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三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4散文阅读 【名师精讲指南篇】 【经典考题回顾】 1.【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陆蠡 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 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 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 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 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 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 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 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 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 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 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 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 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 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 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 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 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 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 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己痊愈, 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 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 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 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2015 年高三三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 14 散文阅读 【名师精讲指南篇】 【经典考题回顾】 1.【2014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小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 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 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 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 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 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 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 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 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 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 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 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 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 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 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 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 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 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 们讲些“乘轩 ”“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 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 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 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 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 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 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 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 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 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 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 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 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 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 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 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 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分)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鹤!②“不要,我要活的。” 18.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分) 2.【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 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 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 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 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 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 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 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 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 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 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 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 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 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 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 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 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 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 分)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 分)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18.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 分) 2.【2014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 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 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 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 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 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
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 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 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 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 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 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 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 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 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 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 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 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 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 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 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噬的一下 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 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 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 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 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 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 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 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 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 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晩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 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 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 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 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 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 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 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 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 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 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 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 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 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 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 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 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 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 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 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 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 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 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 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 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 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 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 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 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 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 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 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 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 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 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 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 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 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 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17.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考点深度剖析】 (1)考纲要求 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命题预测 题型稳定,一般设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 道)加主观题。选材涉及中外散文,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 生活进行联想、感悟。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 的重点 【应试技巧点拨】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 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 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髙考 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 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 方面,可以掌握髙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 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按照步骤,准确答题,提升能力 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 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仔细审出试题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指向,从 原文中找命题点,并从命题点的前后文中找相应的词或句,或用原文,或稍加概 括作答。对于散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一是要充分运用赏析常识作具体分 析,分析所用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且要紧扣文章主旨;二是要 分条陈述,力求有理,分析宁多勿少,因为评卷是据理评分的 【最新模拟引领】 【例】(15届山东青岛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18分) 不识 (台湾)张晓风
(选自《散文》,2013 年第 10 期,有删节)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 上有哪些特点?(4 分)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 分) 17.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 分)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考点深度剖析】 (1)考纲要求 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命题预测 题型稳定,一般设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 (一道)加主观题。选材涉及中外散文,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 生活进行联想、感悟。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 的重点。 【应试技巧点拨】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 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 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 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 1 道高考 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 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 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 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按照步骤,准确答题,提升能力。 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 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仔细审出试题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指向,从 原文中找命题点,并从命题点的前后文中找相应的词或句,或用原文,或稍加概 括作答。对于散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一是要充分运用赏析常识作具体分 析,分析所用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且要紧扣文章主旨;二是要 分条陈述,力求有理,分析宁多勿少,因为评卷是据理评分的。 【最新模拟引领】 【例】(15 届山东青岛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18 分)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ⅱ 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 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 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 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 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 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 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 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 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 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 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 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 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 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 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 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 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 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岀来的卤汁就呼噜—一—呼噜一一地一直流, 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一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 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樁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 嚕—二”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樁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 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 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 心崇敬一一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 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 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 是幸福的—一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来源:学。科。网]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 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 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 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 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 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一一我 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 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 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 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 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 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 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 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 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 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 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 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 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 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 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 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 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 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 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 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 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 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 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 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 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 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 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 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 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 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来源:学。科。网]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 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 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 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 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 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 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 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 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