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全国新课标II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 《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 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 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 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 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 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 乃贼盜、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 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 《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 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 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 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 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 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 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 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 “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 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 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 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 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 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盜”一篇 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 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 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 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 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 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 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 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 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 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2015 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全国新课标 II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 《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 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 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 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 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 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 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 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 《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 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 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 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 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 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 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 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 “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 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 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 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 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 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 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 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 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 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 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 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 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 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 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 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 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管仲的“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 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髙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 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 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 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 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 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 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大都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 “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 “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 C.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 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 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 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 劾髙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 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 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 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 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 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 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 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 边杂职。又使人诃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 “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目使奷人乘机得 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 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的“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 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 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 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 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 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 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 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 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大都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 “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B.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 “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 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 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 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 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 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 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 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 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 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 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 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 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 “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 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
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 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 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 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 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选自《明史·蔡时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侵杨巍、申时行侵:伤害 B.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由:通过 C.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宥:宽恕 D.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B.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C.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D.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 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 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 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 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 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硖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 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9.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他为何而“怕”?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 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 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 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 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选自《明史·蔡时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语侵杨巍、申时行 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 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 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 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 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 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 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 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 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 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裌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8.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 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9.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他为何而“怕”?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了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 的情形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诗人选择了一些形象感很强的优美事 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起听者的想像与联想。 (3)苏轼《定风波》词,上阕用 句画龙点睛般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 下阕则用“”一句呼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子于德北 赵芳的姐姐是个马子。 马子是东北人对女流氓的俗称。马子一般都长得漂亮,当然也有不漂亮的, 那一定特别能打仗,抡起刀来,男孩见了都害怕 赵芳的姐姐叫赵芬,属于又漂亮又能打仗的一类,所以在我们那一带特别吃 得开。 说“面”谁就“面”谁。 “面”也是东北土话,现在己经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却特别时 兴。谁惹谁了,对方就会说:“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我想,东北人特别 爱吃土豆,土豆煮熟了就特别面,一捏就碎了。这个“面”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原意应该是:你老实点,不然我把你像土豆一样烀面了,整碎乎你!一定是这样 赵芬大高个,长得很白,梳短发,背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别人的书包装 书和文具盒,她的书包里装一副崭新的车链子。谁也别惹她,谁惹她了,车链子 抡,保准见血。不但不能惹她,也不能惹她弟弟妺妺,赵芳和赵芬一对双儿,可她却 长得奇丑无比,比如赵芬髙,她矮,赵芬白,她黑,事事和赵芬反着来,包括脾气,赵 芬脾气火爆,赵芳脾气温顺,跟猫儿似的,蹲在一个旮旯里,如果没有人找她,她能 缩一天。 姐俩有一个弟弟,叫赵香儿。 至今我也不明白,一个黑胖黑胖的男孩,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赵芬家挺不容易,她爸瘫痪在床,属于窝吃窝拉的一个废人,她妈是灯泡厂的 工人,每天三班倒,收人不多,几乎都用在她爸爸吃药上了。赵芬一开始挺乖的, 帮着她妈照顾家里,捡菜叶儿,捡煤核,帮她爸洗洗漱漱,邻居们都夸她懂事呢。可 是,突然一天,赵芬成了马子。她穿白色儿的袜子,蓝色儿的吊腿儿裤子,不知从哪 儿还弄来一双横梁黑皮鞋。她有好几个假领儿,每天都打扮精神儿的。起初,她妈 还管她,可后来,赵芬突然把十元一张的一沓人民币摔在她妈面前,咬牙切齿地 说:“今后你少管我 赵芬当了马子,来找她的男孩儿多了,帮她干活的男孩多了,为她打仗的男孩 儿也多了,三天两头就有人在传,赵芬在派出所挂号儿了,哪儿的小流氓和哪儿的 小流氓为她打起来了,至于“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在我们那一带更是 随处可见 赵芬为她妹妹赵芳打过一次架。 有一个男孩往赵芳身上吐唾沫,并轻蔑地说:“你姐是马子,你也是马子 赵芳听了这话就哭了。赵芬知道后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就去赵芳的学校了,正赶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两句了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 的情形。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诗人选择了一些形象感很强的优美事 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起听者的想像与联想。 (3) 苏轼《定风波》词,上阕用“ ”一句画龙点睛般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 下阕则用“ ”一句呼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 子 于德北 赵芳的姐姐是个马子。 马子是东北人对女流氓的俗称。马子一般都长得漂亮,当然也有不漂亮的, 那一定特别能打仗,抡起刀来,男孩见了都害怕。 赵芳的姐姐叫赵芬,属于又漂亮又能打仗的一类,所以在我们那一带特别吃 得开。 说“面”谁就“面”谁。 “面”也是东北土话,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却特别时 兴。谁惹谁了,对方就会说:“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我想,东北人特别 爱吃土豆,土豆煮熟了就特别面,一捏就碎了。这个“面”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原意应该是:你老实点,不然我把你像土豆一样烀面了,整碎乎你!一定是这样。 赵芬大高个,长得很白,梳短发,背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别人的书包装 书和文具盒,她的书包里装一副崭新的车链子。谁也别惹她,谁惹她了,车链子一 抡,保准见血。不但不能惹她,也不能惹她弟弟妹妹,赵芳和赵芬一对双儿,可她却 长得奇丑无比,比如赵芬高,她矮,赵芬白,她黑,事事和赵芬反着来,包括脾气,赵 芬脾气火爆,赵芳脾气温顺,跟猫儿似的,蹲在一个旮旯里,如果没有人找她,她能 缩一天。 姐俩有一个弟弟,叫赵香儿。 至今我也不明白,一个黑胖黑胖的男孩,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赵芬家挺不容易,她爸瘫痪在床,属于窝吃窝拉的一个废人,她妈是灯泡厂的 工人,每天三班倒,收人不多,几乎都用在她爸爸吃药上了。赵芬一开始挺乖的, 帮着她妈照顾家里,捡菜叶儿,捡煤核,帮她爸洗洗漱漱,邻居们都夸她懂事呢。可 是,突然一天,赵芬成了马子。她穿白色儿的袜子,蓝色儿的吊腿儿裤子,不知从哪 儿还弄来一双横梁黑皮鞋。她有好几个假领儿,每天都打扮精神儿的。起初,她妈 还管她,可后来,赵芬突然把十元一张的一沓人民币摔在她妈面前,咬牙切齿地 说:“今后你少管我。” 赵芬当了马子,来找她的男孩儿多了,帮她干活的男孩多了,为她打仗的男孩 儿也多了,三天两头就有人在传,赵芬在派出所挂号儿了,哪儿的小流氓和哪儿的 小流氓为她打起来了,至于“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在我们那一带更是 随处可见。 赵芬为她妹妹赵芳打过一次架。 有一个男孩往赵芳身上吐唾沫,并轻蔑地说:“你姐是马子,你也是马子。” 赵芳听了这话就哭了。赵芬知道后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就去赵芳的学校了,正赶
上学校放学,赵芬摇着车链子,一直把那个男孩追进一个小水道里,差一点把他的 肋条骨给抽折了。 赵芬为她弟弟赵香儿打过一次架 也是一群男孩在一起起哄,喊“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话,不想被赵芬听见 了。她让男孩靠墙站成一排,一人抽了十几个嘴巴,直到把七八个男孩都抽哭了, 她才住手。转身要走,想想还不解气,又一人给了一脚,这才悻悻离去 那以后,男孩们不敢当面喊了,怕挨揍。可是赵香儿并没过上消停日子,从小 学到中学,一直到了他上高中,在他的身后总会突然爆发一声呐喊:“赵香儿他姐 是个马子!”时间久了,即使后边没有人喊,赵香儿也会一激灵,莫名其妙地打冷 颤 赵芬当马子的历史大概有七八年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家的经济状 况有了好转,她年纪也大了,比她年轻的女孩个个花枝招展,袅袅婷婷,世界变成 了另外一个模样。赵芬谈恋爱了,一本正经地谈恋爱,对方是她妈那个厂子的工人, 恋爱一年,二人结婚,赵芬想要孩子。赵芬去检査身体,所有的妇产科大夫都劝她 不能要孩子,因为她做人流的次数太多,要孩子太危险。但赵芬还是要了,要了 也有了,但真的没保住,不但孩子没保住,就连大人也一起葬送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赵芬好像没哭过,可她临死前哭了,她对她丈夫说:“你怎 么不早来呀?” 就这一句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疯狂的年代,赵芬没有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一时的冲动造成了赵芬畸 形、扭曲的人生,她的悲剧属于性格悲剧 B.赵芬曾经很乖,很懂事,她是在“突然”之间发生变化的。这样的变化缺少 必要的情节铺垫,也缺少人物的性格基础 C.“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等 典型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本末倒置的年代。 D.赵芬死前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早来呀?”里面包含丰富的潜台词,但主要 是对丈夫的责备与对生活的留恋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技巧,把一个本属普通的故事,演绎得风 生水起,波澜迭生,引人一步步关心赵芬的命运。 (2)作品中的赵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重点叙写赵芬的“堕落”经历,略写她的转变、恋爱及死去。为什么要 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 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 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材料
上学校放学,赵芬摇着车链子,一直把那个男孩追进一个小水道里,差一点把他的 肋条骨给抽折了。 赵芬为她弟弟赵香儿打过一次架。 也是一群男孩在一起起哄,喊“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话,不想被赵芬听见 了。她让男孩靠墙站成一排,一人抽了十几个嘴巴,直到把七八个男孩都抽哭了, 她才住手。转身要走,想想还不解气,又一人给了一脚,这才悻悻离去。 那以后,男孩们不敢当面喊了,怕挨揍。可是赵香儿并没过上消停日子,从小 学到中学,一直到了他上高中,在他的身后总会突然爆发一声呐喊:“赵香儿他姐 是个马子!”时间久了,即使后边没有人喊,赵香儿也会一激灵,莫名其妙地打冷 颤。 赵芬当马子的历史大概有七八年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家的经济状 况有了好转,她年纪也大了,比她年轻的女孩个个花枝招展,袅袅婷婷,世界变成 了另外一个模样。赵芬谈恋爱了,一本正经地谈恋爱,对方是她妈那个厂子的工人, 恋爱一年,二人结婚,赵芬想要孩子。赵芬去检查身体,所有的妇产科大夫都劝她 不能要孩子,因为她做人流的次数太多,要孩子太危险。但赵芬还是要了,要了, 也有了,但真的没保住,不但孩子没保住,就连大人也一起葬送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赵芬好像没哭过,可她临死前哭了,她对她丈夫说:“你怎 么不早来呀?” 就这一句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在疯狂的年代,赵芬没有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一时的冲动造成了赵芬畸 形、扭曲的人生,她的悲剧属于性格悲剧。 B. 赵芬曾经很乖,很懂事,她是在“突然”之间发生变化的。这样的变化缺少 必要的情节铺垫,也缺少人物的性格基础。 C. “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等 典型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本末倒置的年代。 D. 赵芬死前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早来呀?” 里面包含丰富的潜台词,但主要 是对丈夫的责备与对生活的留恋。 E. 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技巧,把一个本属普通的故事,演绎得风 生水起,波澜迭生,引人一步步关心赵芬的命运。 (2)作品中的赵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重点叙写赵芬的“堕落”经历,略写她的转变、恋爱及死去。为什么要 这样处理? 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 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 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