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创业实习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切实 扶持一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自主创业 国家支持设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辐 射作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硏究机构。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硏究和经验交流。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等学校毕业 生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 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创业 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 升就业指导水平;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完 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 7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 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高等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引导、支持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了解国情,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增长才干。制定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形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 8 — 技创业实习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切实 扶持一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自主创业。 国家支持设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辐 射作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等学校毕业 生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 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创业 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 升就业指导水平;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完 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 7.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 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高等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引导、支持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了解国情,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增长才干。制定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形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学生,加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增强针对性 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改进硏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 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完 善辅导员聘任制度,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 力建设一支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 员、班主任队伍。 8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监控,加强高等学 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估和目标评估相结合的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 度建设,鼓励社会专门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 督和评价。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 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逐步开展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等水平和质量 评估。建立高等学校统—信息平台,实现教学状态数据信息共享。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开展有 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认证工作,积极推动我国加入国际专业认证组 织。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高等学校 评价模式。 (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1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 9 —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学生,加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增强针对性 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 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完 善辅导员聘任制度,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 力建设一支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 员、班主任队伍。 8.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监控,加强高等学 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估和目标评估相结合的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 度建设,鼓励社会专门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 督和评价。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 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逐步开展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等水平和质量 评估。建立高等学校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教学状态数据信息共享。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开展有 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认证工作,积极推动我国加入国际专业认证组 织。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高等学校 评价模式。 (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1.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