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一、立法程序的含义与特点41二、当代中国制定法律的程序.41.41第三节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41一、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二、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含义与意义41三、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形式,.41本章思考题..42.42本章推荐阅读书目..43第十一章法的实施第一节执法..43一、执法的含义与特征...43二、当代中国的执法主体.43三、执法的基本原则.43:..43第二节司法...43一、司法的含义与特征二、司法的基本原则..44第三节守法.44一、守法的含义..44二、守法的构成要素.44三、普遍守法的条件..44.44第四节法律监督.一、法律监督的含义.44二、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44三、法律监督的分类.45..45四、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本章思考题.45本章推荐阅读书目..45第十二章法律推理..47第一节法律推理概述.47第二节演绎法律推理,.47第三节类比法律推理..47第四节法律推理的价值..48、法律推理与法治.48.48二、法律中的逻辑与经验本章思考题..48本章推荐阅读书目..48.50第十三章法律解释,第一节法律解释的概念.50一、法律解释的含义与必要性.50二、法律解释的特点50三、法律解释的历史发展.50第二节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方法..50:一、法律解释的目标...506
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6 一、立法程序的含义与特点 . 41 二、当代中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 41 第三节 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 . 41 一、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 . 41 二、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含义与意义 . 41 三、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形式 . 41 本章思考题 . 42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42 第十一章 法的实施 . 43 第一节 执 法 . 43 一、执法的含义与特征 . 43 二、当代中国的执法主体 . 43 三、执法的基本原则 . 43 第二节 司 法 . 43 一、司法的含义与特征 . 43 二、司法的基本原则 . 44 第三节 守 法 . 44 一、守法的含义 . 44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 . 44 三、普遍守法的条件 . 44 第四节 法律监督 . 44 一、法律监督的含义 . 44 二、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 44 三、法律监督的分类 . 45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 . 45 本章思考题 . 45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45 第十二章 法律推理 . 47 第一节 法律推理概述 . 47 第二节 演绎法律推理 . 47 第三节 类比法律推理 . 47 第四节 法律推理的价值 . 48 一、法律推理与法治 . 48 二、法律中的逻辑与经验 . 48 本章思考题 . 48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48 第十三章 法律解释 . 50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 . 50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与必要性 . 50 二、法律解释的特点 . 50 三、法律解释的历史发展 . 50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方法 . 50 一、法律解释的目标 . 50
法理学导论51二、法律解释的方法..51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51一、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51二、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法律规定..51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四、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51..52五、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52六、地方性国家机关的解释..52本章思考题本章推荐阅读书目..52...53第十四章法的实现与法律秩序...53第一节法的实现一、法的实现的概念..53二、法的实现与法的实施的区别..53三、法的实现与法的效果的区别.53第二节影响法的实现的因素..53一、影响法的实现的内部因素..53..53二、影响法的实现的外部因素第三节法律秩序.54一、法律秩序的概念,..54..54二、法律秩序的形成,..三、法律秩序的意义.54本章思考题..54本章推荐阅读书目.54...55第三编社会中的法第十五章法的产生与演进.55第一节法的产生...55一、法产生之前的社会制度..55二、法产生的历史过程..55三、法产生的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55四、法产生的一般规律,..55第二节法的演进..56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56二、法的四种历史类型。..56..56第三节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一、法的继承..56二、法的移植..56本章推荐阅读书目.57第十六章法与其他社会现象..58第一节法与经济.58一、法与生产关系..58二、法与生产力..58三、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关系..587
法理学导论 7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 . 5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 51 一、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 51 二、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法律规定 . 51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 51 四、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 . 51 五、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 . 52 六、地方性国家机关的解释 . 52 本章思考题 . 52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52 第十四章 法的实现与法律秩序 . 53 第一节 法的实现 . 53 一、法的实现的概念 . 53 二、法的实现与法的实施的区别 . 53 三、法的实现与法的效果的区别 . 53 第二节 影响法的实现的因素 . 53 一、影响法的实现的内部因素 . 53 二、影响法的实现的外部因素 . 53 第三节 法律秩序 . 54 一、法律秩序的概念 . 54 二、法律秩序的形成 . 54 三、法律秩序的意义 . 54 本章思考题 . 54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54 第三编 社会中的法 . 55 第十五章 法的产生与演进 . 55 第一节 法的产生 . 55 一、法产生之前的社会制度 . 55 二、法产生的历史过程 . 55 三、法产生的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 55 四、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 55 第二节 法的演进 . 56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 56 二、法的四种历史类型 . 56 第三节 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 . 56 一、法的继承 . 56 二、法的移植 . 56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57 第十六章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 . 58 第一节 法与经济 . 58 一、法与生产关系 . 58 二、法与生产力 . 58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关系 . 58
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四、法与市场经济58第二节法与政治...58第三节法与科学技术..58第四节法与文化.59本章思考题.59本章推荐阅读书目....59..60第十七章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第一节法与道德.60..60一、道德的概念及其与法的联系和区别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60第二节法与宗教...60.60一、宗教与法的区别.二、法与宗教的关系.60三、中国社会主义法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61第三节法与习惯.61一、习惯与法的区别.61二、法与习惯的关系。.61第四节法与政策..61一、政策与法的区别..61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61..61本章思考题.本章推荐阅读书目..62第十八章法制与法治..63第一节法制..63一、法制的含义..63二、当代中国法制的基本要求.63第二节法治的概念..63..63一、法治的含义...63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第三节法治国家的构成要素..64一、法治国家的形式要素..64..64二、法治的制度要素三、法治的价值要素...64四、法治的观念要素.....64...64第四节法治国家的实现途径..64一、法治发展道路的实证分析..64二、法治发展道路的价值设计问题本章思考题..65本章推荐阅读书目..65d
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8 四、法与市场经济 . 58 第二节 法与政治 . 58 第三节 法与科学技术 . 58 第四节 法与文化 . 59 本章思考题 . 59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59 第十七章 法与其他社会规范 . 60 第一节 法与道德 . 60 一、道德的概念及其与法的联系和区别 . 60 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 . 60 第二节 法与宗教 . 60 一、宗教与法的区别 . 60 二、法与宗教的关系 . 60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 61 第三节 法与习惯 . 61 一、习惯与法的区别 . 61 二、法与习惯的关系 . 61 第四节 法与政策 . 61 一、政策与法的区别 . 61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 61 本章思考题 . 61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62 第十八章 法制与法治 . 63 第一节 法 制 . 63 一、法制的含义 . 63 二、当代中国法制的基本要求 . 63 第二节 法治的概念 . 63 一、法治的含义 . 63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 63 第三节 法治国家的构成要素 . 64 一、法治国家的形式要素 . 64 二、法治的制度要素 . 64 三、法治的价值要素 . 64 四、法治的观念要素 . 64 第四节 法治国家的实现途径 . 64 一、法治发展道路的实证分析 . 64 二、法治发展道路的价值设计问题 . 64 本章思考题 . 65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65
法理学导论前言《法理学导论》乃为大学法科一年级学生所编写的教材。自2006年起,我校法理学课程分两段教学:为大学一年级法科学生开设“法理学导论”,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法理学原理”:其间也穿插向所有本科生开放的“法理学研讨班”课程。为适应这一教学安排,法理学的本科教材就分为两本:一本是《法理学导论》,另一本是《法理学原理》。本人勉为其难,承担第一本教材的主编,负责组稿、撰稿和全书统稿之任。近年中国大陆一些高校法律院系开始尝试法理学的分段教学,且已有相应的教科书刊行。总体看来,这些教材的编写尚处在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定之规。本教材亦属尝试之作,我们在安排其结构体例时曾考虑如下因素:一,作为法学的入门教材,其重在为法科学生提供入门的法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学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能力;二,参照执行教育部《法理学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吸纳融合其知识点;三,参考历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有关法理学部分的内容:四,以法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为基础,适当体现吾校教学与研究的特色;五,本教材与《法理学原理》在内容结构和理论深度上有适当分工,有关法本体论、法价值论和法学方法论中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交由后者来处理。“法理学导论”作为法理学课程的初级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法科学生提供入门的法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学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世界观和法律价值观。基于这一考虑,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分为三方面的知识:(1)“法学的基本概念”(法,法律规范,法的渊源,法律体系、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法律关系);(2)“法的运行”(诸如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的实现等);(3)“社会中的法”(法的产生与演进、法与其他社会现象、法与其他社会规范、法制与法治)。这也是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大纲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1)本章学习目的:(2)本章内容(包括本章主要知识点,学时分配)(3)本章思考题:(4)本章推荐阅读书目。“法理学导论”计划授课总课时为36学时。9
法理学导论 9 前 言 《法理学导论》乃为大学法科一年级学生所编写的教材。自 2006 年起,我校法理学课程分两 段教学:为大学一年级法科学生开设“法理学导论”,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法理学原理”;其 间也穿插向所有本科生开放的“法理学研讨班”课程。为适应这一教学安排,法理学的本科教材就 分为两本:一本是《法理学导论》,另一本是《法理学原理》。本人勉为其难,承担第一本教材的 主编,负责组稿、撰稿和全书统稿之任。 近年中国大陆一些高校法律院系开始尝试法理学的分段教学,且已有相应的教科书刊行。总体 看来,这些教材的编写尚处在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定之规。本教材亦属尝试之作,我们在安排其结 构体例时曾考虑如下因素:一,作为法学的入门教材,其重在为法科学生提供入门的法学知识、为 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学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和能力;二,参照执行教育部《法理学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吸纳融合其知识点;三,参考历年 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有关法理学部分的内容;四,以法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为基础,适当体现吾校 教学与研究的特色;五,本教材与《法理学原理》在内容结构和理论深度上有适当分工,有关法本 体论、法价值论和法学方法论中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交由后者来处理。 “法理学导论”作为法理学课程的初级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法科学生提供入门的法学知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学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 式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世界观和法律价值观。基于这一考虑,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分为三方 面的知识:(1)“法学的基本概念”(法,法律规范,法的渊源,法律体系、权利与义务、法律 责任、法律关系);(2)“法的运行”(诸如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的实现等);(3) “社会中的法”(法的产生与演进、法与其他社会现象、法与其他社会规范、法制与法治)。这也 是本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大纲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1)本章学习目的;(2)本章内容(包括本章主要知识点, 学时分配);(3)本章思考题;(4)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法理学导论”计划授课总课时为 36 学时
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引论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法学的性质、特征2.了解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3.熟悉法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本章内容讲课时数:2学时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概念所谓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从历史上看,作为实践知识的法学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以产生的。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所谓“刑名法术之学”,其后有专事注释法律的“律学”兴盛。西方“法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jurisprudentia。据考证,这个概念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就已经出现。西方“法学”的兴起离不开立法和司法的发展,且与“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出现不无关联。19世纪末,西方法学的概念经由日本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学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法学的性质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2.法学具有务实性。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4.法学是职业性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逻辑的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行业语言。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三、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律制度问题。(二)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三)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相互如何对应问题。第二节法学思维与法学方法一、法学思维法学思维是法学者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态度、观点、价值和方法。法学思维具10
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10 引 论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法学的性质、特征 2.了解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3.熟悉法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本章内容 讲课时数:2 学时 第一节 法 学 一、法学的概念 所谓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 问。 从历史上看,作为实践知识的法学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以产生的。在中国,先秦时期 就有所谓“刑名法术之学”,其后有专事注释法律的“律学”兴盛。 西方“法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jurisprudentia。据考证,这个概念自公元前 3 世纪开始就 已经出现。西方“法学”的兴起离不开立法和司法的发展,且与“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出现不无关 联。19 世纪末,西方法学的概念经由日本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学问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二、法学的性质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逻辑的的,是经 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行业语言。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 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 三、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律制度问题。 (二)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相互如何对应问题。 第二节 法学思维与法学方法 一、法学思维 法学思维是法学者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态度、观点、价值和方法。法学思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