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十九、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一(2)题。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 上听吹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 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 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 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 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 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 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 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 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 后二句为其所累。①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 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 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 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 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十九、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 上听吹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 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 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 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 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二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 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 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 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 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 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 100 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 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 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 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
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 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 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 人的无限同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 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 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 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 “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 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 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 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 顎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 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 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树寒梅白玉条,迴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 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
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 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 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 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 字左右。 赤 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 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 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 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 “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 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 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 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 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 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 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 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