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的人群进行择偶偏好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及人群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 种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但所有的男性都比女性更强调未来 配偶要具有身体吸引力和较轻的年龄,而女性相对于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的经 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Buss,1989)。李煜和徐安琪对上海、成都两地城 市人口中的适龄未婚青年进行问卷、访谈研究,利用进化论趋向的择偶理论进行 分析解释后发现,择偶双方的相似相容以塑就稳定美满的婚烟是择偶标准的主旋 律;但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并出现一 些新的特征。 就两性择偶的具体标准而言,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女性平均受教育年 数的增长以及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比例的增加,择偶者对配偶的智力和受教育程 度的要求提高: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别日渐消失,女性赚钱的能力对男性也日趋重 要。(Hyman,.1975;0 ppenhemer,.1988;Mare,1991)。 国内的一些实证报告也显示,“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仍 起着主导作用: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善操家务的异性,女性则较关 注对方的学历、职业和才能等(张萍,1989:纪秋发,1995:刘炳福,1996:徐 安琪,1997:韩荣炜,2002:种道平等,2003;钱铭怡等,2003)。也有研究表 明,随着年代的推移,要求对方居住在城市和有住房的比重上升,表明求实惠的 倾向明显,对经济因素的权衡递增(吴雪莹,1992;邹向华,1990)。一些学者 也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现在的青年人对配偶经济收入的考虑减少,而更关注学 历、职业、事业心和发展前途、学识及能力等因素,实际上看重的是其可以转化 为经济、物质的潜能(杨善华,1988:费涓洪等,1995;田岚,1993)。 总的来说,国外择偶研究起步较早,从择偶研究的主体、择偶理论、研究范 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择偶研究从内容上 来看,大多集中在择偶偏好、择偶标准、择偶观以及择偶行为模式上等方面。国 内关于择偶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这个领域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 关注,相关研究也在日渐增多。 当今,“剩女”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各种媒体和时尚杂志的宠儿: 对“剩女”进行界定,对这个现象进行社会学解读,对其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总 结,还有为其“解剩”支招等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剩女”正式、规范 的科学研究较少。对“剩女”群体普遍存在于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 且人口流动性强的城市这个现实进行解析时,甚少考虑到人口流动、城乡婚烟互 0
第一章绪论 的人群进行择偶偏好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及人群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 种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但所有的男性都比女性更强调未来 配偶要具有身体吸引力和较轻的年龄,而女性相对于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的经 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Buss,1989)。李煜和徐安琪对上海、成都两地城 市人口中的适龄未婚青年进行问卷、访谈研究,利用进化论趋向的择偶理论进行 分析解释后发现,择偶双方的相似相容以塑就稳定美满的婚姻是择偶标准的主旋 律;但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并出现一 些新的特征。 就两性择偶的具体标准而言,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女性平均受教育年 数的增长以及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比例的增加,择偶者对配偶的智力和受教育程 度的要求提高;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别日渐消失,女性赚钱的能力对男性也日趋重 要。(Hyman,19751 Oppenhemer,1988;Mare,1991)。 国内的一些实证报告也显示,“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仍 起着主导作用;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善操家务的异性,女性则较关 注对方的学历、职业和才能等(张萍,1989;纪秋发,1995;刘炳福,1996;徐 安琪,1997;韩荣炜,2002;种道平等,2003;钱铭怡等,2003)。也有研究表 明,随着年代的推移,要求对方居住在城市和有住房的比重上升,表明求实惠的 倾向明显,对经济因素的权衡递增(吴雪莹,1992;邹向华,1990)。一些学者 也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现在的青年人对配偶经济收入的考虑减少,而更关注学 历、职业、事业心和发展前途、学识及能力等因素,实际上看重的是其可以转化 为经济、物质的潜能(杨善华,1988;费涓洪等,1995;田岚,1993)。 总的来说,国外择偶研究起步较早,从择偶研究的主体、择偶理论、研究范 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择偶研究从内容上 来看,大多集中在择偶偏好、择偶标准、择偶观以及择偶行为模式上等方面。国 内关于择偶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这个领域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 关注,相关研究也在日渐增多。 当今,“剩女"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各种媒体和时尚杂志的宠J1.,i 对“剩女"进行界定,对这个现象进行社会学解读,对其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总 结,还有为其“解剩"支招等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剩女"正式、规范 的科学研究较少。对“剩女"群体普遍存在于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 且人口流动性强的城市这个现实进行解析时,甚少考虑到人口流动、城乡婚姻互
第一章绪论 动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适婚的男女两性相匹配群体的潜在数量差别。 二、研究设计 1、主要概念的界定 剩女:在我看来,“剩女”一词隐含的逻辑就是“女大当嫁”。按照中国“当 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到了适婚年龄而不嫁,即为非常态。但当这种 变化以群体性出现时,非常态就可能成为常态,正如李银河所说,这是社会转型 时期婚烟生态失范的产物。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欧美、韩 国、日本等地男女初婚年龄皆在28-30岁的范围内。世界各国初婚年龄提高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普遍延长,不然不足以适应不 断提升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剧,城市生活成本(比如住房成本、 日常消费)相对较高,更多的年轻人先立业再成家。 在中国,对初婚年龄提高这个事实的认识上存在两个巨大的反差,一个是男 女受教育年限都在增长,延迟结婚也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但由于人们对适婚年龄 的认知仍然固守传统的尺度,将具有高学历的未婚女性都划归为“剩女”,这是 文化观念的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相比更为滞后造成的。另一个反差是对适婚年龄 认定存在性别上的不对称。在我国,由于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调,男多女少不可避 免地成为了严酷现实。据人口学家的数据统计,1980-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男 性比女性“盈余”3331万人,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仍然更多地关注女性未婚现象, 这其中除了大家所谓的“剩女”多为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女性而备受关注外,关键 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不利的婚配规则。 我国《婚烟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 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已 婚妇女24周岁以上或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据上海市民政局1月 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本市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年龄男性为32.05岁, 女性为29.38岁。与2005年相比,男性、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增长了很多。按 照此趋势,将“剩女”群体的年龄下限设为30岁也是较为合理的。考虑到人口 学统计的惯例以及女性生理特点,本研究中将研究对象的年龄设定在3049岁, 这主要是从数量统计的角度来设定的,出于比较的目的,研究中在数量匹配时仍 然将25-29岁年龄组的人口也纳入统计范畴,另外访谈研究中也主要关注25-34 岁间处于生育活跃期.且婚嫁意愿较强烈的较年轻的未婚女性。最终本研究将研究 12
第一章绪论 动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适婚的男女两性相匹配群体的潜在数量差别。 二、研究设计 l、主要概念的界定 剩女:在我看来,“剩女"一词隐含的逻辑就是“女大当嫁"。按照中国“当 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到了适婚年龄而不嫁,即为非常态。但当这种 变化以群体性出现时,非常态就可能成为常态,正如李银河所说,这是社会转型 时期婚姻生态失范的产物。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欧美、韩 国、日本等地男女初婚年龄皆在28-30岁的范围内。世界各国初婚年龄提高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普遍延长,不然不足以适应不 断提升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剧,城市生活成本(比如住房成本、 日常消费)相对较高,更多的年轻人先立业再成家。 在中国,对初婚年龄提高这个事实的认识上存在两个巨大的反差,一个是男 女受教育年限都在增长,延迟结婚也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但由于人们对适婚年龄 的认知仍然固守传统的尺度,将具有高学历的未婚女性都划归为“剩女”,这是 文化观念的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相比更为滞后造成的。另一个反差是对适婚年龄 认定存在性别上的不对称。在我国,由于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调,男多女少不可避 免地成为了严酷现实。据人口学家的数据统计,1980-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男 性比女性“盈余”3331万人,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仍然更多地关注女性未婚现象, 这其中除了大家所谓的“剩女"多为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女性而备受关注外,关键 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不利的婚配规则。 我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 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已 婚妇女24周岁以上或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据上海市民政局1月 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本市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年龄男性为32.05岁, 女性为29.38岁。与2005年相比,男性、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增长了很多。按 照此趋势,将“剩女’’群体的年龄下限设为30岁也是较为合理的。考虑到人口 学统计的惯例以及女性生理特点,本研究中将研究对象的年龄设定在30—49岁, 这主要是从数量统计的角度来设定的,出于比较的目的,研究中在数量匹配时仍 然将25-29岁年龄组的人口也纳入统计范畴,另外访谈研究中也主要关注25-34 岁间处于生育活跃期且婚嫁意愿较强烈的较年轻的未婚女性。最终本研究将研究
第一章绪论 对象“剩女”定义为30-4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都市未婚白领女性。这里的“白 领”采用其广义的概念含义,指非体力劳动者。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都市大龄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指标的互相配比中探索女性未婚率的变化规律,并在其与同期未婚男性的比较中 探索“剩女”群体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时间历程;在对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婚烟 状况进行比较后,尝试从城乡婚烟互动的角度对“剩女”群体的产生进行解释。 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获取大龄未婚女性的个人情况及择偶对象标准等数据资料, 并选取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女性案例,对大龄未婚女性 的择偶偏好进行归类总结。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首先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如期刊、报章杂志、统计报告、调查报告、 相关书籍等。阅读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并集合“剩女”群体现有的 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的视角及范围。 3.2数据分析法 为了了解大龄未婚女性被称为“剩女”到底是总体数量上还是年龄层、文化 层等结构上的原因,利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3归纳法 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对具有较严肃性质的“世纪佳缘”交友 网站上部分注册会员信息进行筛选,将其选择配偶所要求的硬性条件及个人独白 中的软性要求进行归类,结合访谈实录来呈现这个群体在进行择偶时的偏好。 3
第一章绪论 对象“剩女"定义为30-4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都市未婚白领女性。这罩的“白 领"采用其广义的概念含义,指非体力劳动者。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都市大龄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指标的互相配比中探索女性未婚率的变化规律,并在其与同期未婚男性的比较中 探索“剩女"群体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时间历程;在对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婚姻 状况进行比较后,尝试从城乡婚姻互动的角度对“剩女”群体的产生进行解释。 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获取大龄未婚女性的个人情况及择偶对象标准等数据资料, 并选取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女性案例,对大龄未婚女性 的择偶偏好进行归类总结。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首先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如期刊、报章杂志、统计报告、调查报告、 相关书籍等。阅读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并集合“剩女”群体现有的 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的视角及范围。 3.2数据分析法 。 为了了解大龄未婚女性被称为“剩女’’到底是总体数量上还是年龄层、文化 层等结构上的原因,利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3归纳法 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对具有较严肃性质的“世纪佳缘”交友 网站上部分注册会员信息进行筛选,将其选择配偶所要求的硬性条件及个人独自 中的软性要求进行归类,结合访谈实录来呈现这个群体在进行择偶时的偏好
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第二章“剩女”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一、1990年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1、全国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全国30岁及以上大龄未婚人口 总数超过1240万人,其中30-44岁年龄组的未婚人数为786万人,占未婚人口 总数的比例为63.4%。在这些大龄未婚人口中,两性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城乡 差别:男性主要集中在农村,占到大龄未婚男性总数的81.6%;而女性主要集中 在城镇,约占大龄未婚女性人口总数的65.2%(叶文振,林擎国,1998)。 将这些大龄未婚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划分,发现未婚率水平随其受教育 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并且在大专及本科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图 2-1)。统计所选取的数据将人群年龄下限设为30岁,按照正常求学途径来算, 早已离开学校,可以摒除在校就读这一因素对个人婚姻状态的影响,从而可以得 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未婚状念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一初步结论。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0.0 半文育 小学 文 受教育程度 图2-11990年全国30岁及以上各受教育程度人口未婚率分布 2、上海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2.1分年龄组性别比状况 同一时期,上海各主要年龄组未婚男性的数量远多于未婚女性数量,差别最 大的约为八倍还多。15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为94.0,其中25-49岁间各年龄组总 体人口的性别比皆在100左右徘徊,表示两性数量上相差无几;而未婚性别比却 差别巨大,各年龄组未婚男性与未婚女性的比值在6.1-8.4之间(表2-1)。这种 14
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第二章“剩女力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一、1990年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1、全国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全国30岁及以上大龄未婚人口 总数超过1240万人,其中30-44岁年龄组的未婚人数为786万人,占未婚人口 总数的比例为63.4%。在这些大龄未婚人口中,两性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城乡 差别:男性主要集中在农村,占到大龄未婚男性总数的81.6%;而女性主要集中 在城镇,约占大龄未婚女性人口总数的65.2%(叶文振,林擎国,1998)。 将这些大龄未婚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划分,发现未婚率水平随其受教育 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并且在大专及本科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图 2-1)。统计所选取的数据将人群年龄下限设为30岁,按照正常求学途径来算, 早已离开学校,可以摒除在校就读这一因素对个人婚姻状态的影响,从而可以得 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未婚状态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一初步结论。 图2—1 1990年全国30岁及以上各受教育程度人口未婚率分布 2、上海大龄未婚人群状况 2.1分年龄组性别比状况 同一时期,上海各主要年龄组未婚男性的数量远多于未婚女性数量,差别最 大的约为八倍还多。15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为94.O,其中25-49岁间各年龄组总 体人口的性别比皆在100左右徘徊,表示两性数量上相差无几;而未婚性别比却 差别巨大,各年龄组未婚男性与未婚女性的比值在6.1-8.4之间(表2—1)。这种 14
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差别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婚姻困难问题,而女性在与男性总体数量的配比上不应存 在“剩”的现象。 表2-1上海1990年人口性别比状况(%) 性别比 年龄 总体 未婚 15岁及以上 94.0 133.9 #25-29岁 102.1609.2 30-34岁 101.5 836.4 35-39岁 98.6710.0 40-44岁 96.5712.9 45-49岁 94.8805.7 2.2分年龄组未婚率的两性比较 以五岁为一个年龄组,女性未婚率始终低于男性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增大, 女性未婚率降低的幅度比男性的小。人口总体的未婚率变化最大的是在25-34岁 之间,从30-34岁年龄组开始进入小于1%的低水平,此后变化甚微。分性别来看, 女性的未婚率始终低于男性的,在25-29岁年龄组,男性为9.1%,而女性未婚率 为1.5%:随后进入30-34岁组,男性、女性未婚率分别为2.7%、0.3%,相比于男 性6.4个百分点的降低幅度,女性未婚率的变化(降低了1.2个百分点)明显要小 得多(图2-2)。结合2.1中性别比与上述两性未婚率的年龄变化规律发现,未婚 女性数量小于未婚男性数量,在步入而立之年后,进入婚烟的女性数量也远没有 男性多。 10.0 9.0 8.0 0 一◆一总休一男◆一女 6.0 5.0 4.0 3.0 2.0 1.0 0.0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岁 图2-21990年上海分年龄组未婚率的两性比较 15
第二章城市“剩女’’群体形成发展历程探索 差别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婚姻困难问题,而女性在与男性总体数量的配比上不应存 在“剩’’的现象。 表2-1上海1990年人口性别比状况(%) 性别比 年龄 总体 未婚 15岁及以上 94.0 133.9 #25-29岁 102.1 609.2 30-34岁 101.5 836.4 35-39岁 98.6 710.0 40-44岁 96.5 712.9 45-49岁 94.8 805.7 2.2分年龄组未婚率的两性比较 以五岁为一个年龄组,女性未婚率始终低于男性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增大, 女性未婚率降低的幅度比男性的小。人口总体的未婚率变化最大的是在25-34岁 之间,从30-34岁年龄组开始进入小于l%的低水平,此后变化甚微。分性别来看, 女性的未婚率始终低于男性的,在25-29岁年龄组,男性为9.1%,而女性未婚率 为1.5%;随后进入30-34岁组,男性、女性未婚率分别为2.7%、0.3%,相比于男 性6.4个百分点的降低幅度,女性未婚率的变化(降低了1.2个百分点)明显要小 得多(图2-2)。结合2.1中性别比与上述两性未婚率的年龄变化规律发现,未婚 女性数量小于未婚男性数量,在步入而立之年后,进入婚姻的女性数量也远没有 男性多。 图2—2 1990年上海分年龄组未婚率的两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