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月考试 高一(上)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 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 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 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 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 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 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 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 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 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 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 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 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 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头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 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 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 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 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 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 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 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6年9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 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 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C.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
重庆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月考试 高一(上)语文试题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 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 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 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 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 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 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 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 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 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 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 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 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 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 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 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 大 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 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 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 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 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6 年 9 月 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 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 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 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C. 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
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D.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 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 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B.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 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 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 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 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B.《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 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 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D.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 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 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紮挣着向紫鹃说道:“妹 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我的亲妺妹。”说到这里 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 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 起来又要抖接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 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 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 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 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 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 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 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 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紮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 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 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鹍打谅他冷。因说道:“姑 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 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 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 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子,此时那绢 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 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岀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
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D.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 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 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B.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 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 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 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 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B. 《太平广记》中有-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 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 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D.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 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 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紥挣着向紫鹃说道:“妹 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 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 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 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 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 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 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 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 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 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 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 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紥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 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 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 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 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 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 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 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 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
在火上。此时紫鵑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枭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 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 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 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晩了;欲不叫人时, 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 黛玉五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 紫鹍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 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是。 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 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 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 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 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 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 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鹍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 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 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妤……”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 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 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鵑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 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 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 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 楼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 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 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词》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 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C.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黛玉在焚帕时犹豫了一下,说明她对爱情还是有 着期待 D.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 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5.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 6.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 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 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遙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 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 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
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 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 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 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 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 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 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 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 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 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 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 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 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 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 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 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 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 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 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 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 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 楼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 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 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词》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 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C.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黛玉在焚帕时犹豫了一下,说明她对爱情还是有 着期待。 D.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 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5.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 分) 6.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 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 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 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 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妤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妤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 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 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 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 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 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 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贲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 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2月23日) 材料二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 《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 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 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 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 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 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 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 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 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 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 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毎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 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 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 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夭,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 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 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B.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C.三则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D.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 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 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 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 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 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 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 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 《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 “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 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 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 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 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 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 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 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 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 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 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 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 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 报道)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B. 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C. 三则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D. 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B.“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 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D.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 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 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 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 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 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 醉,左右以水顆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 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 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 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 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儫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 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 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晩妤黄老度牛诸矾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 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 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 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晩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晩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1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 矫诏”。 C.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 工作非常重要
A.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B.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 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D.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 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 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 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 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 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 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 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 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 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 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 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 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 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 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 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 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 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1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 “矫诏”。 C. 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 工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