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教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掌握马克思 主义晢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 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伟大旗帜,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学 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晢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学生特别是青年军人自身发展 的要求。 哲学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人生观 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 了系统的晢学理论。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 同时代、不同派别的晢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 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 慧给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晢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 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 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 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 过自己的一生,人在世界当中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的。反 过来,由于人们又总是通过人生实践去认识、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因此,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教 案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掌握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与时代的关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学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 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伟大旗帜,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学 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学生特别是青年军人自身发展 的要求。 一、哲学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人生观 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 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 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 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 慧给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 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 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 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 过自己的一生,人在世界当中怎么看待自已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的。反 过来,由于人们又总是通过人生实践去认识、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因此,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
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 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人具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晢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 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 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 同的。它们二者关系应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表述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 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如力学它是研究机 械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声、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规律的科学等等,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知识,最具有 广泛性、普遍性、和指导性。晢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 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关 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则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各门 具体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表明:那种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企图用哲学囊括和代替具体科 学的认识是错误的:相反,任何企图否认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 的。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在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比较中,以 至于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统摄一切的“灵魂”,具有为特定民族和阶级利益服务 的价值导向功能。晢学又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利益与要求、情感与意志、理想与信念间接的但又是集中的表 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念升华。它总是在关注着人的命运,探究着人生的奧秘,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意 义,帮助人们确立理想和信仰,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一意义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又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愿望。从历史上看,哲学 的命运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哲学斗争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定时代的政治斗争倾向。因 此,任何进步的哲学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 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下同) 第4卷,第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 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 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 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
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 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人具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 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 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已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 同的。它们二者关系应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或者表述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 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如力学它是研究机 械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声、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规律的科学等等,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知识,最具有 广泛性、普遍性、和指导性。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 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关 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则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各门 具体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表明:那种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企图用哲学囊括和代替具体科 学的认识是错误的;相反,任何企图否认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 的。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在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比较中,以 至于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统摄一切的“灵魂”,具有为特定民族和阶级利益服务 的价值导向功能。哲学又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利益与要求、情感与意志、理想与信念间接的但又是集中的表 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念升华。它总是在关注着人的命运,探究着人生的奥秘,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意 义,帮助人们确立理想和信仰,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一意义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又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愿望。从历史上看,哲学 的命运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哲学斗争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定时代的政治斗争倾向。因 此,任何进步的哲学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 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下同), 第 4 卷,第 223 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 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 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 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 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
物论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古希腊的德谟克 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 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 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 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晢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 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 作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 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 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 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佛教寺院里正在发生一场争论,风吹幡究竟是 风动还是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和尚是心动。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 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就独立存在着。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 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 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 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 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如中国的哲学家荀子说过:“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但也有 极少数的晢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这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 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具体说是以下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各异,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物质 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对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既然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一切哲学派别都首 先作出回答。这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 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各派晢学论争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
物论。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古希腊的德谟克 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 质。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 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 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 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 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 作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 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 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 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佛教寺院里正在发生一场争论,风吹幡究竟是 风动还是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和尚是心动。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 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就独立存在着。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 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和斗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 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 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 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如中国的哲学家荀子说过:“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但也有 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这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 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具体说是以下理由。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各异,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物质 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对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既然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一切哲学派别都首 先作出回答。这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 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各派哲学论争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
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实践中遇到基本问题。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 在实践中就要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 种活动。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归根到底都要碰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都在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 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4、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 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子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 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公孙龙曾说:“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 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 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恩格斯指 出:“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一一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 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唯 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 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室息,他的辩证法 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 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 化之前,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别之 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 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 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
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实践中遇到基本问题。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 在实践中就要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 种活动。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归根到底都要碰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都在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 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4、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 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子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 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公孙龙曾说:“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 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 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恩格斯指 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 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唯 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已的哲学体系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 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他的辩证法 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 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 化之前,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别之 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 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 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 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
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 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象得了一场大瘟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 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 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 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 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 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 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 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 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 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 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 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2、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 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 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 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 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 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 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 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 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 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41-242页。) 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 济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 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 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
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 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象得了一场大瘟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 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 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 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 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 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 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 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 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 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 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 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2、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恩格斯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 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已的形式”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 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 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 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 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 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 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 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 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1—242 页。) 另一方面,19 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 济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 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 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