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 胡海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 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 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髙,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 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 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 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 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 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 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 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 偏于“格”的含乂,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 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 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 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一一四 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 合,是形式美与或髙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 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 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 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格调 胡海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 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 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 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 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 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 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 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 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 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 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 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 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 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 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 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 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 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 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
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 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髙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 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 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 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 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 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 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 能是兼而有之。(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 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 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 论述。 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髙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髙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 是道德评判也可以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髙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 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 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 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和诗教没有所缺失。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 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 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 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 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 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 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 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 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 能是兼而有之。(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 年 7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 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 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 论述。 C.“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 是道德评判也可以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 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 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 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和诗教没有所缺失。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 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 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 性 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 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大多都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 诗法的范畴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全 都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就是单纯为了 传播正确思想。 D.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 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1.B解析:“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错误,文中有“宽泛意义上的格调 论”“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等内容,这里的“宽泛”的意思 是从广义上讨论“格调论”,但不是说《沧浪诗话》对“格调”内容的论述比较 粗疏和宽泛的。 2.A解析:“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 3.C解析:“写文章时全都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 格统一起来,就是单纯为了传播正确思想。”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从孔子、 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 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 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除了“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 还要“培育健全情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 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 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 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 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 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 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 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 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 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 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 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 性。 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 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大多都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 诗法的范畴。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全 都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就是单纯为了 传播正确思想。 D.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 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1.B 解析:“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错误,文中有“宽泛意义上的格调 论”“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等内容,这里的“宽泛”的意思 是从广义上讨论“格调论”,但不是说《沧浪诗话》对“格调”内容的论述比较 粗疏和宽泛的。 2.A 解析:“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 3.C 解析:“写文章时全都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 格统一起来,就是单纯为了传播正确思想。”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从孔子、 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 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 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除了“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 还要“培育健全情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 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 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 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 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 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 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 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 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 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 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
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 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 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 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 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 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 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 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 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 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 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 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 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 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 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 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 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 岸上的垂杨,从光禿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 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 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 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 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 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ala,既是"时间",又 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ala 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 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 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 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但是此字不用 manat来表示现在时, 而是用被动式 miyata(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 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 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 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 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 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 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
"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 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 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 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 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 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 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 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 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 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 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 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 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 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 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 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 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 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 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 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 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 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 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 hāla,既是"时间",又 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 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 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 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 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 mn;但是此字不用 manati 来表示现在时, 而是用被动式 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 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 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 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 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 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 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
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 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0,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 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 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 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 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 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 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 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 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 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 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 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 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 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 默感 5.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5分)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 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4.D解析:A项,表述“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 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理解有误。作者说“所有这些东西, 都是方生方死”,因此对“死亡”这个话题,作者是用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的 C项作者并不认为“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作者只是觉得,印度人“把死亡和 时间视为一物”的做法是聪明的
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 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 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 地。想打麻将,唱卡拉 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 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 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 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 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 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 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 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 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 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 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 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 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 默感。 5.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5 分)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 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 分) 4.D 解析:A 项,表述“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属于无中生有;B 项,“对 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理解有误。作者说“所有这些东西, 都是方生方死”,因此对“死亡”这个话题,作者是用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的; C 项作者并不认为“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作者只是觉得,印度人“把死亡和 时间视为一物”的做法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