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 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 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 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 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 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附答案]l、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昔胜今衰之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羁旅之客愁;8 国之愁:9、人生失意之愁: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 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 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 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 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 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 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 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附答案]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昔胜今衰之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羁旅之客愁;8、亡 国之愁;9、人生失意之愁;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 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 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 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 十大置疑角度 5、 做题指导 时间:10 课时 步骤: 第一节 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 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 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
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 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 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 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 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 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 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 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 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 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 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 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 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 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 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 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 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 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 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 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 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 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 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 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 、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 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 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 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 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 、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 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 年·全国〗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 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 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 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 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新沙陆龟蒙 渤檞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毅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 樯伲习鹎嵋恍匚课志迫靶毖簦蚁蚧i淞敉碚铡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995 年·全国〗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996 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 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 年·全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 年·全国〗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 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 年·全国〗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 〗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 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 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 春季高考〗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 春季高考〗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 春季高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 北京高考〗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 春季高考〗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 樯伲 习 Ы鹎嵋恍Γ课 志迫靶毖簦 蚁蚧 淞敉碚铡?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 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鸴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晩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 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一②题。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 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 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 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 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 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凊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 》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 《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之二:200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 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之三: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之四: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 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 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之五:2004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 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 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 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 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 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 》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 《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 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 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餿,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 亮如凤呜,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呜,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 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 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之七: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 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 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之九: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 之十:2004 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 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 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 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