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寡之为货图不财軎天 有利场时大汉 其积不人之贺当问 外手穷之修千息道得少 传足有既市伐故丧诸题 ∨也所不施之冰驷士侯 卷欢的马不不无 四孤井不通不家通利 究 张传玺著
秦汉问题研究 增订本) 张传玺著
秦 汉 问 题 研 究 ( 增 订 本 ) 张 传 玺 著
秦汉问题研究 目录 研究方法 ·牛· 怎样研究秦汉史 翦伯赞著《秦汉史》校定本序…… 土地制度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 …22 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41 论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70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98 从“授民授疆土”到“衣食租税” 28 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 契约问题 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四个阶段 177 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 中国古代契文程式的完善过程……… 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264 社会经济 秦代的社会经济 292 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 307 两汉大铁犁研究…………………………3 地理、交通· 375
目 录 研 究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怎 样 研 究 秦 汉 史 … … … … … … … … … … … … … … … … … 1 翦 伯 赞 著 《 秦 汉 史 》 校 定 本 序 … … … … … … … … … … 1 5 土 地 制 度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汉 以 前 封 建 地 主 土 地 所 有 制 的 发 生 和 确 立 … … … … … 2 2 两 汉 地 主 土 地 所 有 制 的 发 展 … … … … … … … … … … … 4 1 论 中 国 古 代 土 地 私 有 制 形 成 的 三 个 阶 段 … … … … … … 7 0 战 国 秦 汉 三 国 时 期 的 国 有 土 地 问 题 … … … … … … … … 9 8 从 “ 授 民 授 疆 土 ” 到 “ 衣 食 租 税 ” … … … … … … … … 1 2 8 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土 地 所 有 权 的 法 律 观 念 … … … … … … 1 3 8 契 约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7 中 国 古 代 契 约 发 展 的 四 个 阶 段 … … … … … … … … … … 1 7 7 中 国 古 代 契 约 形 式 的 源 和 流 … … … … … … … … … … … 2 1 2 中 国 古 代 契 文 程 式 的 完 善 过 程 … … … … … … … … … … 2 4 0 论 中 国 历 代 契 约 资 料 的 蕴 藏 及 其 史 料 价 值 … … … … … 2 6 4 社 会 经 济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2 秦 代 的 社 会 经 济 … … … … … … … … … … … … … … … … 2 9 2 论 秦 汉 时 期 三 种 盐 铁 政 策 的 递 变 … … … … … … … … … 3 0 7 两 汉 大 铁 犁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3 4 3 地 理 、 交 通 … … … … … … … … … … … … … … … … … … … 3 7 5 秦 汉 问 题 研 究 1
秦汉问题研究 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 375 从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 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408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人物、事件 429 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 …429 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 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察 443 关于“章邯军”与“王离军”的关系问题…… 451 项羽论评 458 汉高祖刘邦新评………… 475 冯夫人本事 …493 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 ……………………497 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 509 论两汉的“母后临朝”与“皇帝体制” 542 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 增订本后记
秦 代 北 京 地 区 的 郡 、 县 、 关 … … … … … … … … … … … 3 7 5 从 鲜 于 璜 籍 贯 说 到 两 汉 雍 奴 故 城 … … … … … … … … … 3 8 0 释 “ 邮 亭 驿 置 徒 司 空 、 褒 中 县 官 寺 ” … … … … … … … 4 0 8 汉 唐 时 期 的 “ 丝 绸 之 路 ” … … … … … … … … … … … … 4 1 7 人 物 、 事 件 … … … … … … … … … … … … … … … … … … … 4 2 9 就 郭 沫 若 评 价 秦 始 皇 答 问 … … … … … … … … … … … … 4 2 9 应 当 正 确 地 评 价 王 绾 … … … … … … … … … … … … … … 4 3 7 “ 更 名 民 曰 黔 首 ” 的 历 史 考 察 … … … … … … … … … … 4 4 3 关 于 “ 章 邯 军 ” 与 “ 王 离 军 ” 的 关 系 问 题 … … … … … 4 5 1 项 羽 论 评 … … … … … … … … … … … … … … … … … … … 4 5 8 汉 高 祖 刘 邦 新 评 … … … … … … … … … … … … … … … … 4 7 5 冯 夫 人 本 事 … … … … … … … … … … … … … … … … … … 4 9 3 关 于 王 昭 君 的 几 个 问 题 … … … … … … … … … … … … … 4 9 7 东 汉 雁 门 太 守 鲜 于 璜 碑 铭 考 释 … … … … … … … … … … 5 0 9 论 两 汉 的 “ 母 后 临 朝 ” 与 “ 皇 帝 体 制 ” … … … … … … 5 4 2 诸 葛 亮 隐 居 襄 阳 , 未 去 南 阳 ( 宛 ) … … … … … … … … 5 5 1 增 订 本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5 5 7 2 秦 汉 问 题 研 究
秦汉问题研究 研究方法 怎样研究秦汉史 秦汉史包括了秦、西汉和东汉的历史,时间共有四百多 年(公元前22公元189年)①。这段历史在我国古代史上 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是近年来,有不少青年同志不愿研 究这段历史。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秦汉史的有关文献的文 字太深,阅读不易;二是有关秦汉史的史料太少,深入困难 三是秦汉史“人人通”,难成专家。这些看法虽不能说完全没 有道理,但总的说来,是很不正确的。所以如此,是由于对 秦汉史的研究不甚了解所致。应当说:秦汉的文献史料是比 较完善的;文字也比较简明易懂,至少比清朝的王船山、黄 梨洲和民国时期的章炳麟等人的著作并不难读,可能还要好 读一些;秦汉史料在文献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考古资料;秦 ①东汉在名义上存在到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可是至189年灵帝死 后,已名存实亡。汉献帝起初是董卓手中的傀儡,后来是曹操手中的傀 儡。此后的历史,归入三国时朝
研 究 方 法 怎 样 研 究 秦 汉 史 秦 汉 史 包 括 了 秦 、 西 汉 和 东 汉 的 历 史 , 时 间 共 有 四 百 多 年 ( 公 元 前 2 2 1 — 公 元 1 8 9 年 ) ① 。 这 段 历 史 在 我 国 古 代 史 上 ,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阶 段 。 可 是 近 年 来 , 有 不 少 青 年 同 志 不 愿 研 究 这 段 历 史 。 主 要 原 因 有 三 个 : 一 是 秦 汉 史 的 有 关 文 献 的 文 字 太 深 , 阅 读 不 易 ; 二 是 有 关 秦 汉 史 的 史 料 太 少 , 深 入 困 难 ; 三 是 秦 汉 史 “ 人 人 通 ” , 难 成 专 家 。 这 些 看 法 虽 不 能 说 完 全 没 有 道 理 , 但 总 的 说 来 , 是 很 不 正 确 的 。 所 以 如 此 , 是 由 于 对 秦 汉 史 的 研 究 不 甚 了 解 所 致 。 应 当 说 : 秦 汉 的 文 献 史 料 是 比 较 完 善 的 ; 文 字 也 比 较 简 明 易 懂 , 至 少 比 清 朝 的 王 船 山 、 黄 梨 洲 和 民 国 时 期 的 章 炳 麟 等 人 的 著 作 并 不 难 读 , 可 能 还 要 好 读 一 些 ; 秦 汉 史 料 在 文 献 之 外 , 还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考 古 资 料 ; 秦 秦 汉 问 题 研 究 1 ① 东 汉 在 名 义 上 存 在 到 公 元 2 2 0 年 ( 献 帝 延 康 元 年 ) ; 可 是 至 1 8 9 年 灵 帝 死 后 , 已 名 存 实 亡 。 汉 献 帝 起 初 是 董 卓 手 中 的 傀 儡 , 后 来 是 曹 操 手 中 的 傀 儡 。 此 后 的 历 史 , 归 入 三 国 时 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