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示范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 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准确 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 更为重要。对于经营者来说,中国佛教理论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从中悟出经营之 道。 、树立“一即一切、惜缘和睦”的团队意识。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的理论,不是照着印度佛教讲的,而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华严宗强调世界 的整体性,把这种观念引申到国家方面,便是强调国家的整体性;引申到企业或 公司方面,便是强调团队的整体性。这一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惜缘”的团队 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经营者在团队中,不妨提倡这样的 观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那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 应当珍惜这种“缘分”,同呼吸,共命运;万不可尔虞我诈、闹不团结。经营者 应当选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 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 端 二、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禅宗从“平常心是道”的学理出 发,倡导“随缘”理念,对经营者也有所启迪。有人向景岑招贤禅师请教如何是 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 向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比景岑招贤讲得更为透彻,指出所谓“平常心”就是 心头无事,无所执着。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 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很有必要。搞经营不可能总 是一帆风顺。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生意成功了,取 决于“缘”;生意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 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随缘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何必自寻烦恼呢?用 颗平常心消解烦恼,消解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能让一个经营者更加镇定,更 加沉稳,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一个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 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三、练就“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在《坛 经·付嘱品》中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既然佛性在心中,那么,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了。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有如“佛性”,也不能外求,只能自悟。经营者悟出 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处,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 的创新思维。 禅宗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禅宗编了一段“一指禅”公 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俱胝禅师的寺院中有一位童子,发现有人向师父请教何 谓佛性的问题时,师父不说话,总是向提问者竖起一根手指。有一次师父不在寺 院,别人向童子提出同样问题,他也学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根手指。俱胝知道这
重庆市示范性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 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准确 一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 更为重要。对于经营者来说,中国佛教理论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从中悟出经营之 道。 一、树立“一即一切、惜缘和睦”的团队意识。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的理论,不是照着印度佛教讲的,而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华严宗强调世界 的整体性,把这种观念引申到国家方面,便是强调国家的整体性;引申到企业或 公司方面,便是强调团队的整体性。这一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惜缘”的团队 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经营者在团队中,不妨提倡这样的 观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那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 应当珍惜这种“缘分”,同呼吸,共命运;万不可尔虞我诈、闹不团结。经营者 应当选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 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 端。 二、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禅宗从“平常心是道”的学理出 发,倡导“随缘”理念,对经营者也有所启迪。有人向景岑招贤禅师请教如何是 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 向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比景岑招贤讲得更为透彻,指出所谓“平常心”就是 心头无事,无所执着。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 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很有必要。搞经营不可能总 是一帆风顺。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生意成功了,取 决于“缘”;生意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 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随缘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何必自寻烦恼呢?用 一颗平常心消解烦恼,消解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能让一个经营者更加镇定,更 加沉稳,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一个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 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三、练就“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在《坛 经·付嘱品》中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既然佛性在心中,那么,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了。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有如“佛性”,也不能外求,只能自悟。经营者悟出 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处,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 的创新思维。 禅宗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禅宗编了一段“一指禅”公 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俱胝禅师的寺院中有一位童子,发现有人向师父请教何 谓佛性的问题时,师父不说话,总是向提问者竖起一根手指。有一次师父不在寺 院,别人向童子提出同样问题,他也学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根手指。俱胝知道这
件事情之后,袖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如何是佛法?”童子遂竖起一指 俱胝突然抽刀削掉他竖起的指头。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逃走。俱胝唤回童 子,又追问:“如何是佛法?”童子下意识地举起已不存在的手指,顿时悟得“第 义”只能自己领会,不能简单模仿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也属于“第一义”,同样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模仿 只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心去体会、去领悟。领悟了经营之道的人,绝不优柔 寡断。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 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他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 大主意总得自己拿。经营之道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不管黑 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何选对好猫,要靠经营者的悟性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2日作者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下面对中国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求“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 仿 B.追求“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学理 C.其理论导向是入世主义的,认为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重要。 即一切,一切即一”理论,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强调世界的整体 2.下面理解与分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佛性在心中,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经营者 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完全一样,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 的创新思维。 B.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能让经营者在忙碌的 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C.“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随缘”的团队意识,自 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 D.经营者应当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 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3.下面依据原文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宗“一指禅”公案,说明禅宗看重“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B.经营之道的“第一义”,对于经营者来说,要求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 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 怎么说、怎么想。 C.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取决于“缘 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缘分”早有安 排 D.景岑招贤禅师的“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与黄龙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 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都主张“平常心 是道”的禅理 、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件事情之后,袖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如何是佛法?”童子遂竖起一指。 俱胝突然抽刀削掉他竖起的指头。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逃走。俱胝唤回童 子,又追问:“如何是佛法?”童子下意识地举起已不存在的手指,顿时悟得“第 一义”只能自己领会,不能简单模仿。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也属于“第一义”,同样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模仿, 只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心去体会、去领悟。领悟了经营之道的人,绝不优柔 寡断。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 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他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 大主意总得自己拿。经营之道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不管黑 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何选对好猫,要靠经营者的悟性。 (《 光明日报 》2014 年 04 月 22 日 作者 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下面对中国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 仿。 B.追求“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学理。 C.其理论导向是入世主义的 ,认为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重要。 D.“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论,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强调世界的整体 性。 2.下面理解与分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佛性在心中,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经营者 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完全一样,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 的创新思维。 B.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能让经营者在忙碌的 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C.“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随缘”的团队意识,自 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 D.经营者应当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 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3.下面依据原文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一指禅”公案,说明禅宗看重“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B.经营之道的“第一义”,对于经营者来说,要求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 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 怎么说、怎么想。 C.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取决于“缘”; 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缘分”早有安 排。 D.景岑招贤禅师的“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与黄龙无门慧开禅师的 “春有百花 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都主张“平常心 是道”的禅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 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髙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三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 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虛非特匹夫,君德 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 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 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 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造同郡刘焯造:培养 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爵:封爵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辞官回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 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 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 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 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 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 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 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 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造同郡刘焯 造:培养 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爵:封爵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3 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 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 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 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 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 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5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览照[1] 【北宋】苏舜钦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 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 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2]岂见明! 【注释 [1]览照:以镜自照。苏舜钦在政治上属于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范仲淹 被贬官以后,苏舜钦也被革职为平民 [2]顽铜:不成材之铜,谓铜镜 8.本诗是诗人的一幅自画像,诗中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6分) 9.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在《湘夫人》中因情造景、比兴象征,表现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时的尴尬处 境的两句是 (3)在《蜀相》中,写出了诸葛丞相事业始与终全过程的诗句是_,。 (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表现得淋漓尽致。 (5)《登岳阳楼》中最能突出诗人杜甫“忧国伤己”的两句诗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 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 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 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 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 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 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 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5 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览照[1] 【北宋】苏舜钦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 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 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2]岂见明! 【注释】 [1]览照:以镜自照。苏舜钦在政治上属于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范仲淹 被贬官以后,苏舜钦也被革职为平民 [2]顽铜:不成材之铜,谓铜镜。 8.本诗是诗人的一幅自画像,诗中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6 分) 9.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在《湘夫人》中因情造景、比兴象征,表现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时的尴尬处 境的两句是 , 。 (3)在《蜀相》中,写出了诸葛丞相事业始与终全过程的诗句是 , 。 (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 ,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表现得淋漓尽致。 (5)《登岳阳楼》中最能突出诗人杜甫“忧国伤己”的两句诗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 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 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 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 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 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 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
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 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 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 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 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 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 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 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 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 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 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 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 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 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 “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 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 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 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 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 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 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 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 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 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 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 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 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 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 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 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 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 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 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 说她的印象是 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 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 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 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 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 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 0 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 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 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 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 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 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 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 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 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 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 “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 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 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 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 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 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 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 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 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 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 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 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 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 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 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 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 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 是广陵 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 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 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 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 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