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和真理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 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 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实事求是 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四节即:认识的本质和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和实事求是的认 识路线。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 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 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 实践主体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或者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体,专 门的认识活动尚未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直接就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特别 是科学认识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认识主体也仍然以整个社会的实践主体为基础。没有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就失去了生存基础、认识课题和认识条件,也就不成其为认识主体。第二,认识结构和精 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
第四章 认识和真理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 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 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真理 实事求是 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四节即:认识的本质和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和实事求是的认 识路线。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 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 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 实践主体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或者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体,专 门的认识活动尚未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直接就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特别 是科学认识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 认识主体也仍然以整个社会的实践主体为基础。没有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就失去了生存基础 、认识课题和认识条件,也就不成其为认识主体。 第二,认识结构和精 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
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认识活动中需要 定的认识结构才可能进行认识活动,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在主体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或模式。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在原 有的认识模式上去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也就会出现差异。 同时,认识主体的其他精神素质,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 对认识也有重大作用,处在逆境的人的认识与处在顺境的人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这些心理素质 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起着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作用。这就是说,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 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 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主体的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造成的 例如,面对断臂维纳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认为这句诗 是对忠贞爱情的歌颂,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的崇高精神。不仅不同的 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会有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不同的自身状态下,对 对象的认识也会有不同。例如,对商品经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过去的认识就不一样,过去往往认为只有 资本主义是搞商品经济的,现在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发展商品经济。有人也说过:20岁时欣赏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听这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少年时阅读 觉得好笑;中年时阅读,使人深思:老年时再读一遍,潸然泪下。这些都表明,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构成 了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因为 实践是社会性的,所以认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力上,而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则集中体现在交流的范围和能力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 等形式进行联系和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 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间完成的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 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 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物质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为认识的 客体,什么时候能成为认识的客体,决定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水平。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 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 认识。因为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只在于从观念上再现客体,或者为实践结果设定理想模型,因而对认识客 体的改造只是一种观念的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过程就是将客观对象(客体)转化为观念,而这些 观念才是认识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也需要从多方面实际地变革认识客体,但 实际变革的直接目的仍然在于观念的改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于认识活动来说,只有“被理解了的世 界本身才是现实的世界”,认识客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 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客观实践的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仍然是在头脑 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19页。)
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认识活动中需要 一定的认识结构才可能进行认识活动,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在主体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或模式。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在原 有的认识模式上去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也就会出现差异 。 同时,认识主体的其他精神素质,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 对认识也有重大作用,处在逆境的人的认识与处在顺境的人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这些心理素质 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起着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作用。这就是说,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 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 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主体的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造成的。 例如, 面对断臂维纳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认为这句诗 是对 忠贞爱情的歌颂,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的崇高精神。不仅不同的 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会有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不同的自身状态下,对同一 对象的认识也会有不同。例如,对商品经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过去的认识就不一样,过去往往认为只有 资本主义是搞商品经济的,现在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发展商品经济。有人也说过:20岁时欣赏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听这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少年时阅读, 觉得好笑;中年时阅读,使人深思;老年时再读一遍,潸然泪下。这些都表明,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构成 了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因为 实践是社会性的,所以认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力上,而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则集中体现在交流的范围和能力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 等形式进行联系和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 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间完成的。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 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 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物质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为认识的 客体,什么时候能成为认识的客体,决定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水平。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 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 认识。因为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只在于从观念上再现客体,或者为实践结果设定理想模型,因而对认识客 体的改造只是一种观念的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过程就是将客观对象(客体)转化为观念,而这些 观念才是认识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也需要从多方面实际地变革认识客体,但 实际变革的直接目的仍然在于观念的改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于认识活动来说,只有“被理解了的世 界本身才是现实的世界”,认识客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 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客观实践的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仍然是在头脑 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第 19 页。)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随着实践 范围的不断扩大,原先没有发现的认识客体会不断加入到人的认识领域中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更是空前地扩张了认识客体的范围。客观事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转化为认识的客体, 还在于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而无论何种事物,又总是包含着无限多的属性或方面。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 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 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也是在实践基础逐渐发展的, 原始人只凭着简单的语言,粗糙的工具进行认识,可以说他们没有专门的认识工具,实践的手段同时也是 认识工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独立化,从实践手段中逐渐分化出专门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 而在现代则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 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 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 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 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 的人工语言(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等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 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在了解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形式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的本质了。 什么是认识呢?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此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有唯心主义的 先验论:有承认主体与客体一致的可知论,也有否认主客体一致性的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下面,我们先从认识活动的地位、实质、过程三个方面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一般规定,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 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三种认识论的对比中进 解这一规定的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首先,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是指人的生存关系,生存关系可以区分为生存与体验、生产与消费、认识与价值等等不同侧面的关系。其 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对客体发生的 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体现了主客体生存关系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一切其他关系的基础。价值关系 与认识关系则是生存关系的两极: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利用与被利 用关系,也就是说,主体按照自身需要实际的占有与享用客体,表现为客体趋向主体的运动;而认识关系 则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主体趋向客体的运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随着实践 范围的不断扩大,原先没有发现的认识客体会不断加入到人的认识领域中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更是空前地扩张了认识客体的范围。客观事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转化为认识的客体, 还在于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而无论何种事物,又总是包含着无限多的属性或方面。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 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 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也是在实践基础逐渐发展的, 原始人只凭着简单的语言,粗糙的工具进行认识,可以说他们没有专门的认识工具,实践的手段同时也是 认识工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独立化,从实践手段中逐渐分化出专门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 而在现代则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 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 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 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 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 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 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 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 的人工语言(如波兰医生 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等。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 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二、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在了解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形式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的本质了。 什么是认识呢?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此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有唯心主义的 先验论;有承认主体与客体一致的可知论,也有否认主客体一致性的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下面,我们先从认识活动的地位、实质、过程三个方面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一般规定,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 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三种认识论的对比中进一步理解这一规定的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首先,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是指人的生存关系,生存关系可以区分为生存与体验、生产与消费、认识与价值等等不同侧面的关系。其 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对客体发生的一 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体现了主客体生存关系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一切其他关系的基础。价值关系 与认识关系则是生存关系的两极: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利用与被利 用关系,也就是说,主体按照自身需要实际的占有与享用客体,表现为客体趋向主体的运动;而认识关系 则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主体趋向客体的运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
的前提,但自然界不会自动地去满足人的需要,要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类,就必须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中,主体是能动的改造者,它对客体施加积极主动的影响,使客体发生人所需要 的变化,产生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甚至按自然界的规律永远无法自发生成的东西。而客体在被主体改 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属性制约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和性质。主体要成功地改造客体,就必须正确地认 识客体,揭示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就产生了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是以实 践关系为基础,并随实践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认识关系依赖于实践关系,又对实践关系有着能动的 反作用:在认识关系中,还渗透着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 其次,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 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变换过程。 所谓信息,就是一事物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传递的关于自身形态、属性、结构、功能等的表征。 识活动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主体是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者,是信息的获取者,客体是信 息的发出者,认识工具则是主体用来源发、收集、加工和操作客体信息的手段。但是,认识活动又不同于 一般物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换以至一般动物的信息利用过程,而是要把客体信息改造成对人的生存和实 践活动有特定意义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即感性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这种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只有 人才能加以理解和解读。如果说作为一般信息的交流、变换以至利用过程可以由机器或人工智能加以模拟, 那么作为认识本质的精神活动过程则是人所特有的。 最后,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所谓模写, 是指主观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为原型的。在此意义上,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临摹 和复写。所谓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不是来者不拒,兼收兼蓄,而是有选择地接受, 有区别地对待,有取舍地加工。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取决于主体的目的和认识结构。所谓建构,通常具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认识结构本身的建立或重构的过程:二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运用认识工具 和自身的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将其构造为一个观念整体,或调整其整体结构,以观念 地再现客体本质的过程。所谓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活动,不仅再现客观对象本身的本质、结构和 规律,而且要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目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并作为 践活动目标的理想客体。在认识活动中,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 的。模写体现着认识客体的制约性,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基础:选择体现着认识主体的目的性,是认识活动 的主体条件:建构是客体再现的机制,体现着认识活动的直接任务:创造是理想客体的形成,体现着认识 活动的根本目的。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构成人的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各个侧面, 认识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这些活动的有机统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表明了它 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那么,什么是反映论,什么又是先验论呢? 所谓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
的前提,但自然界不会自动地去满足人的需要,要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类,就必须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中,主体是能动的改造者,它对客体施加积极主动的影响,使客体发生人所需要 的变化,产生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甚至按自然界的规律永远无法自发生成的东西。而客体在被主体改 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属性制约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和性质。主体要成功地改造客体,就必须正确地认 识客体,揭示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就产生了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是以实 践关系为基础,并随实践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认识关系依赖于实践关系,又对实践关系有着能动的 反作用;在认识关系中,还渗透着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 其次,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 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变换过程。 所谓信息,就是一事物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传递的关于自身形态、属性、结构、功能等的表征。认 识活动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主体是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者,是信息的获取者,客体是信 息的发出者,认识工具则是主体用来源发、收集、加工和操作客体信息的手段。但是,认识活动又不同于 一般物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换以至一般动物的信息利用过程,而是要把客体信息改造成对人的生存和实 践活动有特定意义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即感性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这种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只有 人才能加以理解和解读。如果说作为一般信息的交流、变换以至利用过程可以由机器或人工智能加以模拟, 那么作为认识本质的精神活动过程则是人所特有的。 最后,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所谓模写, 是指主观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为原型的。在此意义上,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临摹 和复写。所谓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不是来者不拒,兼收兼蓄,而是有选择地接受, 有区别地对待,有取舍地加工。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取决于主体的目的和认识结构。所谓建构,通常具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认识结构本身的建立或重构的过程;二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运用认识工具 和自身的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将其构造为一个观念整体,或调整其整体结构,以观念 地再现客体本质的过程。所谓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活动,不仅再现客观对象本身的本质、结构和 规律,而且要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目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并作为 实践活动目标的理想客体。在认识活动中,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 的。模写体现着认识客体的制约性,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基础;选择体现着认识主体的目的性,是认识活动 的主体条件;建构是客体再现的机制,体现着 认识活动的直接任务;创造是理想客体的形成,体现着认识 活动的根本目的。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构成人的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各个侧面, 认识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这些活动的有机统一。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表明了它 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那么,什么是反映论,什么又是先验论呢? 所谓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
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列宁语)。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 ,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 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 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 哲学家孟子(轲)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客观唯心主义者则主张认识来自物 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是天上掉下来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宣扬“知 识就是回忆”,人在出生前,灵魂早就存在了。那时灵魂在所谓“理念世界”(即一般概念)里,遇到各种各 样东西就有了知识,人在出世后,灵魂因为受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把 忘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实践证明,认识是作为认识主体即人的大脑,对认识客体即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 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先有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然后才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没有被 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认识的内容也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就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映象 模写和摄影。每个人只要想一想自己的认识,就会发现认识总是以某种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为对象和内 容的。有了飞机,人们头脑才会有反映飞机的概念,产生乘飞机去周游世界的想法。古代没有飞机,所以 查遍古代文献都没有飞机二字,也没有乘飞机周游世界的记录。这说明,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认识的本质 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则是错误的。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不仅有认识是否受客观对象制约的问题,而且有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即存在着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理论:所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 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认识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而反映论就是可知论。它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 确映象,人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世界是可知的。我国战国时的唯心主义晢学家荀子说: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 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这就是说,人有能力认识世界,世界是可知的。 与可知论相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传说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 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 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在这里,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 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 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例如,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们只能 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它 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而人只能认识这些感觉,而不能认识这些事物本身。这是片面夸大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的对立,不了解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透过现象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列宁语)。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 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 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 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 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 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 哲学家 孟子(轲)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客观唯心主义者则主张认识来自物 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是天上掉下来的。例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宣扬“知 识就是回忆”,人在出生前,灵魂早就存在了。那时灵魂在所谓“理念世界”(即一般概念)里,遇到各种各 样东西就有了知识,人在出世后,灵魂因为受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把 忘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实践证明,认识是作为认识主体即人的大脑,对认识客体即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 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先有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然后才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没有被 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认识的内容也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就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映象、 模写和摄影。每个人只要想一想自己的认识,就会发现认识总是以某种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为对象和内 容的。有了飞机,人们头脑才会有反映飞机的概念,产生乘飞机去周游世界的想法。古代没有飞机,所以 查遍古代文献都没有飞机二字,也没有乘飞机周游世界的记录。这说明,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认识的本质 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则是错误的。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不仅有认识是否受客观对象制约的问题,而且有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即存在着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理论;所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 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认识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而反映论就是可知论。它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 确映象,人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世界是可知的。我国战国时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荀子说: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也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 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这就是说,人有能力认识世界,世界是可知的。 与可知论相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传说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 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 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 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在这里,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 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 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例如,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 康德就认为,人们只能 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它 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而人只能认识这些感觉,而不能认识这些事物本身。这是片面夸大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的对立,不了解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透过现象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