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 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 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擊、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国语·周语》 昭公九年春…(周)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 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春秋左傳屬事》卷1 羊傳謂中國不總若纔,賴齊晉之霸稍攘除之,幽王時正其蠢動之初與,然周之一代寔,與戎狄相終始, 自古公避狄以來,王季伐西落、鬼戎,又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文王伐翟,伐昆夷,伐狻狁。 成王再伐淮夷。穆王伐犬戎,伐徐戎。懿王之世,西戎侵鎬,翟人侵岐,又敗於犬戎。孝王伐西戎,夷王 伐太原之戎,至厲王之末,而狻狁蠻荆、徐夷、淮戎皆叛。宣王中興,四出征伐,僅克底定,然其末年竟 有千畝之敗,繼以幽王之昏暗,逮驪山禍作,而周轍遂東矣 《毛詩稽古編》卷16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 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赢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索 隐》殷纣时费仲,即昌之后也。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 中衍,鸟身人言。《正义》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 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非子居犬丘好马 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 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 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 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赢。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贏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 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 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 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 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赢为丰王妻 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 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 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二年,伐戎而至岐。…三
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 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史记》卷 4《周本纪第四》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 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国语·周语》 昭公九年春……(周)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 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春秋左傳屬事》卷 1 公羊傳謂中國不絶若綫,頼齊晉之霸稍攘除之,幽王時正其蠢動之初與,然周之一代寔,與戎狄相終始, 自古公避狄以來,王季伐西落、鬼戎,又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文王伐翟,伐昆夷,伐獫狁。 成王再伐淮夷。穆王伐犬戎,伐徐戎。懿王之世,西戎侵鎬,翟人侵岐,又敗於犬戎。孝王伐西戎,夷王 伐太原之戎,至厲王之末,而獫狁蠻荆、徐夷、淮戎皆叛。宣王中興,四出征伐,僅克底定,然其末年竟 有千畝之敗,繼以幽王之昬暗,逮驪山禍作,而周轍遂東矣。 《毛詩稽古編》卷 16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 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索 隐》殷纣时费仲,即昌之后也。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 中衍,鸟身人言。《正义》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 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非子居犬丘好马 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 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 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 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 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 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 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 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 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 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 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十二年,伐戎而至岐。……三
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正义》韩安国云“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 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遂霸西戎 《史记》卷5《秦本纪第五》 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僵也。當成周者,南有荆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北有衛、燕、翟、鮮、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 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荆戎翟之人也 《國語》卷16《郑语》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 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注: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鄭司農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 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郑)玄謂: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 數也。 《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 《周礼注疏》卷33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正义》尺证反。称生卷章,卷 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索隐》此重黎为火正,彼少吴氏之后重自为木正,知此重黎即彼之 黎也。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 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 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 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索隐述赞】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荆蛮,筚路蓝缕。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史记》卷40《楚世家第十》 “天子受諸侯蕃國朝覲”引《竹書紀年》:帝堯十六年渠搜氏來朝,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帝舜九年 西王母來朝,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五禮通考》卷223《賓禮四》 成王既伐東夷,肅慣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惧之命 《尚书·周书》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危,山,在今沙州 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 《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 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 寡妇曰釐,力之反。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 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 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正义》韩安国云“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 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遂霸西戎。 《史记》卷 5《秦本纪第五》 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荆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北有衞、燕、翟、鮮、虞、路、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 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荆戎翟之人也。 《國語》卷 16《郑语》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 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注:天下之圖,如今司空輿地圖也,鄭司農云:東方曰夷,南方曰蠻, 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郑)玄謂: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 數也。……《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 《周礼注疏》卷 33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正义》尺证反。称生卷章,卷 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索隐》此重黎为火正,彼少昊氏之后重自为木正,知此重黎即彼之 黎也。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 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熊渠 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 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索隐述赞】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荆蛮,筚路蓝缕。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史记》卷 40《楚世家第十》 “天子受諸侯蕃國朝覲”引《竹書紀年》:帝堯十六年渠搜氏來朝,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帝舜九年 西王母來朝,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五禮通考》卷 223《賓禮四》 成王既伐東夷,肅愼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愼之命。 《尚书·周书》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危,山,在今沙州 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 《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 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 寡妇曰釐,力之反。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 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 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 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 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季历,文王之父也。《竹书纪 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 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及率西戎,征殷之 叛国以事纣 及武王伐商,羌、擊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 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 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 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 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 遂废申后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周乃东迁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 大破北戎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獠、邽、冀之 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舂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鲁庄公伐秦取邽、冀之戎。后十余岁,晋灭骊戎。是时,伊、洛戎强, 东侵曹、鲁。后十九年,遂入王城,于是秦、晋伐戎以救周。后二年,又寇京师,齐桓公征诸侯戍周。后 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輾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 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及晋悼公, 魏绛和诸戎,复修霸业。是时楚、晋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 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 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 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 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戎本无君长,夏后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 子,战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 《后汉书西羌传序》 羌无弋爱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爱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 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 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 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 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爱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獠戎。獠音 丸。忍季父印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 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寯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 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 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
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 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 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季历,文王之父也。《竹书纪 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 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及率西戎,征殷之 叛国以事纣。 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 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厉王无 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 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 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 遂废申后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周乃东迁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 大破北戎。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邽、冀之 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鲁庄公伐秦取邽、冀之戎。后十余岁,晋灭骊戎。是时,伊、洛戎强, 东侵曹、鲁。后十九年,遂入王城,于是秦、晋伐戎以救周。后二年,又寇京师,齐桓公征诸侯戍周。后 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 晋文公欲修霸业,乃赂戎狄通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及晋悼公,又使 魏绛和诸戎,复修霸业。是时楚、晋强盛,威服诸戎,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从楚。后陆浑叛 晋,晋令荀吴灭之。后四十四年,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 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 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 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戎本无君长,夏后氏末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 子,战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 《后汉书·西羌传序》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 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 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 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 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獂戎。獂音 丸。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 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 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 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
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爱剑传》 自交附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續,王選走至武陽 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 等因取苴與巴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 强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七年封子憚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聚十萬、大船船萬 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华阳国志》卷3《蜀志》 (闵公元年)冬管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春秋左傳注疏》卷10起閔 公元年盡二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16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注夾谷即祝其也)孔丘相。犂彌言於齊侯曰:孔丘 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注萊人齊所滅萊夷也,音義疏)。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 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徳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春秋左傳注疏》卷56 誅紂敬承天意,以絕亂路,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 使奉天成命 《尚书注疏》卷10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诗经民劳》 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姜戎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左传》襄公十四年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彝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言而从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 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传》 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第八下》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 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 等因取苴與巴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 强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七年封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衆十萬、大船船萬 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华阳国志》卷 3《蜀志》 (闵公元年)冬管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 10 起閔 公元年盡二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春秋左傳注疏》卷 16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注夾谷卽祝其也)孔丘相。犂彌言於齊侯曰:孔丘 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注萊人齊所滅萊夷也,音義疏)。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 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 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徳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春秋左傳注疏》卷 56 誅紂敬承天意,以絶亂路,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 使奉天成命。 《尚书注疏》卷 10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诗经·民劳》 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姜戎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左传》襄公十四年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彝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言而从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 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滕文公上》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鱻桷,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錄大略、小内 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内離?,,書外離?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 内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措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 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 孫,何忌是也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1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醍,北方曰譯注,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耳。 《禮記注疏》卷12《王制》 于越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卷1《勸學篇第一》 鄭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則同 川,卧則玀,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穀也: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 宜服、利用、備器,其事雖異,各自足也。寄、象、醍、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類耳,之言知也,今 冀部有言狄輥者。 孔氏曰:此以下總論四夷中國之異。五方謂中國與四夷也,舉戎夷則蠻狄可知,文身謂以丹青文飾其身, 雕題者雕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非唯雕額,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吳越,《左傳》云斷髮文 身。《漢書·地理志》云越俗斷髮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 文身也。趾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鄭註:浴則同川,卧則儸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典瑞註云儸而同邸,不云被髮斷髮故也。言有不 火食,亦有火食者,西方無絲麻,唯食禽獸,故衣皮:東方、北方多烏,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 寒至盛,林木又少,故穴居。中國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備之器 是其用雖異,各自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傳,語 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傳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像外内之言:狄褆,知 也,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者,陳也,陳說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謂之夷者,《風俗 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觚觸地而出。夷者,艇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菟,二曰樂浪,三 曰高驪,四曰滿飾,五曰凫?,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風俗通》云 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 四曰跛踵,五曰穿賀,六曰儋耳,七曰狗帜,八曰韋脊:西方曰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 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僥夷,二日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 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巡註 《爾雅》云:一曰月支,二日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 長樂陳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故于中國疆以周索,則有教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 于夷狄疆以戎索,則立之寄、象、龊、譯而已。是雖所治之詳略不同,至于順其所安而不強其所不安,則 也。夷言其易,蠻言其慢,戎則好兵,狄則善守。東南之地卑,而蛟龍種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題 西北之地高,而烏獸羣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勢異也。寄、象、 醍、譯,在周官所謂象胥是也。達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謂協其言辭傳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滕文公上》 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錄大略、小内、 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内離?,,書外離?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 内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 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逺近小大若一,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 孫,何忌是也。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 1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注,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耳。 《禮記注疏》卷 12《王制》 于越夷貃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卷 1《勸學篇第一》 鄭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雕文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則同 川,卧則僢,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榖也;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 宜服、利用、備器,其事雖異,各自足也。寄、象、鞮、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類耳,鞮之言知也,今 冀部有言狄鞮者。 孔氏曰:此以下總論四夷中國之異。五方謂中國與四夷也,舉戎夷則蠻狄可知,文身謂以丹青文飾其身, 雕題者雕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非唯雕額,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吳越,《左傳》云斷髪文 身。《漢書·地理志》云越俗斷髪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 文身也。趾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鄭註:浴則同川,卧則僢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典瑞註云僢而同邸,不云被髪斷髪故也。言有不 火食,亦有火食者,西方無絲麻,唯食禽獸,故衣皮;東方、北方多鳥,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 寒至盛,林木又少,故穴居。中國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備之器, 是其用雖異,各自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傳,語 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傳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像外内之言;狄鞮,知 也,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者,陳也,陳說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謂之夷者,《風俗 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莬,二曰樂浪,三 曰髙驪,四曰滿飾,五曰鳬?,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風俗通》云: 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 四曰跂踵,五曰穿胷,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韋脊;西方曰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 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 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巡註 《爾雅》云: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 長樂陳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故于中國疆以周索,則有敎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 于夷狄疆以戎索,則立之寄、象、鞮、譯而已。是雖所治之詳略不同,至于順其所安而不強其所不安,則 一也。夷言其易,蠻言其慢,戎則好兵,狄則善守。東南之地卑,而蛟龍種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題; 西北之地髙,而鳥獸羣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勢異也。寄、象、 鞮、譯,在周官所謂象胥是也。達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謂協其言辭傳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