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 2018.5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 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 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 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 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 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 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 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 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 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 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 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 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 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 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 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 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一一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 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 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 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 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 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一一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重庆市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 月) 2018.5 语文试题卷共 8 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 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 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 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 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 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 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 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 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 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 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 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 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 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 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 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 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 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 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 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 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 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 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 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 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 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 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 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 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 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答案】1.A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 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 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 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 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指“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 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 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 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 本,所以“抗拒〃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故选择D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A项中“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 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 消失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 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 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荀子的遗憾与忧伤 孙守名 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 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 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 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 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 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 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 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 《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 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 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 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
A. 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 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 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 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 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 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可知,B 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 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 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 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 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指“原本是过程”。D 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 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 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D 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 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 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 本,所以“抗拒”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故选择 D 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3. 试题分析:A 项中“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 项原文 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 消失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 “原本的特征”丧 失。C 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 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荀子的遗憾与忧伤 孙守名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 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 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 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 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 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 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 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 《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 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 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 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
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 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 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 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 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 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 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 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 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 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 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 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 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 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 交瘁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 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 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 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 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 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 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 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 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二 百三十八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 了尘世。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 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 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 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 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 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 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选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作为儒学大家,主张人性本恶,但不妨碍他作《劝学》以劝人向善,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本文艺术手法多样,为了表现乐师的高超技艺,用比喻突显琴声悠扬,用鱼 儿的反应侧面烘托,还用直抒胸臆赞美乐师 C.作者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用词,烘托出荀子政治 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
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 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 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 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 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 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 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 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 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 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 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 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 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 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 交瘁。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 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 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 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 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 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 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 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 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二 百三十八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 了尘世。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 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 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 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 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 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 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选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作为儒学大家,主张人性本恶,但不妨碍他作《劝学》以劝人向善,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 本文艺术手法多样,为了表现乐师的高超技艺,用比喻突显琴声悠扬,用鱼 儿的反应侧面烘托,还用直抒胸臆赞美乐师。 C.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用词,烘托出荀子政治 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
D.荀子政治理想的落空跟当时各国国君不重视他的为政理论有关,也因为他虽 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 5.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 【答案】4.D5.(1)内容上:表现荀子对识贤用才的知音的渴望,强化作者对 荀子渴求知己赏识而不得的境遇的同情,深化主旨。(2)结构上:为下文荀子 寻找识贤用才的知音做铺垫,与荀子一生未找到知音形成对比。(3)效果:典 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性 6.(1)内容:凄清的景象更好烘托出作者对荀子渴望遇合明君实现政治理想而 终无所成的不公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表现主旨更深刻。(2)结构:结尾我们 对荀子的不公照应题目荀子的遗憾与忧伤。(或结尾思想者与开头荀子的思想者 形象形成首尾照应)结构更严谨。(3)手法: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更能引起 读者深思。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 品味,有技巧的分析,还有主旨情感的体悟。答题之前,考生需要先浏览几个选 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査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项,“也因为他虽有政 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错误,从文中来看,荀子有实际处理政事才 能,文章第五段提到“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 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 析”,这是考査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明确第三段 所写的内容,这一段写到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写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相知相识, 结合下文来看,“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由此可 知,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其实是表现了荀子对能够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知音的渴 望,荀子渴求知音而不得,作者荀子的这一遭遇表示同情,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 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下文写荀子也在寻找知音,他到过齐国,到过秦国,到过 楚国,却一生未找到知音,这与第三段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绝唱形成鲜 明的对比。高山流水属于典故,文章运用典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 的文化意蕴。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 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 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 (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本题中,因设题的材料属于典 故,故还应考查引用典故、诗文的作用,即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味。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散文 语言的能力,因设题的内容在文章的结尾,故赏析的时候应联系文章的主旨。首 先找到设题的句子,“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 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这是一段写景性的句子,以写景句子收 尾,属于以景结情,这种结尾的效果是余韵悠长,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我们再 看所写景物的特点,画面的景有“枯树枝干”“乌鸦”“凄厉的悲鸣”,景象凄 清,“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荀子怀才不遇的同情,荀子为官兰
D. 荀子政治理想的落空跟当时各国国君不重视他的为政理论有关,也因为他虽 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 5. 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 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 【答案】4. D 5. (1)内容上:表现荀子对识贤用才的知音的渴望,强化作者对 荀子渴求知己赏识而不得的境遇的同情,深化主旨。(2)结构上:为下文荀子 寻找识贤用才的知音做铺垫,与荀子一生未找到知音形成对比。(3)效果:典 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性。 6. (1)内容:凄清的景象更好烘托出作者对荀子渴望遇合明君实现政治理想而 终无所成的不公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表现主旨更深刻。(2)结构:结尾我们 对荀子的不公照应题目荀子的遗憾与忧伤。(或结尾思想者与开头荀子的思想者 形象形成首尾照应)结构更严谨。(3)手法: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更能引起 读者深思。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 品味,有技巧的分析,还有主旨情感的体悟。答题之前,考生需要先浏览几个选 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 项,“也因为他虽有政 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错误,从文中来看,荀子有实际处理政事才 能,文章第五段提到“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 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 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明确第三段 所写的内容,这一段写到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写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相知相识, 结合下文来看,“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由此可 知,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其实是表现了荀子对能够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知音的渴 望,荀子渴求知音而不得,作者荀子的这一遭遇表示同情,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 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下文写荀子也在寻找知音,他到过齐国,到过秦国,到过 楚国,却一生未找到知音,这与第三段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绝唱形成鲜 明的对比。高山流水属于典故,文章运用典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 的文化意蕴。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 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 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 (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本题中,因设题的材料属于典 故,故还应考查引用典故、诗文的作用,即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味。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散文 语言的能力,因设题的内容在文章的结尾,故赏析的时候应联系文章的主旨。首 先找到设题的句子,“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 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这是一段写景性的句子,以写景句子收 尾,属于以景结情,这种结尾的效果是余韵悠长,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我们再 看所写景物的特点,画面的景有“枯树枝干”“乌鸦”“凄厉的悲鸣”,景象凄 清,“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荀子怀才不遇的同情,荀子为官兰
陵,治理有方,本能施展报负,怎奈造化弄人,被免官后忧郁而终,其奔走一世 却没有遇到赏识之人,其命运之不公令人叹息,再联系文章的标题“荀子的遗憾 与忧伤”,结尾凄清的景象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一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 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 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 宰割!”回顾起自己这些年流浪求学、颠沛流离的遭遇,黄旭华在心里默默许下 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 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 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 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1958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 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核潜艇, 万年也要搞岀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 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硏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 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 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 个核潜艇的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靠老式算盘和计算 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 更“土”的办法—一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 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 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 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 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 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 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 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 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 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 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陵,治理有方,本能施展报负,怎奈造化弄人,被免官后忧郁而终,其奔走一世 却没有遇到赏识之人,其命运之不公令人叹息,再联系文章的标题“荀子的遗憾 与忧伤”,结尾凄清的景象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 年 3 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 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 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 宰割!”回顾起自己这些年流浪求学、颠沛流离的遭遇,黄旭华在心里默默许下 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 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5 年 7 月,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 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 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 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1958 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 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 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 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 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 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 个核潜艇的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靠老式算盘和计算 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 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 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 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 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 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 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 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 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 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 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 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 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 30 年,30 年间,他和 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 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