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五校2012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公 元前2600—前2000年)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 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 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 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 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 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 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 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 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 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髙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 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 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 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 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 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第三、四期,即公元前1735--前1565年或略早)、夏家店下层文化 (公元前2000-前100年),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陕西五校 2012 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约公 元前 2600—前 2000 年)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 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 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 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 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 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 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 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 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 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 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 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 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 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 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 开沟文化(第三、四期,即公元前 1735--前 1565 年或略早)、夏家店下层文化 (公元前 2000--前 100 年),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 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 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 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 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张 纲传》,慕而改之。周齐王宪引为参军。宣帝将害宪,召僚属证成其罪,纲誓之 以死,终无挠辞。及宪遇害,露车载尸而出,故吏皆散,唯纲抚棺号恸,躬自埋 瘗,哭拜而去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 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张 纲传》,慕而改之。周齐王宪引为参军。宣帝将害宪,召僚属证成其罪,纲誓之 以死,终无挠辞。及宪遇害,露车载尸而出,故吏皆散,唯纲抚棺号恸,躬自埋 瘗,哭拜而去
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自请奏琵琶,又 歌《武媚娘》之曲。纲以为不可,趋而出。及勇废黜,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无敢对者。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也。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 足堪继嗣阜业。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耶! 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帝奇其对,擢拜尚书右丞。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 朝用事,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会遣大将军刘方诛讨林邑, 杨素言于文帝曰:“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因言纲可任,文帝以为行 军司马。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 高祖践祚,拜礼部尚书。时高祖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纲上疏曰:“今新定 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 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 数引入禁中,问以政道。又令舆入东宫,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太子尝商略古 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凛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 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之立碑。 (节选自《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周齐王宪引为参军 引:邀请 B.纲以为不可,趋而出 趋:快步走,跑 C.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切:急切,立即 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 致:到,到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纲“忠义敢谏”的一组是 (3分 ①抚棺号恸,躬自埋瘗 ②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 ③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④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 ⑤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⑥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纲年少时候就刚正并且很有志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忠义之士,因为仰慕东 汉人张纲的品节,而把自己的姓名由李瑗改成李纲 B.对皇太子杨勇被废黜一事,李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以前辅佐太子的人都是吃 喝玩乐之徒,没有很好地教导太子,致使太子被废。 C.因为李纲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别人,所以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他 们向皇帝进言,设计陷害李纲,几乎致李刚于死地 D.李纲曾经患脚病,连鞋都穿不上,唐太宗特地赐给他步辇,多次让人把他抬 进皇宫中,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道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 语 (10分) (1)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 (2)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髙才硕学,犹滞草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有怀
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自请奏琵琶,又 歌《武媚娘》之曲。纲以为不可,趋而出。及勇废黜,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无敢对者。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也。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 足堪继嗣皇业。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耶!” 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帝奇其对,擢拜尚书右丞。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 朝用事,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会遣大将军刘方诛讨林邑, 杨素言于文帝曰:“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因言纲可任,文帝以为行 军司马。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 高祖践祚,拜礼部尚书。时高祖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纲上疏曰:“今新定 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 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 数引入禁中,问以政道。又令舆入东宫,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太子尝商略古 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凛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 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之立碑。 (节选自《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周齐王宪引为参军 引:邀请 B. 纲以为不可,趋而出 趋:快步走,跑 C. 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切:急切,立即 D. 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 致:到,到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纲“忠义敢谏”的一组是: (3 分) ①抚棺号恸,躬自埋瘗 ②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 ③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 ④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 ⑤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⑥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 A. 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纲年少时候就刚正并且很有志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忠义之士,因为仰慕东 汉人张纲的品节,而把自己的姓名由李瑗改成李纲。 B. 对皇太子杨勇被废黜一事,李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以前辅佐太子的人都是吃 喝玩乐之徒,没有很好地教导太子,致使太子被废。 C. 因为李纲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别人,所以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他 们向皇帝进言,设计陷害李纲,几乎致李刚于死地。 D. 李纲曾经患脚病,连鞋都穿不上,唐太宗特地赐给他步辇,多次让人把他抬 进皇宫中,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道理。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 语。 (10 分) (1)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 (2)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诗人长期隐居于襄阳,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吴越期间。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 山 ,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2)名岂文章著, ,飘飘何所 似 。(杜甫《旅夜书怀》)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李煜《虞美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 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 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 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 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 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 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 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 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 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 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 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 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 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 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诗人长期隐居于襄阳,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吴越期间。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分) 9.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 山, , ,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 (2)名岂文章著, ,飘飘何所 似, 。(杜甫《旅夜书怀》)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 。(李煜《虞美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 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 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 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 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 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 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 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 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 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 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 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 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 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 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 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 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 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 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 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 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 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 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 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 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 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 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 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 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 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 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 (6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 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 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 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 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 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 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 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 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 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 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髙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 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 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 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 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 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 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 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 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 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 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 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 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 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 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 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 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 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 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 (6 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 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 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 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 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 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 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 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 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 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 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