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 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 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 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 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 “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 “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 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 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 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 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 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 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 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 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 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吊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 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 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 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 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 “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 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 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 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 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 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6-2017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 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 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 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 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 “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 “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 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 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 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 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 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 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 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 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 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 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 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 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 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 “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 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 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 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 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 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 3 月 15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新诗在新文学运动中充当着旗帜和先锋的角色,变化是新诗的根本 B.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排除在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原因 是人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 C.中国新诗能否繁荣取决于它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程度,而诗歌精 神和审美精神又是诗歌的一种“常” D.新诗有它作为诗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化,“常”总是存 在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 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 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新诗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走出”,拉开审美距离,就 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 感和音乐感的加强,这是他的“变”中有“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所以,处 在国泰民安的当下,诗人们是写不出上等诗篇的,也成就不了大诗人的。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 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是指新 诗创作对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D.中国新诗要想在未来文学中重振雄风,必须在“变”中继承“常”,时时回 望,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巴金自传(节选)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 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 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 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 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 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 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 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 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 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 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 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
A.中国新诗在新文学运动中充当着旗帜和先锋的角色,变化是新诗的根本。 B.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排除在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原因 是人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 C.中国新诗能否繁荣取决于它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程度,而诗歌精 神和审美精神又是诗歌的一种“常”。 D.新诗有它作为诗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化,“常”总是存 在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 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 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新诗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 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走出”,拉开审美距离,就 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 感和音乐感的加强,这是他的“变”中有“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所以,处 在国泰民安的当下,诗人们是写不出上等诗篇的,也成就不了大诗人的。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 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是指新 诗创作对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D. 中国新诗要想在未来文学中重振雄风,必须在“变”中继承“常”,时时回 望,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巴金自传(节选)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 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 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 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 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 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 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 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 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 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 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 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
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甲)一九二七年春 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 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 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 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 Sacco)和樊宰底(B. Vanzetti), 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 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 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 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 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 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 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 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 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 我听着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 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 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 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 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 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 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 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 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 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 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 坛 (选自《巴 金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 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 主人,高髙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 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 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乙)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 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 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 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 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甲)一九二七年春 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 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 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 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 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 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 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 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 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 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 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 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 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 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 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 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 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 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 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 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 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 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 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 坛。 (选自《巴 金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 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 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 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 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乙)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 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 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 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 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 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选自《小狗包弟》) ②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会了说真话。 (巴金《“豪言壮语”》) ③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 (巴金《病中集·后记》) 4.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自传中,巴金不善于讲话,思想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 于笔纸。他为了学习,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B.自传中,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 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叶圣陶慧眼识才,使小说《灭亡》终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D.自传第⑥段文字写了作者述说写作熄灭了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消除了块垒, 获得了心灵的拯救。 5.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段文字。(4分) (甲)《巴金自传》 (乙)《小狗包弟》: 6.结合自传和相关链接,你觉得巴金是怎样的人?(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 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 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 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 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 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 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 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 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 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选自《小狗包弟》) ②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会了说真话。 (巴金《“豪言壮语”》) ③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 (巴金《病中集·后记》) 4.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自传中,巴金不善于讲话,思想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 于笔纸。他为了学习,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B.自传中,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 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叶圣陶慧眼识才,使小说《灭亡》终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D.自传第⑥段文字写了作者述说写作熄灭了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消除了块垒, 获得了心灵的拯救。 5.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段文字。(4 分) (甲)《巴金自传》: (乙)《小狗包弟》: 6.结合自传和相关链接,你觉得巴金是怎样的人?(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 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 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 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 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 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 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 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 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 600 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 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 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
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 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 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 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宴尔 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 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 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 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 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 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 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一一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 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 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 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 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 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 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 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 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 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 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 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 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 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 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 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 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 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 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 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 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8.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4分)
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 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 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 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宴尔 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 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 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 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 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 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 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 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 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 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 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 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 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 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 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 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 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 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 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 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 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 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 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 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 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 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 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8.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