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密★考试后用明 201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 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 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 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 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 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 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 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黄老政 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 酿、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 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 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 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柬缚骤然减少,在 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 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 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 语文模拟试题第1页(共10页)
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时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 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 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 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 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 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進求。从外部环 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杜会风尚也悄然转 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 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 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 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 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襄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 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 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语文模拟试题第2页(共10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 权纠纷等等。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 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 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 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 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古建 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 升。粱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 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 识而消亡》,《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山西的平途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 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 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郑孝燮拍案而 起:“为什么平不能进入名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 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 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 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 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 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光 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材料三: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 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在这样的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 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 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常错误的做法。对于世界遣产的保护问 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当然,这里面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 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 实施细则。(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2017年7月1日 材料四: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标是普遍现象。 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语文模拟试题第3页(共10页)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 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 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 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 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撰文指出,保护古建 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 国唯重重。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古 建筑给予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 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 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建筑网”2016年5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 自古以来的难题,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 B.“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句话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 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 C.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对世界遗产 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 D.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 魂的殿堂,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 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 B.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 有郑孝燮的力争,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 C.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并突出了晋 中地方建筑特色;引用陈从周教授的题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D.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 格摩天大楼的同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6.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语文模拟试题第4页(共10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吴召儿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 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 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看 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 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 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 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 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 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換換衣裳!红的目 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 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威。”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 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 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 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语文模拟试题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