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 、教学目的: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 式和法治权威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 念和法治思维方式,形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 惯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和内容 2.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3.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和维护 4.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Ⅲl、教学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治 思维方式,形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惯。 Ⅳ、关键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权威 V、教学时间:4学时
1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培养法治思维 Ⅰ、教学目的: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 式和法治权威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 念和法治思维方式,形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 惯。 Ⅱ、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和内容 2.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3.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和维护 4.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Ⅲ、教学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治 思维方式,形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惯。 Ⅳ、关 键 词:法治理念 法治思维 法治权威 Ⅴ、教学时间:4 学时
第一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落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受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以及建国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选择和确 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 中法制严重破坏、“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法制的战略方针,从而开启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与实践的历史进程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莫基阶段 1978年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指 出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在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确立了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这部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 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终摆脱 了封建“人治”思想的羁绊,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道路,完成了治国理政 观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入了全面落实和不断深化的阶段。中共中央提出 和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落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受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以及建国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选择和确 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 中法制严重破坏、“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法制的战略方针, 从而开启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与实践的历史进程。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基阶段 1978 年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指 出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在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确立了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这部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阶段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 本方略。1999 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终摆脱 了封建“人治”思想的羁绊,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道路,完成了治国理政 观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入了全面落实和不断深化的阶段。中共中央提出 和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 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 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为了深入理 解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领导力量、依据、内容、 根本目的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在实行民主的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是人民。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是治理国家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下,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是有机统一的。人民民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尽管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 关行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各项权力,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对象。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由人民 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 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从根本上说,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二)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在现代的政党政治下,先进的执政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也是推进民主和法 治的领导力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中 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力量。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依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 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三)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和关键内容。宪法是一个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3 (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阶段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 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 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为了深入理 解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领导力量、依据、内容、 根本目的。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在实行民主的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是人民。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是治理国家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下,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是有机统一的。人民民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尽管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 关行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各项权力,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对象。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由人民 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 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从根本上说,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二)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在现代的政党政治下,先进的执政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也是推进民主和法 治的领导力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中 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力量。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依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 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三)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和关键内容。宪法是一个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 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法律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法律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的规范,是对国家、社会、 公民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关系和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准则。 四)依法治国的内容是依法管理各类公共事务 依法治国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又包括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既包 括依法管理经济事业,又包括依法管理文化事业 五)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具有多重目的,如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但最为根本的目的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保障人民民主,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 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保障公民权利,即 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 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 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 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 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 统一部署和有效实施。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建立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完备、质量优良的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 条件。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 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 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 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 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
4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 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法律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法律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的规范,是对国家、社会、 公民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关系和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准则。 (四)依法治国的内容是依法管理各类公共事务 依法治国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又包括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既包 括依法管理经济事业,又包括依法管理文化事业。 (五)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具有多重目的,如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但最为根本的目的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保障人民民主,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 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保障公民权利,即 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 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 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 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 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 统一部署和有效实施。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建立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完备、质量优良的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 条件。经过新中国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 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 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 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 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
操作性 2.如强重点领域立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完善民事商事、预算管理、 财政转移支付、金融风险控制、税收、规范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 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法, 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机构组织、国家机关权力行使、行政程序、惩 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管理社会管理,突出加 强社会领域立法,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 配、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组织等项法律制度:适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 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鼓励文化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 面的法律制度: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完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 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 要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 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 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 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不断推进各项 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加强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 设的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2.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3.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6.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7.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8.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5 操作性。 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完善民事商事、预算管理、 财政转移支付、金融风险控制、税收、规范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 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法, 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机构组织、国家机关权力行使、行政程序、惩 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管理社会管理,突出加 强社会领域立法,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 配、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组织等项法律制度;适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 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鼓励文化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 面的法律制度;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完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 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 要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 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 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 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不断推进各项 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加强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 设的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2.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3.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6.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7.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8.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