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培养高尚品格 、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 的道德与法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 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l、主要内容: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3.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4.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Ⅲl教学重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 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Ⅳ、关键词: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V、教学时间:4学时
1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培养高尚品格 Ⅰ、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 的道德与法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 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Ⅱ、主要内容: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3.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4.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Ⅲ、教学重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 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Ⅳ、关 键 词: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 婚姻家庭生活 Ⅴ、教学时间:4 学时
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公共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生活的秩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 因此,公共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和协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在人们的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 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 主要是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 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 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 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 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 信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 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因此,为了提高公 共生活质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负责。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 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和清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使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 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因此,公共生活领域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增加 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了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 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名胜游览、图书馆学习
2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公共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生活的秩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 因此,公共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和协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在人们的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 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 主要是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 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 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 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 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 信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 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因此,为了提高公 共生活质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负责。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 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和清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使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 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因此,公共生活领域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增加 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了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 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名胜游览、图书馆学习
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 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公 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之于 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 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 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公德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 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 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 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3 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 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公 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之于 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 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 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公德。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 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 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 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动 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 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 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公共 生活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 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 法律规范,这里简要介绍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几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使人人懂法、守法,既实现自身的 合法权益和自由,又不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自由造成侵害: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 警察的执法行为,在有效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保障人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 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 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 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它的处罚种类有:警告、 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 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4 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动 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 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 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公共 生活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 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 法律规范,这里简要介绍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几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使人人懂法、守法,既实现自身的 合法权益和自由,又不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自由造成侵害;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 警察的执法行为,在有效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保障人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 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 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 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它的处罚种类有:警告、 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 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3.处罚程序。《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调查、决定和执行程序作了规定。此外,它还规定了听证 程序和救济程序 4执法监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 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该项权利必须依法行使。如果不经允许就 随意进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在活动中使用暴力,势必会造成社会混乱、人心涣散的 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 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煽动使用暴力 2.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该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所称游行,是指在公 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 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3.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 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 许可:第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三, 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 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4.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对于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应当派出人民警察维持交 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保障集会、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人不得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集会、游行、示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 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容易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人身和 财产安全。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法制观念,规范交通行为,不仅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需要
5 3.处罚程序。《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调查、决定和执行程序作了规定。此外,它还规定了听证 程序和救济程序。 4.执法监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 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该项权利必须依法行使。如果不经允许就 随意进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在活动中使用暴力,势必会造成社会混乱、人心涣散的 局面。 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 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煽动使用暴力。 2.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该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所称游行,是指在公 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 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3.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 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 许可:第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三, 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 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4.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对于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应当派出人民警察维持交 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保障集会、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人不得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集会、游行、示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 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容易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人身和 财产安全。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法制观念,规范交通行为,不仅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