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诊断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 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 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 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 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面 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 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 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 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 膝著地,以尻著瞳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 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 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篾”上 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腫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 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 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 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 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 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 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 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 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 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 祭之礼”等等。 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 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 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 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 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 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 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 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 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诊断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 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 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 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 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面 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 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 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 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 膝著地,以尻著朣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 “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 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篾”上 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腫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 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 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 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 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 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 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 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 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 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 祭之礼”等等。 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 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 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 1843 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 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 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 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 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 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 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 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 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卑躬屈膝” 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 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 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 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 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 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 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 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 对跪拜的厌恶。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 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 步丰富提高。 1.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 的雏形 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似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就体现了这一点。 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 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 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2.“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 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 去时 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 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 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 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 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 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 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 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 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 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卑躬屈膝” 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 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 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 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 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 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 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 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 对跪拜的厌恶。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 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 步丰富提高。 1.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 的雏形。 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似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就体现了这一点。 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 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 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2.“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 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 去时。 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 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 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 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 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 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 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 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 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 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 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侮辱 的成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 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 顷,以其间选将厉十,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 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 强敌,非计也。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 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 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 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 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 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 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 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査,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B.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③方平曰 “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 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 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 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 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侮辱 的成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 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 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 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 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 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 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 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 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 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 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 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 分)( )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 “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 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 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 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 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 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 益堵塞的汴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蠻。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碉,余姚(今属浙江) 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蟹( JIang):蝉 8.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 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髙啄;各抱地势, 杜 牧《阿房宫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洋学者 陈洁 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白发老头那你就错了。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黑 发小伙子那也错了。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 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 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 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面套着件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 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有一番风度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 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 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 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 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 益堵塞的汴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 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8.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 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 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 (白居易《琵琶行》)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 牧《阿房宫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洋学者 陈洁 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白发老头那你就错了。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黑 发小伙子那也错了。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 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 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 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面套着件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 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有一番风度
李宝德离过三四次婚,每个妻子都带走了一两个孩子,所以李宝德的新一任妻子 是个20岁的金发美人,是他到中国来前一个月结的婚。因为合同上写着可以带 位夫人,不带就浪费了。而那位美人也乐意到中国来走一圈。所以,你常常可 以看见李宝德破破烂烂地在学里走来走去,而与此同时,他美丽的妻子正花枝招 展地与一位黑人在宾馆里跳舞。“我们是合同制夫妻”,李宝德瞪着一双蓝眼睛 对你认真地解释道,“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由”。 作为教授,李宝德的英语真是没说的。但是他喜欢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因为他 看见“整齐”就来气。他号召同学们把课桌堆到后面去,把椅子搭成一个圈坐 下来。班长嘀咕道这哪儿是大学教室,倒像是幼儿园。李宝德大吼一声不!这是 圆桌会议,人人平等,都具有发言权!李宝德自己带头,也培养学生们放声大笑、 起哄、尖叫、唱歌、发表奇谈怪论和做鬼脸。弄得教室整个儿地像个疯人院 李宝德的班级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漂亮姑娘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不漂亮的次之 难看的更次之。小伙子的排列也同样如此。后来发现李宝德所任课的其他班级的 情况也与此相仿。到最后,人们发现并不是漂亮姑娘一到李宝德的课堂就变得聪 明起来,难看的姑娘就变得愚蠢起来,而是李宝德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 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要是在课堂上,某位 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众所周知,学院里漂亮姑娘本来就不 多,仅有的那么几个又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绰约丰姿而使成绩一落千丈),这时 李宝德先生就会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像瓶味道甜美的红葡 萄酒。“多么可爱!多么惊人!”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声音由于兴奋和激动而在 喉咙口哽住了。“您修改了英语语法!多么了不起!您把虚拟语气这一章整个儿 地给修改了!”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这时候那位姑娘就 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 人似的。 很少几个学生到他住的房间去过。他的屋子乱七八糟。地板上沙发上到处是书, 到处是东一只西一只的脏袜子脏汗衫脏衬衣。他打开一打灰色的袜子,一打蓝色 的汗衫和一打白色的衬衣。他常常是把这一打衣物统统都穿脏了,再一起塞到洗 衣机里洗。至于牛仔裤和那件破破烂烂的灯心绒上衣,似乎是从来就没有冼过 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大鼻子被手绢捏得通红通红的 他哽咽着说,他是多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还有那些可口 的中国菜肴,”他流着眼泪补充道。“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 忘。”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临别的时候他噙 着热泪和所有的人拥抱了,先是和漂亮的姑娘们,然后再是其他的人。他当时那 么激动,那么难受,但是次序一点儿也没弄颠倒。 他给班里所有的学生留下了一份礼物(礼物是以摸彩的方式)。有的得到了一听 可口可乐,有的得到了一打口香糖。最后几个人得到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一条 蛇。得到蛇的那个姑娘当场就吓得晕了过去。 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洋学者》围绕着主人公的“主观随意性”来选择了5处独特、新颖而 又典型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这些材料有的是插入叙述,同样突出了人物形象 B.班长嘀咕道:“这哪里是大学教室啊!倒像是幼儿园!”直接表现了以班长 为代表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理解,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
李宝德离过三四次婚,每个妻子都带走了一两个孩子,所以李宝德的新一任妻子 是个 20 岁的金发美人,是他到中国来前一个月结的婚。因为合同上写着可以带 一位夫人,不带就浪费了。而那位美人也乐意到中国来走一圈。所以,你常常可 以看见李宝德破破烂烂地在学里走来走去,而与此同时,他美丽的妻子正花枝招 展地与一位黑人在宾馆里跳舞。“我们是合同制夫妻”,李宝德瞪着一双蓝眼睛 对你认真地解释道,“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由”。 作为教授,李宝德的英语真是没说的。但是他喜欢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因为他 一看见“整齐”就来气。他号召同学们把课桌堆到后面去,把椅子搭成一个圈坐 下来。班长嘀咕道这哪儿是大学教室,倒像是幼儿园。李宝德大吼一声不!这是 圆桌会议,人人平等,都具有发言权!李宝德自己带头,也培养学生们放声大笑、 起哄、尖叫、唱歌、发表奇谈怪论和做鬼脸。弄得教室整个儿地像个疯人院。 李宝德的班级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漂亮姑娘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不漂亮的次之, 难看的更次之。小伙子的排列也同样如此。后来发现李宝德所任课的其他班级的 情况也与此相仿。到最后,人们发现并不是漂亮姑娘一到李宝德的课堂就变得聪 明起来,难看的姑娘就变得愚蠢起来,而是李宝德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 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要是在课堂上,某位 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众所周知,学院里漂亮姑娘本来就不 多,仅有的那么几个又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绰约丰姿而使成绩一落千丈),这时 李宝德先生就会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像瓶味道甜美的红葡 萄酒。“多么可爱!多么惊人!”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声音由于兴奋和激动而在 喉咙口哽住了。“您修改了英语语法!多么了不起!您把虚拟语气这一章整个儿 地给修改了!”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这时候那位姑娘就 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 人似的。 很少几个学生到他住的房间去过。他的屋子乱七八糟。地板上沙发上到处是书, 到处是东一只西一只的脏袜子脏汗衫脏衬衣。他打开一打灰色的袜子,一打蓝色 的汗衫和一打白色的衬衣。他常常是把这一打衣物统统都穿脏了,再一起塞到洗 衣机里洗。至于牛仔裤和那件破破烂烂的灯心绒上衣,似乎是从来就没有冼过。 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大鼻子被手绢捏得通红通红的。 他哽咽着说,他是多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还有那些可口 的中国菜肴,”他流着眼泪补充道。“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 忘。”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临别的时候他噙 着热泪和所有的人拥抱了,先是和漂亮的姑娘们,然后再是其他的人。他当时那 么激动,那么难受,但是次序一点儿也没弄颠倒。 他给班里所有的学生留下了一份礼物(礼物是以摸彩的方式)。有的得到了一听 可口可乐,有的得到了一打口香糖。最后几个人得到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一条 蛇。得到蛇的那个姑娘当场就吓得晕了过去。 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洋学者》围绕着主人公的“主观随意性”来选择了 5 处独特、新颖而 又典型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这些材料有的是插入叙述,同样突出了人物形象。 B.班长嘀咕道:“这哪里是大学教室啊!倒像是幼儿园!”直接表现了以班长 为代表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理解,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