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分)、课堂表现(10分)、平时作业(40分)、实践(实验、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40分),占比30%:“1”指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二)成绩评定标准1.课堂教学情况评价方法与标准课堂考勤记录10分,课堂表现占10分:考勤全勤记为10分,缺勤一次减10/n分(n为考勤次数,一学期不少于3次);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纪律等,记录10分。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给出成绩,课堂提问基本正确、全面,课堂讨论参与积极,且无课堂违纪行为记10分,课堂提问有错误或不全面,课堂讨论参与不积极或不参与,及有课堂违纪行为酌情减分。2.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评价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交作业,成绩为0分②完整性:10分,作业内容基本完整,没有故意的少题、漏题;③认真程度:5分,格式规范,代码层次清晰,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正确性:20分,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重复率:5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部分完全相同,酌情扣分。学期末,每个学生所有作业的平均值,即是该同学最后评价的作业环节评价成绩。3.实践(实验)评价方法与标准实验分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三部分,均以百分制计分。预习评价依据:没有预习报告,成绩为0分②完整性:10分,预习报告基本完整;③认真程度:5分,格式规范,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④正确性:20分,根据预习报告情况给出分数;③重复率:5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部分完全相同,酌情扣分。11
11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采取“N+1”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 分)、课堂表现(10 分)、平时作业(40 分)、实践(实验、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40 分),占比 30%;“1” 指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70%。 (二)成绩评定标准 1. 课堂教学情况评价方法与标准 课堂考勤记录 10 分,课堂表现占 10 分; 考勤全勤记为 10 分,缺勤一次减 10/n 分(n 为考勤次数,一学期不少于 3 次);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纪律等,记录 10 分。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答题 情况给出成绩,课堂提问基本正确、全面,课堂讨论参与积极,且无课堂违纪行为记 10 分, 课堂提问有错误或不全面,课堂讨论参与不积极或不参与,及有课堂违纪行为酌情减分。 2. 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交作业,成绩为 0 分; ②完整性:10 分,作业内容基本完整,没有故意的少题、漏题; ③认真程度:5 分,格式规范,代码层次清晰,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 ④正确性:20 分,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 ⑤重复率:5 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部分完 全相同,酌情扣分。 学期末,每个学生所有作业的平均值,即是该同学最后评价的作业环节评价成绩。 3. 实践(实验)评价方法与标准 实验分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三部分,均以百分制计分。 预习评价依据: ①没有预习报告,成绩为 0 分; ②完整性:10 分,预习报告基本完整; ③认真程度:5 分,格式规范,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 ④正确性:20 分,根据预习报告情况给出分数; ⑤重复率:5 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部分完 全相同,酌情扣分
实验操作评价依据:①不进行实验操作,成绩为0分:②认真程度:60分,整个实验过程认真操作,不装腔作势:③正确性:40分,根据实验结果情况给出分数:总结报告评价依据:①没有总结报告,成绩为0分,百分制计分;②完整性:20分,总结报告基本完整;③认真程度:20分,格式规范,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④正确性:40分,根据总结报告情况给出分数:重复率:20分,允许不同的总结报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部分完全相同,酌情扣分。每次实验综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三部分,给出该次实验成绩:学期末,每个学生所有实验的平均值,即是该同学最后评价的实验评价成绩。4.期末考核评价标准详见期末试题评分标准。七、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李世昌.运动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二)主要参考书[1]胡声宇.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21徐国栋运动解部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9[3]顾德明,缪进昌.运动解部学图谱(修订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吴先国.人体解剖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12 实验操作评价依据: ①不进行实验操作,成绩为 0 分; ②认真程度:60 分,整个实验过程认真操作,不装腔作势; ③正确性:40 分,根据实验结果情况给出分数; 总结报告评价依据: ①没有总结报告,成绩为 0 分,百分制计分; ②完整性:20 分,总结报告基本完整; ③认真程度:20 分,格式规范,字体统一,不是随意拼凑; ④正确性:40 分,根据总结报告情况给出分数; ⑤重复率:20 分,允许不同的总结报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如果有 部分完全相同,酌情扣分。 每次实验综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三部分,给出该次实验成绩;学期末,每个学 生所有实验的平均值,即是该同学最后评价的实验评价成绩。 4. 期末考核评价标准 详见期末试题评分标准。 七、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1]李世昌.运动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 (二)主要参考书 [1]胡声宇.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2]徐国栋.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9. [3]顾德明,缪进昌.运动解剖学图谱(修订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吴先国.人体解剖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运动生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Physiology of SprotandExercise课程编码231210502B适用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先修课程修读学期运动解剖学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团必修口选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2团考试口考查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8)执笔人袁亚男审核人张琼二、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运动生理学是从实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从宏观上能说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学会运用生理学原理分析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能说明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过程中正常人体的运动及相关系统13
13 《运动生理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Physiology of Sprot and Exercise 课程编码 231210502B 适用专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修读学期 2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学分 2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时 32 学时(理论学时 24,实践学时 8) 执笔人 袁亚男 审核人 张琼 二、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运动生理学是从实用生理学的角 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研究 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 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 科,是高等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从宏观上能 说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学会运用生理学原理分析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 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 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 1:能说明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过程中正常人体的运动及相关系统
的基本生理学原理,能阐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功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变化。能准确运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变化规律进行测试与评价、体育训练,发扬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理念。【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课程目标2:具备终身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在运动与实践中学会反思,并能分析解决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要求9:持续发展】(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2.1【理论扎实】熟练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试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生理学和运动课程目标1学科知识健身生理学基本知识,测评、评价与训练方法,并会应用生理学规律开展体育训练实践。9.2【终身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创新和终身学习意识,善于运用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分课程目标2持续发展析和解决体育教学、训练、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四、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学时分配支撑的章序内容教学方法讲实小课程目标授践计22绪论第一章课程目标1/226第二章肌肉活动4课程目标1/22第三章2能量代谢课程目标1/2讲授法、22第四章神经与内分泌调节课程目标1/2主题讨论法、2第五章2血液与运动课程目标1/2实验法、自学法、第六章224血液循环与运动课程目标1/222第七章呼吸与运动课程目标1/2第八章24身体素质2课程目标1/2224第九章有氧无氧运动能力课程目标1/214
14 的基本生理学原理,能阐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功能在体育锻炼过 程中产生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变化。能准确运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变化规律进行 测试与评价、体育训练,发扬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理念。【毕业要求 2:学科知 识】 课程目标 2:具备终身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在运动与实践中学会反思,并 能分析解决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要求 9:持续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学科知识 2.1 【理论扎实】 熟练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基 本原理与试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生理学和运动 健身生理学基本知识,测评、评价与训练方法, 并会应用生理学规律开展体育训练实践。 课程目标 2 持续发展 9.2 【终身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创新和 终身学习意识,善于运用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分 析和解决体育教学、训练、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 题。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章序 内容 支撑的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学时分配 讲 授 实 践 小 计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 1/2 讲授法、 主题讨论法、 实验法、 自学法、 2 2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课程目标 1/2 4 2 6 第三章 能量代谢 课程目标 1/2 2 2 第四章 神经与内分泌调节 课程目标 1/2 2 2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课程目标 1/2 2 2 第六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课程目标 1/2 2 2 4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课程目标 1/2 2 2 第八章 身体素质 课程目标 1/2 2 2 4 第九章 有氧无氧运动能力 课程目标 1/2 2 2 4
学时分配支撑的章序内容教学方法讲实小课程目标授计践第十章22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课程目标1/222第十一章年龄、性别与运动课程目标1/224合计832(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列举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选择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2.说明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区别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3.通过学习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生命特征的讨论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爱惜生命。【课程内容】1:针对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做主题讨论。2.背记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史。3.指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讨论生命的价值。4.背记机体内环境与稳态。5.区别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6.说明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重点、难点】1.重点: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任务、生命的基本特征。2.难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的分析方法。【教学方法】1.在视频指导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总结优秀学习方法。2.基本概念PPT讲解,以图示思维导图等形式理解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史。3.看视频,后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并讨论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4.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先讲并举例,让学生举一反三,讨论并要求学生讲解其余调节方式。后做总结。15
15 章序 内容 支撑的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学时分配 讲 授 实 践 小 计 第十章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 课程目标 1/2 2 2 第十一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课程目标 1/2 2 2 合计 24 8 32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1. 列举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选择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 2. 说明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区别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 3. 通过学习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生命特征的讨 论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爱惜生命。 【课程内容】 1. 针对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做主题讨论。 2. 背记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运动生理学的发 展史。 3. 指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讨论生命的价值。 4. 背记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5. 区别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6. 说明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重点、难点】 1. 重点: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任务、生命的基本特征。 2. 难点: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1. 在视频指导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总结优秀学习 方法。 2. 基本概念 PPT 讲解,以图示思维导图等形式理解运动生理学的性质和任 务、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史。 3. 看视频,后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并讨论生命的价 值,珍爱生命。 4. 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先讲并举例,让学生举一反三,讨论并要 求学生讲解其余调节方式。后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