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20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 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高等学校科学硏究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 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文化传承 创新的重要基地。若干学科领域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 续教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综合国力提 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区 域布局更趋合理,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 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体制机制 更富活力,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更加完善。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国 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岀发点和落
— 3 —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到 2020 年在学总规模达到 3550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 例达到 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 2009 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 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文化传承 创新的重要基地。若干学科领域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 续教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综合国力提 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区 域布局更趋合理,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 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体制机制 更富活力,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更加完善。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国 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 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 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 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 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 实践能力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等学校各 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人才培养。把教 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 要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教 学。切实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 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利用好校内校外、国际国内优质 教育资源,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牢固确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 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 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 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 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 4 — 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 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 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 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 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 实践能力。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等学校各 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人才培养。把教 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 要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教 学。切实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 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利用好校内校外、国际国内优质 教育资源,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牢固确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 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 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 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 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探索校中 厂ˆ、“厂中校ˆ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 技术应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 师评聘制度,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拓宽企业专 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形成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 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 资格证书的¨双师型ˆ教师比例。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 3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 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 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创新性,培养批 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增强茡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综 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培育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注重选择性,为学生 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 5 — 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探索“校中 厂”、“厂中校”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 技术应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 师评聘制度,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拓宽企业专 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形成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 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 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 3.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 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 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创新性,培养批 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综 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培育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注重选择性,为学生 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 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 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 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学校与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合作,开 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式,建 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注重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以选课 制、弹性学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的良好机制。 4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硏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建 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推行产学硏联合培养硏究生的双导师制ˆ开展髙等学校与科硏院所 联合培养硏究生改革试点。以提升博土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重 点,改进硏究生论文审査和答辩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 制,着力提高硏究生培养质量。合理确定高等学校硏究生与导师的 比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制定应用型与学术型 研究生培养规格。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硏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 符合专业学位硏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着力提
— 6 — 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 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 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 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学校与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合作,开 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式,建 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注重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以选课 制、弹性学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的良好机制。 4.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建 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开展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重 点,改进研究生论文审查和答辩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 制,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合理确定高等学校研究生与导师的 比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制定应用型与学术型 研究生培养规格。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 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着力提
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促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 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结合、与 高等学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 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加快 建立着重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实施部分科目 一年多次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深入推进研究生 入学考试制度改革,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 素质考査。完善髙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 取模式和方式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录取机制。完 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考 试招生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加强考试招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强化 考试安全责任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专 业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 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加强创新创 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 伍,并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 斜支持。 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学生科
— 7 — 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促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 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结合、与 高等学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 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加快 建立着重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实施部分科目 一年多次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深入推进研究生 入学考试制度改革,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 素质考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 取模式和方式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录取机制。完 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考 试招生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加强考试招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强化 考试安全责任。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专 业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 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加强创新创 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 伍,并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 斜支持。 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学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