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简析 绥化一中廖有利 第丨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 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 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1个句子,写20世纪 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 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 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 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 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接受美 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 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 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 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
2015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2 卷试题简析 ——绥化一中 廖有利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一、(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 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 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 1 个句子,写 20 世纪 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 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 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 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 4 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 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接受美 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 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 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 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 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 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 5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 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这样,文 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 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 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 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 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 四自然段,共4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 本的本义靠找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 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 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不是别的,正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 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 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 5 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不 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这样,文 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 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 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 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 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 四自然段,共 4 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 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 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 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不是别的,正
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5自然段,共6个句子,讲艺术品 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句数内容 写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4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 5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 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 创作。 四 4|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 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 6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1.1 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围”。)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 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 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 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 5 自然段,共 6 个句子,讲艺术品 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 句数 内容 一 1 写 20 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 4 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 三 5 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 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 创作。 四 4 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 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 6 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 1.1, 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围”。)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 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 2.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 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 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2.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 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 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 见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 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 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3.2,3.3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 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 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 见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 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 2.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 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 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 见 2.3,2.4“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 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 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 3.2,3.3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 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 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 见 4.1,4.2“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理解
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 存在着因果关系。)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 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 确。见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 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 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 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 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 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 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 想感情。(正确。见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 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正确。见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 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选材文艺理论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 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 存在着因果关系。)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 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 确。见 5.5“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 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 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 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 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 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 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 想感情。(正确。见 4.3“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 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正确。见 5.3“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 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选材文艺理论一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 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