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诊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 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 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 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 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 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 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 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 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 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 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 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 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 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 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 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 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 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 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 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 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 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 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 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 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陕西省交大附中 2012 届高三第四次诊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 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 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 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 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 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 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 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 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 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 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 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 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 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 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 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 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 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 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 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 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 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 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 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 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 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 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 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 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 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 髙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 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 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 诗格。 3.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鹅笼①夫人传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 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 礼。妺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髙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 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肥②,锦绣、榖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 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 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 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 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 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 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妺时加甚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 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 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 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 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 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 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 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 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 诗格。 3.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 妙。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鹅笼①夫人传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 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 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 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 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 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 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 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 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 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
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 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 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 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尊幄 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 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 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 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 所言固己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 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 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 借指周延儒。②肥: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 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启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婿:女婿 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遽:立刻 C.敕有司营葬敕:命令 D.复夤缘再相夤缘:攀附权贵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鹅笼夫人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吾恃其文为家也②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③夫人常以礼规放佚④绛纱并两岸数十里 ⑤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⑥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 名闻天下。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 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句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 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 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5分) 译文 (2)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zxxk
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 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 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 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尊幄 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 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 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 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 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 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 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 借指周延儒。②戺: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 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启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 遽:立刻 C.敕有司营葬 敕:命令 D.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贵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鹅笼夫人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吾恃其文为家也 ②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③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④绛纱并两岸数十里 ⑤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 ⑥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 名闻天下。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 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句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 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 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5 分) 译文: (2)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 zxxk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8.古人作诗讲究形神兼备,说说前两句怎样表现芭蕉的形和神?(5分) 9.结合“会、暗”两字,谈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1)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 《琵琶行》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说》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 升 《登飞来峰》 (4)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 金 《岳阳楼 记》 乙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蜘蛛丝 芥川 龙之介 天,佛祖释迦穆尼独自漫步于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池中绽放的朵朵 莲花洁白如玉,花心的金蕊赏心悦目,从中散发出的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的 极乐世界恰是清晨时分 佛祖伫立池边,无意之中,从覆盖着水面的莲叶间隙看到了下界的情景 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层地狱的底部,透过水晶般的池水,三途河吗与针山的景象如 水镜中的场景一般清晰可见 此时,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的场面映入佛祖的 眼帘。佛祖知道这犍陀多虽然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干过一件善 事。话说一次,犍陀多穿过森林时见路旁有一只蜘蛛在爬行,于是抬起脚来欲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8.古人作诗讲究形神兼备,说说前两句怎样表现芭蕉的形和神?(5 分) 9.结合“会、暗”两字,谈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0.⑴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 声, 。 《琵琶行》 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说》 ⑶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 升。 , 。 《登飞来峰》 ⑷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 金, 。 《岳阳楼 记》 乙 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蜘蛛丝 芥川 龙之介 一 一天,佛祖释迦穆尼独自漫步于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池中绽放的朵朵 莲花洁白如玉,花心的金蕊赏心悦目,从中散发出的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的 极乐世界恰是清晨时分。 佛祖伫立池边,无意之中,从覆盖着水面的莲叶间隙看到了下界的情景。 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层地狱的底部,透过水晶般的池水,三途河①与针山②的景象如 水镜中的场景一般清晰可见。 此时,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的场面映入佛祖的 眼帘。佛祖知道这犍陀多虽然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干过一件善 事。话说一次,犍陀多穿过森林时见路旁有一只蜘蛛在爬行,于是抬起脚来欲将
之踩死,可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也是一条性命,随意杀之岂不罪过。 想罢,最终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注视着地狱的景象,冋时也想起犍陀多曾放生蜘蛛一事,于是琢磨 着对他那唯一的一次善举给与回报,寻机使之脱离地狱。恰巧看见旁边翡翠般的 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在拉丝,佛祖轻轻取过蛛丝,自洁白如玉的莲花间 隙径直将蛛丝向遥远的地狱放下去。 在地狱的血池里,犍陀多同罪人们沉浮其间。四周一片漆黑,若偶尔在 黑暗中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煞是痿人。而且四周如墓穴一般寂 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唯有罪人们的呻吟,因为坠入此处的人饱受形形色色 地狱之苦,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故此,就连犍陀多这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 中的污血,如濒死的蛤蟆一般残喘挣扎。 次,犍陀多不经意间仰望血池上空,发现幽暗之中,有一根银色的蜘 蛛丝,畏缩地反射着微光自遥远的上空向着他的头顶坠下来。犍陀多一见,情不 自禁地击掌欢呼,心想:若是攀着这蛛丝可随意而上的话,定能脱离苦海。不! 弄得好或许还能去极乐世界,若果真如此,既可免遭逐上针山,也可逃离血池。 主意已定,犍陀多迅速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原本是 盗贼出身,攀索自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地狱与极乐世界之间相距数万里,即便心急也不会轻易到达的。攀 爬了一会儿,犍陀多终于疲惫不堪,已无捌手之力。于是,无奈之下,暂作休息, 他悬在蛛丝上向遥远的下方眺望 望才知自己攀爬的成果有多么显著,方才置身的血池,眼下已隐没在 黑暗之中,而且那令人恐怖的针山也已远远地抛在脚下。若依此势头爬上去的话 逃离地狱似乎为时不远了。犍陀多双手缠绕着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 哉!妙哉!”然而同时他也突然发现这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 来,那行列有如蚂蚁的队列。见此情景,不知是因为惊讶,抑或是因为恐慌,犍 陀多如痴呆一般张着大嘴,唯有眼珠在转动,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勉强能承受我 人的体重,如何能负担如此多人的重量?我是何等宝贵!如今好不容易爬到这 里,万一蛛丝绷断,岂不是要和这些罪人一起跌回到地狱中去?若果真如此,后 果不堪设想。然而,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依然有成百上千的罪人蠕动着从血池 中爬起来,纷纷攀上这纤细光亮的蛛丝,并排成一行拼命向上攀爬。如果此时不 设法阻止,蛛丝定会一断两截,自己将坠回地狱 想罢,他大声吼道:“呔!罪人们听着,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 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从他攀爬的地方“嘭”地一声 断开。于是犍陀多也完蛋了,只见他风驰电掣,有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之间 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里 身后唯余半截细细的蛛丝悬在既无月亮也无星星的半空,一闪一闪地反 射着微光。 佛祖伫立池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底,佛 祖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犍陀多只想自己脱离苦海,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 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佛祖看来,这确是一件令其感到可悲的事情
之踩死,可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也是一条性命,随意杀之岂不罪过。 想罢,最终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注视着地狱的景象,同时也想起犍陀多曾放生蜘蛛一事,于是琢磨 着对他那唯一的一次善举给与回报,寻机使之脱离地狱。恰巧看见旁边翡翠般的 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在拉丝,佛祖轻轻取过蛛丝,自洁白如玉的莲花间 隙径直将蛛丝向遥远的地狱放下去。 二 在地狱的血池里,犍陀多同罪人们沉浮其间。四周一片漆黑,若偶尔在 黑暗中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煞是瘆人。而且四周如墓穴一般寂 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唯有罪人们的呻吟,因为坠入此处的人饱受形形色色 地狱之苦,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故此,就连犍陀多这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 中的污血,如濒死的蛤蟆一般残喘挣扎。 一次,犍陀多不经意间仰望血池上空,发现幽暗之中,有一根银色的蜘 蛛丝,畏缩地反射着微光自遥远的上空向着他的头顶坠下来。犍陀多一见,情不 自禁地击掌欢呼,心想:若是攀着这蛛丝可随意而上的话,定能脱离苦海。不! 弄得好或许还能去极乐世界,若果真如此,既可免遭逐上针山,也可逃离血池。 主意已定,犍陀多迅速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原本是 盗贼出身,攀索自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地狱与极乐世界之间相距数万里,即便心急也不会轻易到达的。攀 爬了一会儿,犍陀多终于疲惫不堪,已无捯手之力。于是,无奈之下,暂作休息, 他悬在蛛丝上向遥远的下方眺望。 一望才知自己攀爬的成果有多么显著,方才置身的血池,眼下已隐没在 黑暗之中,而且那令人恐怖的针山也已远远地抛在脚下。若依此势头爬上去的话, 逃离地狱似乎为时不远了。犍陀多双手缠绕着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 哉!妙哉!”然而同时他也突然发现这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 来,那行列有如蚂蚁的队列。见此情景,不知是因为惊讶,抑或是因为恐慌,犍 陀多如痴呆一般张着大嘴,唯有眼珠在转动,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勉强能承受我 一人的体重,如何能负担如此多人的重量?我是何等宝贵!如今好不容易爬到这 里,万一蛛丝绷断,岂不是要和这些罪人一起跌回到地狱中去?若果真如此,后 果不堪设想。然而,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依然有成百上千的罪人蠕动着从血池 中爬起来,纷纷攀上这纤细光亮的蛛丝,并排成一行拼命向上攀爬。如果此时不 设法阻止,蛛丝定会一断两截,自己将坠回地狱。 想罢,他大声吼道:“呔!罪人们听着,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 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从他攀爬的地方“嘭”地一声 断开。于是犍陀多也完蛋了,只见他风驰电掣,有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之间 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里。 身后唯余半截细细的蛛丝悬在既无月亮也无星星的半空,一闪一闪地反 射着微光。 三 佛祖伫立池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底,佛 祖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犍陀多只想自己脱离苦海,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 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佛祖看来,这确是一件令其感到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