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考试用 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 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 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 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 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 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 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 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 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 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別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 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 “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 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 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 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 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 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 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 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 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 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 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 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 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 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 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 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 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 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 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 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 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重庆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 150 分。考试用 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 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 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 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 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 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 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 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 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 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 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 “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 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 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 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 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 15 至 56 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 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 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 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 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 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 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 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 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 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 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 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 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 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 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 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 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 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 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 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 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 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 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 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 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 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 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 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 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宅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 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 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 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 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 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 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 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 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 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 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 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 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 15 岁至 56 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 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 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 税和徭役的义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 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 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 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 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 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 QQ 上写道,吃 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 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 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 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 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 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 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 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 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 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 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 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 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 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 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 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 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 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 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 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 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 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 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 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 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 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 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 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 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 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 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 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 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 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 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 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 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 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 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 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 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 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 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 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 QQ 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 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 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 QQ 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 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 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 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 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 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 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 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 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 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 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 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 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 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 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 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 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 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 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 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 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 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 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 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 了注脚 5.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 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7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人间一场游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 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 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査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査我的身 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 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 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 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 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 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 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 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 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 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 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 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 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 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 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 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 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 “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
A. 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 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 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 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 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 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 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 了注脚。 5.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6.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 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7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 人间一场游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 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 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 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 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 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 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 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 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 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 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 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 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 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 21 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 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 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 1957 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 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 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 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 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 “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
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 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 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 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 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 是云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 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 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 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 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 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 拨就倒,一驳就倒。”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 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 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 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 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 “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链接1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 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 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链接2 启功说:“我在书画上能取得这点微末的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还要 感谢那些一直提点我的前辈先生以及在背后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学生。他们一样 功不可没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启功不赞成他人称呼他为爱新觉罗·启功,是担心其皇族背景会对他造成不好 的政治影响。 B.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 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 对学术的开明。 C.启功夫人跟他说自己逝世后会有很多人给启功介绍对象,这说明夫人对启功 的依恋不舍和对自己离开人世后没人照顾启功的担忧。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 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 D.从启功讨论三种人对待他生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启功对人性、名利和生死 的淡然态度。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 8.阅读全文,你认为启功性格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4分)
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 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 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 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 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 是云。”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 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 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 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 ‘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 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 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 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 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 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 “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链接 1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 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 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链接 2 启功说:“我在书画上能取得这点微末的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还要 感谢那些一直提点我的前辈先生以及在背后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学生。他们一样 功不可没。”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启功不赞成他人称呼他为爱新觉罗•启功,是担心其皇族背景会对他造成不好 的政治影响。 B.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 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 对学术的开明。 C.启功夫人跟他说自己逝世后会有很多人给启功介绍对象,这说明夫人对启功 的依恋不舍和对自己离开人世后没人照顾启功的担忧。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 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 D.从启功讨论三种人对待他生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启功对人性、名利和生死 的淡然态度。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 8.阅读全文,你认为启功性格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