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三第三 次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了氏族血 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 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氏,是古代贵族标志 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 表示功勋和地位。 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 互相转变。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 氏的分支。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 国第一个姓。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 时更移。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 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 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 这个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 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如果一个 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南北 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 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 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 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 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 姓氏也很多。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 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 越大。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对同姓率做 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这是因为空间的 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 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东北三省和山东虽 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事实上,清
陕西省五校(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三第三 次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了氏族血 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 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氏,是古代贵族标志 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 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 互相转变。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 氏的分支。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 国第一个姓。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 时更移。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 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 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 这个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 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如果一个 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南北 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 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 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 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 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 姓氏也很多。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 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 越大。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对同姓率做 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这是因为空间的 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 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东北三省和山东虽 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事实上,清
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所以,研 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7期下) 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 记。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姓明婚姻,氏辨贵贱。由此可知在当时, 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 “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 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 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 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 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 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 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 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 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洄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 事,道周拂衣归
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所以,研 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2 年第 7 期下) 1.下列対“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 记。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姓明婚姻,氏辨贵贱。由此可知在当时, 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 “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 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 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 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 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 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 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 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 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 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 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 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 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 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 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 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 总督卢象升丁忧,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 奈何数以墨繚④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 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龅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 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 为官。④墨繚:黑色的丧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徒隳士气 隳:毁坏 B.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 眚:灾异,灾祸 C.体仁衔之 衔:怀恨 D.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 分)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 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 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 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B.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 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 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 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 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 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 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 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 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 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 总督卢象升丁忧,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 奈何数以墨縗④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 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 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 止服丧,继续 为官。④墨縗:黑色的丧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徒隳士气 隳:毁坏 B.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 眚:灾异,灾祸 C.体仁衔之 衔:怀恨 D.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 分) (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 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 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 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B.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 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 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 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2)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孤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 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2)矰:zeng短箭。缴 zhu6:系箭的丝绳 8.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 9.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 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 ,不以千里称 (韩愈《杂说(四)》) (2)飞湍瀑流争喧 豗 (李白《蜀道难》) (3)峰峦如聚,波涛如 怒 (张养浩 《潼关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 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2)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 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2)矰:zēng 短箭。缴 zhuó:系箭的丝绳。 8.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 分) 9.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 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 ,不以千里称 也。 (韩愈《杂说(四)》) (2)飞湍瀑流争喧 豗, 。 (李白《蜀道难》) (3)峰峦如聚,波涛如 怒, 。 (张养浩 《潼关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 记, 。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 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 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 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 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 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 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 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 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 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 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 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 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 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一一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 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 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 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 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 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 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 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 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 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 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 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 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 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 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 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 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 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 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 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 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 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 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 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 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 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 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