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 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 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 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 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 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 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 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 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 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 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 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晩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 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 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 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 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阜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 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 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 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 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 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髙。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 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 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 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 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 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 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 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 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 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 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 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 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 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 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 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 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 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 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 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 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 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 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 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 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 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 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 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 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 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 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 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 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 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 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 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 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 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 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 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 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 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 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 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 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 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 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
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 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 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日燕归时人未归 (1)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是么?(3分) (2)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2分) (3)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意。(4分)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4)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是什么?(5分) (5)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 的意思。(6分) 【名师原创测试篇】(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20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 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 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 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 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 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 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髙,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 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 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 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 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 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 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 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 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 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 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 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 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 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1)文章第②段详写屋舍格局和门的设置的目的是么?(3 分) (2)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羲皇上”的意思。(2 分) (3)下列两句话具体描摹了两个时期的鸟巢,简析作者描写的用意。(4 分) ①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②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4)文章结尾处以诗结文,其作用是什么?(5 分) (5)文章以“旧燕”为题,强调一个“旧”字。纵观全文,陈述“旧”字包含 的意思。(6 分) 【名师原创测试篇】(时间:45 分钟 分值:60 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20 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 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 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 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 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 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 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 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 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 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 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 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 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 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 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 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 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 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 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 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 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 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 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 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 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 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 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髙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 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 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来源:学+ 科+网]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 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 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 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 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 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 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4分) (2)“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 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4分)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两处加以评析(6分)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20分) 心中的小火炉 (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 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 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 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 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 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 题 (2)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 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 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 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3)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 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 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 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 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 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 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 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 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 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 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 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来源:学+ 科+网]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 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 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 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 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 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 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4 分) (2)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 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4 分)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 (6 分) (4)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两处加以评析(6 分)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20 分) 心中的小火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 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 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 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 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 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 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 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 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 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 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
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 “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4)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 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 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 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 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5)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 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 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 寒江雪 (6)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 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 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 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 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 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 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 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晩,吃过晩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 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ˉ 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 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 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8)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 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 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 容简要分析。(4分) (2)第(4)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赏析第(7)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 (4)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就此进行探究。(6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分)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 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 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 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 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 时候流露岀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 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 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
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 “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 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 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 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 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 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 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 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 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 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 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 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 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 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 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 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 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 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 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 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 容简要分析。(4 分) (2)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3)赏析第⑺段中画线的句子。(6 分) (4)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就此进行探究。(6 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 分)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 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 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 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 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 时候流露出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 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 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