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高考的全面胜利需要的是雄厚的实力,需要的是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能力, 但愿我们的命题能够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 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 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 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 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 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 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 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 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 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 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 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 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 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 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 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 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 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 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 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 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 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 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 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乾县第一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高考的全面胜利需要的是雄厚的实力,需要的是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能力, 但愿我们的命题能够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7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 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 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 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 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 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 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 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 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 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 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 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 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 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 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 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 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 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 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 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 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 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 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 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 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冋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 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 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 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 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 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 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 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 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 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 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 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 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代精 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 象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 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涵则 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2 -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 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 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 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 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 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 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 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 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 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 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 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 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 年第 2 期)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 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代精 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 象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 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涵则 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
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 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 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 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 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 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 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 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 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 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 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 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 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郎移檄购光武 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B、方飨士作倡乐 旦日飨士卒(《鸿门宴》) C、死者脱衣以敛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D、乃开营后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 相如列传》) 5.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A、①死者脱衣以敛之 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①伤者躬亲以养之 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C、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①方飨士作倡乐 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了。只 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 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 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3 -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 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 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 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 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 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 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 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 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 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 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 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 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郎移檄购光武 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B、方飨士作倡乐 旦日飨士卒(《鸿门宴》) C、死者脱衣以敛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D、乃开营后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 相如列传》) 5.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 )(3 分) A、①死者脱衣以敛之 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①伤者躬亲以养之 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C、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①方飨士作倡乐 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了。只 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 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 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 屡受封赏。 7、把文言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5分) 译 文 ②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5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木兰花立春日作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①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牖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①瀼(rang)渡,水名,在重庆。② :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宋时习俗,立春这一天戴_于头上,取吉庆之意。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5分 答 9、结合全词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非礼勿视, 非礼勿动。(《论语》)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四十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论语》)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飞入芒花林清玄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4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4 -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 屡受封赏。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5 分) 译 文: ②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5 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木兰花 立春日作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①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①瀼(ràng)渡,水名,在重庆。② 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宋时习俗,立春这一天戴旛于头上,取吉庆之意。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5 分) 答: 9、结合全词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非礼勿视, , ,非礼勿动。(《论语》)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3)四十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飞入芒花 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块 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 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 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 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 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 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 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 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 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 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 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 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 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 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 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 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 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5 -页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块 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 亮。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 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 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 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 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 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 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 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 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 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 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 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 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 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 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 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 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