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识中的广泛存在使得现代城市女性在择偶方面选择性远远小于男性,尤其是在本 身外型不错,又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事业上略有小成的女性身上表现地更为明显。 这种“才女”或者“女强人”在世人的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她们要嫁的对象一定 要是与之相匹配的“才子”或“成功人士”,下嫁意味着掉价。然而年龄相当的 事业相仿的男士们,不是已成婚就是在寻觅更为美貌更为年轻的:那些与“剩女” 们年龄悬殊的、年纪小的通常事业未起步或刚起步只能养活自己,与此相配易让 对方有吃软饭之感;那些年纪大的除了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条件差的,剩下条 件好到浑身闪烁钻石光芒也在放眼年纪更小的或者条件更优越的。即使“剩女” 们想掩其“上层”光芒,放低择偶标准,在普通男性群中寻觅佳偶,其优越的条 件仍让部分男性望而却步。这与找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选择是双向的,差的不 能要,好的即使你愿意屈就,人家还怕留你不住,所谓“高不成低不就”也不是 求职者一人造成的;同样,成为无牵无挂的大龄单身女郎也不全是女性自身的原 因。目前,这种模式有过改变,部分人认为这是女性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更应该 是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婚恋观的正常转换(李亚妮,2007)。 2、社会原因 “剩女”群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文化、制度 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高等教育体制在推迟了青年男女结婚年龄的同时,对男女择偶却有着截 然不同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博士,十几二 十年的求学经历,部分人是在父母“上学期间不要谈恋爱”的叮咛下,在“两耳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念下度过的。还有部分人在大学期间谈了恋 爱却多数在毕业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失恋。尤其是女性,等到她们学有所成,走 出校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社会认可的最佳婚期:踏入社会走进职场后 才发现想找到合适的伴侣是如此困难。 2)职场上激烈的竞争也是“剩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条件,男 性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多优势。而女性要想在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出校门后首 先要努力拼搏。等工作基本稳定,再关心自己的个人问题时,才发觉已经成了“大 龄未婚女青年”。在职场上激烈竞争过程中,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优势和支持, 职场拼搏不但不会轻易走向爱情和婚烟的对立面,反而能为其寻爱觅偶增加魅力 筹码(李亚妮,2007)。 3)社会对女性双重标准要求以及多重角色期待的现实反映。基于我国家务
第一章绪论 识中的广泛存在使得现代城市女性在择偶方面选择性远远小于男性,尤其是在本 身外型不错,又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事业上略有小成的女性身上表现地更为明显。 这种“才女"或者“女强人”在世人的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她们要嫁的对象一定 要是与之相匹配的“才子"或“成功人士",下嫁意味着掉价。然而年龄相当的 事业相仿的男士们,不是已成婚就是在寻觅更为美貌更为年轻的;那些与“剩女" 们年龄悬殊的、年纪小的通常事业未起步或刚起步只能养活自己,与此相配易让 对方有吃软饭之感;那些年纪大的除了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条件差的,剩下条 件好到浑身闪烁钻石光芒也在放眼年纪更小的或者条件更优越的。即使“剩女" 们想掩其“上层"光芒,放低择偶标准,在普通男性群中寻觅佳偶,其优越的条 件仍让部分男性望而却步。这与找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选择是双向的,差的不 能要,好的即使你愿意屈就,人家还怕留你不住,所谓“高不成低不就"也不是 求职者一人造成的;同样,成为无牵无挂的大龄单身女郎也不全是女性自身的原 因。目前,这种模式有过改变,部分人认为这是女性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更应该 是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婚恋观的正常转换(李亚妮,2007)。 2、社会原因 “剩女"群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文化、制度 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高等教育体制在推迟了青年男女结婚年龄的同时,对男女择偶却有着截 然不同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博士,十几二 十年的求学经历,部分人是在父母“上学期间不要谈恋爱一的叮咛下,在“两耳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下度过的。还有部分人在大学期间谈了恋 爱却多数在毕业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失恋。尤其是女性,等到她们学有所成,走 出校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社会认可的最佳婚期;踏入社会走进职场后 才发现想找到合适的伴侣是如此困难。 2)职场上激烈的竞争也是“剩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条件,男 性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多优势。而女性要想在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出校门后首 先要努力拼搏。等工作基本稳定,再关心自己的个人问题时,才发觉已经成了“大 龄未婚女青年’’。在职场上激烈竞争过程中,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优势和支持, 职场拼搏不但不会轻易走向爱情和婚姻的对立面,反而能为其寻爱觅偶增加魅力 筹码(李亚妮,2007)。 3)社会对女性双重标准要求以及多重角色期待的现实反映。基于我国家务 6
第一章绪论 劳动社会化程度低与此同时都市家庭又高消费的现实,女性在打拼职场的同时仍 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虽然近三十年来女性的定位已经产生了很多变化,原 来的女性只要相夫教子,做好家庭主妇,社会对你的评价就是成功的。而对现代 女性来说,经营一份自己的事业不单单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是其展现自身价 值、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最好途径。然而社会观念的改变并没有与时俱进,对 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往往仍然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因此兼顾不好家 庭,在职场上再风光的女性也要承受非议。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开 始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女性自主性强,思想、人格独立的特点, 这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多为独身女的 现代女性在家有父母,在外有学校,缺乏独立生活经历的她们认为自己屈时无法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妥善处理家庭问题,从而使其在婚烟门前望而却步。 4)婚姻自主与自主择偶所形成的悖论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理论基础。与传 统社会相比,现代都市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自出空间。这种自由的维度很高,其中 就包括婚姻自主,即择偶自由。婚姻自主、婚烟自出是“五四”以后形成的、用 来度量中国人生活现代气息程度的一个指标。在社会所给予的相对宽松的空间 里,现代女性早已把择偶视作个人私事,自己选择和决定对象,自己决定是否结 婚、何时结婚,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有了择偶自山的人却不一定都能 自由择偶,这是因为婚姻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择偶是件复杂的受客观规律支配和 制约的过程(张乐,2007)。“剩女”们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 学识、优雅的谈吐:自由地工作、生活、恋爱、结婚是她们共同的理想。同时她 们却发现她们拥有了婚烟的自主权,却没有获得自出择偶的权利。因为在当今这 个文明社会里,法律只给予了人们选择的权利的自由,却不能控制和限制它之外 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只要婚烟还是社会行为,人们就不可能拥有自主择偶 及自由婚姻的权利。有鉴于此,“利女”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优秀女性由于自身的 原因寻觅不到理想伴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大龄女青年群体婚姻受阻的问 题,此类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结构、城市性变迁、传统与 现代择偶观念交错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5)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大城市与传统乡村社会相 比,生活节奏快得多。科技大发明带动了城市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大发展,大量的 人口涌入城市,人们每天承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对此,人类脆弱的有机体不能够 完全吸收这些外界刺激,不再能够按照传统方式那样进行自我保护。美国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 劳动社会化程度低与此同时都市家庭又高消费的现实,女性在打拼职场的同时仍 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虽然近三十年来女性的定位已经产生了很多变化,原 来的女性只要相夫教子,做好家庭主妇,社会对你的评价就是成功的。而对现代 女性来说,经营一份自己的事业不单单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是其展现自身价 值、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最好途径。然而社会观念的改变并没有与时俱进,对 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往往仍然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因此兼顾不好家 庭,在职场上再风光的女性也要承受非议。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开 始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女性自主性强,思想、人格独立的特点, 这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多为独身女的 现代女性在家有父母,在外有学校,缺乏独立生活经历的她们认为自己届时无法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妥善处理家庭问题,从而使其在婚姻门前望而却步。 4)婚姻自主与自主择偶所形成的悖论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理论基础。与传 统社会相比,现代都市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的维度很高,其中 就包括婚姻自主,即择偶自由。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是“五四"以后形成的、用 来度量中国人生活现代气息程度的一个指标。在社会所给予的相对宽松的空间 里,现代女性早己把择偶视作个人私事,自己选择和决定对象,自己决定是否结 婚、何时结婚,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有了择偶自由的人却不一定都能 自由择偶,这是因为婚姻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择偶是件复杂的受客观规律支配和 制约的过程(张乐,2007)。“剩女"们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 学识、优雅的谈吐:自由地工作、生活、恋爱、结婚是她们共同的理想。同时她 们却发现她们拥有了婚姻的自主权,却没有获得自由择偶的权利。因为在当今这 个文明社会里,法律只给予了人们选择的权利的自由,却不能控制和限制它之外 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只要婚姻还是社会行为,人们就不可能拥有自主择偶 及自由婚姻的权利。有鉴于此,“剩女’’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优秀女性由于自身的 原因寻觅不到理想伴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大龄女青年群体婚姻受阻的问 题,此类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结构、城市性变迁、传统与 现代择偶观念交错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5)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大城市与传统乡村社会相 比,生活节奏快得多。科技大发明带动了城市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大发展,大量的 人口涌入城市,人们每天承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对此,人类脆弱的有机体不能够 完全吸收这些外界刺激,不再能够按照传统方式那样进行自我保护。美国社会学 7
第一章绪论 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次属交 住代替首属交往,隔空对话代替面对面的交流,亲属关系纽带的减弱,家庭社会 功能的降低,使得城市中的交往更多地带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生活在城 市里的人用“文明大众标准化、非自然化的生活所表明的经验”取代传统“自然 化、人化”的和谐经验。生活这样的城市中的“剩女”们,虽然每日接触的人多 且应酬繁多,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更多地是为了例行公事。更 不用说随着网络功能的增强及其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应用的日益增多,使得大部分 的交流通过光来传送,“闻声未见人,见邮不表情”。这种表面上的高频率接触不 可能带来对其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女性有“一见钟情” 的冲动。而且,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更多地感受可能是疏离和冷 漠,由于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过分挑剔,坦诚的交流减少了,这对恋爱造 成很大的阻碍。 6)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相交错的结果。理想的婚烟应该建立在男女 互相深入了解,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但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习俗中的择偶观念 和行为仍对婚烟关系的最终确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国著 名的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就指出:中国民族社会的解体和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与西 方国家不同,西方是由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庭。中国是由家庭到 国家,国家混在家庭里面。前者是新陈代谢,是新的冲破旧的,是“人惟求新, 器惟求新”的路线:后者是新旧纠葛,旧的拖住新的“人惟求旧”的维新路线(赵 彦)。这段话运用在中西方择偶意识的形成根源的对比分析上,也是十分恰切的。 无论是古时候的才子佳人还是现时代的“三高”女郎,都不能跳出文化传统的制 约来选择自己的配偶。 传统的择偶观念基本上有以下几种:门当户对、资源交换、男高女低。这几 项传统择偶观念并没有随着都市现代化的进程而从“剩女”们身上消失殆尽。相 反,由于大龄未婚女性自身经历等原因,这些观念在她们头脑中反而被强化了。 “剩女”大多事业有成,收入不菲,当她们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去寻找配偶 的时候,却发现和自己条件匹配的成功男士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与此同时,在男 性身上同样适用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又使得和“剩女”们社会经济地位相 当的男士不愿将其作为未来配偶的选择对象。现代社会竞争和物欲化的气质同样 影响着“剩女”的择偶。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 教育素养越高者往往更认同般配模式,对未来配偶的期望更高,选择和决定时也
第一章绪论 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次属交 往代替首属交往,隔空对话代替面对面的交流,亲属关系纽带的减弱,家庭社会 功能的降低,使得城市中的交往更多地带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生活在城 市里的人用“文明大众标准化、非自然化的生活所表明的经验”取代传统“自然 化、人化’’的和谐经验。生活这样的城市中的“剩女"们,虽然每只接触的人多 且应酬繁多,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更多地是为了例行公事。更 不用说随着网络功能的增强及其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应用的日益增多,使得大部分 的交流通过光来传送,“闻声未见人,见邮不表情”。这种表面上的高频率接触不 可能带来对其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女性有“一见钟情" 的冲动。而且,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更多地感受可能是疏离和冷 漠,由于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过分挑剔,坦诚的交流减少了,这对恋爱造 成很大的阻碍。 6)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相交错的结果。理想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男女 互相深入了解,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但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习俗中的择偶观念 和行为仍对婚姻关系的最终确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国著 名的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就指出:中国民族社会的解体和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与西 方国家不同,西方是由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庭。中国是由家庭到 国家,国家混在家庭里面。前者是新陈代谢,是新的冲破旧的,是“人惟求新, 器惟求新”的路线;后者是新旧纠葛,旧的拖住新的“人惟求旧”的维新路线(赵 彦)。这段话运用在中西方择偶意识的形成根源的对比分析上,也是十分恰切的。 无论是古时候的才子佳人还是现时代的“三高一女郎,都不能跳出文化传统的制 约来选择自己的配偶。 传统的择偶观念基本上有以下几种:门当户对、资源交换、男高女低。这几 项传统择偶观念并没有随着都市现代化的进程而从“剩女"们身上消失殆尽。相 反,由于大龄未婚女性自身经历等原因,这些观念在她们头脑中反而被强化了。 “剩女’’大多事业有成,收入不菲,当她们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去寻找配偶 的时候,却发现和自己条件匹配的成功男士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与此同时,在男 性身上同样适用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又使得和“剩女一们社会经济地位相 当的男士不愿将其作为未来配偶的选择对象。现代社会竞争和物欲化的气质同样 影响着“剩女"的择偶。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 教育素养越高者往往更认同般配模式,对未来配偶的期望更高,选择和决定时也 8
第一章绪论 更为慎重。不仅如此,“剩女”择偶时在重视对方的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还会 重点考察对方潜在的发展能力,例如知识、学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代表着其转化为社会经济力的潜在值项目。除此以外甚至还有是否具有幽默感, 情商高低,有没有暴力倾向,是否喜欢小孩,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婚后是否与父 母同住,男方父母人品如何等等一系列所能想到的指标,其中任何一项不如自己 所愿都有可能变成“革命”不成功的大绊脚石。 3、个人原因 I)追求完美。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stuck称为“婚姻市场 滞销”。“剩女”们在择偶过程中,潜意识里追求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无形中 将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令众多男士感到高不可攀的位置。这些大龄女性多生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与五六十年代的人相比,少了吃 苦耐劳的精神和稳重扎实的态度:跟八十年代人相较,又缺乏足够的冲动与闯劲。 她们读着琼瑶小说长大,却身处物欲横流、充满拜金思想的现代都市。既要物质 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同时被满足。于是坚持 要求二者合一的对完美不懈追求者们在“宁缺毋滥”的信念里,一再错过花期, 成为被卡住一群中的一个。 2)抱持独身主义者与同性恋者。中国高层单身的进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 后渐进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生活自出度很低,大龄单身更会成为众矢之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单身分不到房子,曾经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此被迫结婚。而随着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个人生活自由度加大,社会对单身生活的容忍度也在增 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为大龄单身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特别是1995年的上 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女性单独拿到了房屋补贴,成为单身族的标志性事 件,这意味着“一个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家庭”。大龄未婚人群中,不乏抱持独身 主义者以及同性恋不婚者。虽然同性恋者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向,在进入婚龄期后 与异性结合的不在少数,但随着人们对个人婚姻生活满意度的追求,社会对离婚 者以及同性恋者的宽容,同性恋群体意识的增强,确认同性婚姻合法地区的增多, 这种现象终将逐渐减少。 2.2关于择偶的研究 所谓择偶,是指个人在社会规范内“选择伴侣”。社会学中认为,择偶的运 作就如同一个市场,选择规则决定伴侣关系及其家人间的交换方式。Edward认 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这种交换或选择的行为主要发生在个体层面上,择偶的 9
第~章绪论 更为慎重。不仅如此,“剩女"择偶时在重视对方的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还会 重点考察对方潜在的发展能力,例如知识、学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代表着其转化为社会经济力的潜在值项目。除此以外甚至还有是否具有幽默感, 情商高低,有没有暴力倾向,是否喜欢小孩,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婚后是否与父 母同住,男方父母人品如何等等~系列所能想到的指标,其中任何一项不如自己 所愿都有可能变成“革命"不成功的大绊脚石。 3、个人原因 1)追求完美。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stuck称为“婚姻市场 滞销”。 “剩女"们在择偶过程中,潜意识里追求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无形中 将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令众多男士感到高不可攀的位置。这些大龄女性多生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与五六十年代的人相比,少了吃 苦耐劳的精神和稳重扎实的态度;跟八十年代人相较,又缺乏足够的冲动与闯劲。 她们读着琼瑶小说长大,却身处物欲横流、充满拜金思想的现代都市。既要物质 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同时被满足。于是坚持 要求二者合一的对完美不懈追求者们在“宁缺毋滥”的信念里,一再错过花期, 成为被卡住一群中的一个。 1 2)抱持独身主义者与同性恋者。中国高层单身的进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 后渐进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生活自由度很低,大龄单身更会成为众矢之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单身分不到房子,曾经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此被迫结婚。而随着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个人生活自由度加大,社会对单身生活的容忍度也在增 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为大龄单身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特别是1995年的上 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女性单独拿到了房屋补贴,成为单身族的标志性事 件,这意味着“一个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家庭"。大龄未婚人群中,不乏抱持独身 主义者以及同性恋不婚者。虽然同性恋者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向,在进入婚龄期后 与异性结合的不在少数,但随着人们对个人婚姻生活满意度的追求,社会对离婚 者以及同性恋者的宽容,同性恋群体意识的增强,确认同性婚姻合法地区的增多, 这种现象终将逐渐减少。 2.2关于择偶的研究 所谓择偶,是指个人在社会规范内“选择伴侣"。社会学中认为,择偶的运 作就如同一个市场,选择规则决定伴侣关系及其家人间的交换方式。Edward认 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这种交换或选择的行为主要发生在个体层面上,择偶的 9
第一章绪论 双方将自身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获取最大的回报(Edward,l969)。交换理论 认为,在择偶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这主要是由其所 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 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以及新娘的嫁妆是最常见的交换资源。容貌姣好 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等其他资源。在 国外,黑人男子则可以用其社会地位与白人女子的种族优势相交换等等。社会交 换理论者Pawlowski还在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下,研究分析了异性恋者们通过报 纸的择偶启事来进行交友及择偶这一社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和原则。经过 研究,他发现择偶者们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的正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 化(Pawlowski,l999)。以社会交换理论的概念框架为基础,Murstein提出在 一种相对选择自由的文化背景中,大部分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都会经历刺激-价 值-角色三个阶段的择偶过程理论。他认为入际吸引取决于每个人带入到关系中 的财产和责任的交换。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 色三个阶段。在第一个即刺激阶段,外貌、社交技巧、性格、声誉和智力等因素 决定了人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如果双方都觉得般配,那就进入到第二阶段: 在价值阶段中,关于婚烟、性和生活的念度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两个人是否能够和 谐相处,双方基本价值观能否相容,是否有共同语言;在第三个阶段,即角色阶 段,双方皆评估对方,看其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也就是在评估时回答这样 一个问题:对方是否能够成为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好丈夫(Murstein,1980)。假 如一方企图不合理地利用对方,对方就会决定终止关系,确实只有很少的关系能 够最终通过这一阶段(徐安琪,2004)。 莱斯利等人提出了择偶梯度理论。择偶梯度指的是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 与之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 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烟匹配的“男高女低”模式。尽管从 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男性一般在婚烟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 肤色、长相、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这使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美貌 来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等等这些向上流动的潜力(莱斯利,1982;泰勒等,1976; 小埃尔德,1969)。 进化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身基因能够成功地遗传下去,男女针对择偶的偏 好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模块化心理机制。具体来讲,就是男性表现出对较年轻女性 的偏好,更多的是对女性面容和身材的关注。BuSs等人对37种不同文化背景下 o
第一章绪论 双方将自身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获取最大的回报(Edward,1969)。交换理论 认为,在择偶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这主要是由其所 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 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以及新娘的嫁妆是最常见的交换资源。容貌姣好 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等其他资源。在 国外,黑人男子则可以用其社会地位与白人女子的种族优势相交换等等。社会交 换理论者Pawlowski还在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下,研究分析了异性恋者们通过报 纸的择偶启事来进行交友及择偶这一社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和原则。经过 研究,他发现择偶者们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的J下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 化(Pawlowski,1999)。以社会交换理论的概念框架为基础,Murstein提出在 一种相对选择自由的文化背景中,大部分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都会经历刺激一价 值一角色三个阶段的择偶过程理论。他认为人际吸引取决于每个人带入到关系中 的财产和责任的交换。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 色三个阶段。在第一个即刺激阶段,外貌、社交技巧、性格、声誉和智力等因素 决定了人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如果双方都觉得般配,那就进入到第二阶段; 在价值阶段中,关于婚姻、性和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两个人是否能够和 谐相处,双方基本价值观能否相容,是否有共同语言;在第三个阶段,即角色阶 段,双方皆评估对方,看其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也就是在评估时回答这样 一个问题:对方是否能够成为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好丈夫(Murstein,1980)。假 如一方企图不合理地利用对方,对方就会决定终止关系,确实只有很少的关系能 够最终通过这一阶段(徐安琪,2004)。 莱斯利等人提出了择偶梯度理论。择偶梯度指的是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 与之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 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匹配的“男高女低"模式。尽管从 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 肤色、长相、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这使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美貌 来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等等这些向上流动的潜力(莱斯利,1982;泰勒等,1976; 小埃尔德,1969)。 进化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身基因能够成功地遗传下去,男女针对择偶的偏 好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模块化心理机制。具体来讲,就是男性表现出对较年轻女性 的偏好,更多的是对女性面容和身材的关注。Buss等人对37种不同文化背景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