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金融宏观调控业务477 的著名公式,即货币必要量决定于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和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 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的基本原理,通过分解或测定三个因素变 币供给过多。 动的数值来确定货币必要量的一种测算方法。决定因素测算 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 法是定量研究各因素与货币必要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则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 反映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依从关系。 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如果货币当局不相应调整名 对决定因素可以用两种数学模型测算:一种是从分解三义货币供给,货币非均衡的局面就会出现。从另一个角度分 个因素变动方向、程度入手测算货币必要量:另一种是从测定 析,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 三个因素增减率入手综合测算货币必要量增减率。为便于区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这时,如果名义货币 别,前一种可称之为决定因素分解测算法,后一种可称之为决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 定因素综合测算法。 P减少:物价水平下降时,则M/P数额增大。对应着并未改 1.决定因素分解测算法。其理论依据有五个方面:(1)选变的实际货币需求,同样也说明货币的非均衡。 好测算的基期。因为这一方法是从分解决定因素的变动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 向、变动程度等进行测算的。变动是就某一基期对比而言,所开利率的作用。利率对于公众和企业的货币需求来说呈负相 以选好测算基期是关键的一环。如基期选得不准,分解出来关关系。而货币供给,作为一个内生变量来看,与利率变动呈 的变动量也没有意义。(2)要全面计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正相关关系。如图3-1-6所示,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3)要合理编制考核物价指数。为正确反映市场物价对货币 。: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 流通的影响,编制的物价指数应当按牌价、议价和集市贸易价 状态。 格供应商品的比重,加权平均求得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 (4)要准确测定货币周转次数。即整个商品流通中平均的货 Ms 币周转次数。一般计算是用货币流通量去除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这里的问题是,如果测算期的货币流通量不正常,计算的 货币周转次数也会是不正常的。(5)按照公式测算好货币必 E 要量。测算方法是将测算期与选定的基期对比,把决定货币 ro 必要量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加以分解,依次将测算期的正常 变动数代替基期的实际数,各次替换的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对 货币必要量增减数量的影响。然后把各个因素影响的数量同 Mo 基期的货币流通量相加,便得出测算期的货币必要量。 Ms=Mp 2.决定因素综合测算法。其特点是将经济增长引人公 式,以此代替商品量。把货币流通置于经济大系统之中,在货 图3-1-6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 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使货币供应既 如果设想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全然是由货币当局决 适应经济增长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又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 定的,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 控制调节作用。同时,这一方法不把货币必要量固定在某一 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 个绝对值或某一个稳定增长率上,是随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而3-1-7,而当M是一条垂线时,货币需求如果增大,利率会 灵活和富有弹性地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控制调节始终保持 由。上升至1:货币需求若减少,利率则会由。下降到2。也 主动地位。其测算公式如下: 就是说,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 货币必要量增长率= 响货币供给。 (1+经济增长率)×(1+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1 比较两种情况,在图3-1-7的情况中,利率的变动能够 1-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用为货币均衡或非均衡的指示器:在图3-1-6的情况中,则 (1)正确确定经济增长率。测算不同层次的货币必要量, 还能成为由货币失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杠杆。 应使用不同含义的经济增长指标。 (2)正确确定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3)正确确定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System of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Traditional Quan- 货币供求均衡(Monetary Equilibrium) tity Theory of Money)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16~19世纪的货 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而是用来说明 币数量学说。自16世纪以来,在重商主义时代,南美洲发现了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均衡条件为Ms=M。 丰富的金银矿产,开采后大量流入欧洲。首先引起法国的物 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s≠Mo。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 价上涨,接着整个欧洲物价也普遍上涨。一些经济学家把这
478第三篇金融宏观控制定量分析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 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的初期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 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 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 MpI Moo 一般均衡分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Mp System of Monetary Policy for General Equilibrium) 一般均衡分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在局部均衡分析 Ms M 的基础上,再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还有一 图3-1-7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 般均衡分析。 种现象解释为商品价格不是由价值决定的,而是由货币数量 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 决定的。形成早期的货币数量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重 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 商主义者波丹(1530-1596),英国经济学家J.洛克(1632~ 第二,总需求推动产出量上升,但产出量的上升,提出了 1704)和D.休漠(1711-1776),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D.李 较原来更大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运 嘉图(1722-1823)等等。洛克用供求论来解释货币的价值, 行,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 指出:由于货币并不用于直接消费,而且用以交换人们生活所 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必需的一切消费品,因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任何时候都是无 第三,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 限的。与其他别的商品有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不同。因此洛 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克认为,其他商品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决定其市场价值,而货 第四,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 币只是供给数量即货币数量决定其价值。休漠认为,金银作 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需求。在这个点上,可 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有自己的价 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是较原来的均衡水 值。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 平高。 符号。商品的价格并不决定于一国所有的商品与货币的绝对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一些 数量,而是决定于上市的或行将上市的商品数量与流通中的 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到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 货币量。李嘉图一方面认为黄金和白银像其他一切商品一 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 样,其价值只与其生产及运输所必需的劳动量成比例,是生产 理论的特点是对利息这一环节特别重视。 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因此货币价值的变动也必 然只根据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变动。但另一方面,他又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传递机制(Transmission Sys- 错误地将货币的价值看成是由货币的数量来决定,认为商品 tem of Policy for the 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价格随货币量的增减而同比例涨跌。这样,他自己又完全背Money】 离了劳动价值论。19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纽康芝在其1885年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传递机制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 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用数学公式来表述了流 纪初期西方国家的货币数量学说。它分为现金交易数量说和 通中货币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其计算公式是: 现金余额数量说两个学派。 货币数量(包括现金与银行存款)×货币流通速度=交易 现金交易数量说又称“费雪交换方程式理论”,是西方货 的商品和劳务量×物价水平 币数量说的一种代表学说。它从货币的流通职能出发,着重 以交易总额来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认为货币数 凯恩斯学派局部均衡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Trans- 量是指一段时期内流通的货币量。流通货币量影响物价,其 mission System of Monetary Policy of Partial Equi- 交易方程式为: librium for Keynesian School) MV+M'V'PT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思路可以 式中,MW一货币周转量: 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ī。利率的变化则通 M一存款货币量及其流通速度: 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 P一一般的物价水平: 减就会影响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T—商品流通量。 M→r→I→E→Y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流通总量不变,物价水平就与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第1章金融宏观调控业务479 P=业+MY 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公式M3=K·B可知,货币供应量是 T 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 式中V,V和T三个因素变动的程度很小,对P影响不大。 从而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后,有两条途径实现目标:一 所以,是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 是变动基础货币的数量:二是调节基础货币乘数。 币数量。因此,物价水平是交换方程式中完全被动的惟一因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是:第一,在货币供应 素,它是货币数量变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费雪的结论是与 量增长时,货币乘数充当货币供应量的放大器,以一定倍数放 他自己的分析矛盾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可 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在货币供应量紧缩时期,货币乘数又 能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商品流通总量也不可能是不变的。因 成为货币供应量的衰减器,强化基础货币的紧缩效果。第二, 此,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结论也 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货币乘数的变动,可以直接起到调节货 是不能成立的。 币供应量的作用。第三,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协调配合变动。 现金余额数量说,又称“剑桥方程式”。西方货币数量说货币乘数的变动,更具体地说,首先,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的 的一种代表学说,从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出发,着重以货币持有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普遍的总量变动效应,即是说对不同 额来解释货币数量对物价发生影响的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地区、不同银行货币信贷的影响相同,因而不易起到调整货币 在一定时刻上停息的货币量,货币存量影响物价。该学说认信贷结构的作用。其次,由于货币乘数变动影响面大,作用力 为通常人们都将其财产与收入的一部分储存于货币形态,保较强,对经济有较大的震动效应,有时要辅之以基础货币总量 存备用的购买力,他称这部分货币为“现金余额”。但现金余的变动,以缓冲货币乘数变动的猛烈影响。 额储存过多必蒙受损失。所以人们常将储存货币所持的利益 与购买消费品所得的享受及投资于生产所得的收益加以衡 基础货币结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Effect of Basic 量,而决定其应储存的货币量,即现金余额量。现金余额相对 Money Structure for Money Supply) 于商品价值过多物价必上涨,现金余额相对于商品价值过少 基础货币一般由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构成。存款准 物价就下跌。所以他认为现金余额或储存中的货币才影响物 备金包括两部分:法定准备金和支付准备金。基础货币的这 价。因此,所谓货币数量就是指“在一定时刻上停留的货币数个构成范围,适用于所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设的银行体 量”。由于一定时期内,货币停留的时间越长,周转次数越少, 制。由于我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 完成的商品交易总额就越少。因此对物价的影响也就越小, 队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属于中央银行的资金,这三项存款在 反之则越大。所以,现金余额数量说更注重货币的停留时间。 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上具有与存款准备金相同的扩张或收缩功 马歇尔的嫡传庇古根据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说表达的方程 能。所以,这些存款也都应列入基础货币的构成之中。用等 式为: 式表示: M=PKY B=D+D+D。+R+R2+C 式中,Y一能享用的总资源: 式中,B—基础货币 K一总资源中愿以货币形式保存的比率: D,—财政存款; P—价格水平。 D。一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故Y是愿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总资源,再乘以价格 D。一邮政储蓄存款: 水平P,即等于货币需求M。他断言,货币价值决定于货币数 R,一法定准备金: 量的供求,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或货币需 R2一支付准备金: 求减少,货币价值就下降。至于货币的需求,则以人们手中保 C—一货币流通量。 存的现金余额多少来表示。故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基础货币的各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 定于现金余额的数量。 以固定比例发生变动,其结构也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为了研 究的方便,我们只考察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基础货币结构变 基础货币乘数(Basic Money Multiplier) 动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作为静态分析,这种假定也是成 基础货币乘数简称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总供给立的。 之间相互关系的数量表现,反映的是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供应 由于财政存款D,、机关团体部队存款D,和邮政储蓄存款 量的倍数关系。基础货币乘数的表达式为: D。等各部分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相同,这里不予分别 Ms K二B 细述,只讨论其总和的影响。以D。表示各项存款,即D。=D +D。+D。,则上式变为: 式中,K—货币乘数: B=D。+R1+R2+C M一货币供应量: 在基础货币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构成的变动对货币 B—基础货币。 供应量会产生如下影响:
480第三篇金融宏观控制定量分析 1.现金流通量与存款准备金的相互转化。现金流通量本 的影响时,分析每个经济变量因素的变动对信贷资金总变动 身既是基础货币的构成部分,又是货币供应量的构成部分。 的影响,就是两因素分析法。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作为基础货币,只是就其具有扩张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而 Q=T·R 言的,但作为现金本身还没有产生货币扩张的作用,它只是在 Q1 TR:TRo TR 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之后才真正启动存款派生过程。 公=R=元·7元 在基础货币总量既定时,流通中现金转化为存款准备金,货币 式中,Q—现象总体: 供应量以一定倍数扩张:存款准备金转化为流通中现金,货币 T,R一总体的两个因素。 供应量以一定倍数收缩。 现举例说明两因素分析法的应用,见表3-1-16。 2.中央银行各项存款与存款准备金相互转化。按目前国 表3-1-16 内较为普遍接受的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中央银行掌握的财政 项 目 单位符号基期 报告期 指数% 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都包括在Ms的范 货币供应量 亿元 Q 30 31.35 104.5 围内。这里我们不考虑上述存款与货币流通量在流动性上的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习 100 110 110 差异,只注意它们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我们发现,上述各项 物价结构性调整幅度 % 3 2.85 95 存款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与流通中现金是相同的。 上表中货币供应量、国民生产总值与物价结构性调整幅 3.支付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相互转化。金融机构存款是 度三者之间有一种乘数关系,即: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准备金,属于待扩张状态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物价结构性 货币。因此,金融机构存款与法定准备金相互转化,与流通中 调整幅度 现金和中央银行各项存款一样,具有相同的扩张与收缩货币 Q=T·R 供应量的过程。 4.流通中现金、中央银行各项存款和金融机构存款相互 袅受是瑞×2警器 3% 3.00 转化。基础货币的这三个构成部分都是待扩张的基础货币, 即104.5%=110%×95%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不会产生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 这一等式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4.5%是由于国民生产总 效应,即不会启动银行的存款派生过程,从而既不影响流通中 值增长10%和物价结构调整下降5个百分点这两个因索共同 货币总量,也不影响基础货币总量。 影响的结果。 应当指出的是,基础货币结构的变动与货币乘数的变动 报告期的货币供应量比基期增加的绝对量为: 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 31.35-30=1.35(亿元) 现。基础货币结构的变动,体现了影响货币乘数的各种因素 两个因素变化对总体变化各自的影响程度为: 的变动。因此,有关基础货币结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程度: 也可以通过货币乘数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加以说明。 -K=山090034-器=22% 01-0o 31.35-30 (2)物价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程度为: 信贷资金的增长比例分析法(Growth Proportion A- nalysis of Credit Funds) R-R)==015%×10 (Q1-Q) 31.35-30 =-12.22% 信贷资金的增长比例分析法即把信贷资金同国民经济有 表明物价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国民生产总值增 关指标的增长建立起数量对比关系,从而确定一个较为稳定的 长的影响。 增长比率,并以此作为信贷资金总量增长的参考比率的方法。 2.多因素分析法。由于经济生活中的变化错综复杂,因 增长比例分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比例法是根据历 此信贷资金增减变动往往是多种经济因素变量共同作用影响 史数据分析测算的,而这种历史数据本身就存在是否合理的问 的结果。这时就要通过多因素分析法对信贷资金活动加以说 题。因此在运用比例法进行分析时,对历史数据选择要客观:一 明。其一般公式为: 是要选择一段时期的数据,大量观测其是否具有规律性:二是 Q=a·b·c…m 所建立的数量对比关系具有客观吻合的内在经济联系。 O=a.by.c.m Qoao·bg·como 信贷资金的经济因素分析法(Economic Factor Anal- 分析方法与步骤可以参考两因素分析法。 ysis of Credit Funds) 信贷资金的经济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信贷资金运动与 信贷资金的相关因素分析法(Correlation Factor A- 国民经济活动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其中相关经济因素nalysis of Credit Funds) 对信贷资金运动变化的影响或程度的方法。 信贷资金和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由 1.两因素分析法。信贷资金变动受到两个经济变量因素 一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数值,这类关系称
第1章金融宏观调控业务481 为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是对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统 较长期来看,它们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带有内在的规律性的 计分析。相关分析的内容是研究有关因素相关的形式及程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规律性表现在事物的增长量和发展速度呈 度。运用相关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影响信贷资金变动 水平式运动,因此,可以采用平均增减量预测法进行趋势 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关于数学模型的运用,大体可分 预测。 为两个步骤: (1)平均增减量预测法,其基本公式为: (1)设有直线方程为: y =M.+D y a+bxo D=m.mo 式中,y一被解释变量; n x一解释变量,ab是待定参数。a,b可以用最小二乘 式中,一平均增减量预测值: 法导出的标准方程组求出,即: D—累计增量平均值: a+b∑x=∑y M。+一动态数列的最末一期水平: m。一最初水平: a∑x+b∑x=∑xy(n为数据个数) n—数据个数。 (2)为了检验两个变量y与x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期间内的累计增长量的平均 可计算其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反映变量相关关系密切程度 值,加上动态数列的最末一项,从而得出预测期的预测值。 的指标。根据许多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信贷资金变动 (2)平均发展速度趋势预测法。当观察值呈现一贯上升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直线中,相关系数与直线的斜率 或下降时,宜用平均发展速度法进行预测。其计算式如下: (即b值)有密切的联系。计算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是: y=a 8y. 式中,一预测值: 式中,一相关系数: a。一报告期数: 8一y数列的方差: a一基期数。 8一y数列理论值的方差。 2.移动平均趋势预测法。在信贷资金分析预测中,经常 ∑y-)2 运用移动平均趋势预测法。它的特点就是用移动的方法求数 列平均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在信贷资金分析预测时,能 n .g 从繁杂的因素变化中找出一条基本趋势线。移动平均趋势预 测法,一般又分为简单移动平均趋势预测法和加权移动平均 n 趋势预测法。 式中,y一与x值对应的y的理论值。 (1)简单移动平均趋势预测法。简单移动平均法的特点 运用上述公式便可计算出r值。如果r值越接近于1,说 是通过不断运用新数据来修改平均值,以消除变动的偶然因 明相关程度高,即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依存程度大。反之,则 素的影响,从而测算事物发展总的主导趋势。方法是:假设预 表明相关性较差。但在运用相关分析时,首先,必须以经济理 测数值与预测周期相邻的数据有关,以相邻周期数据的平均 论和金融理论分析为基础,切不可抛开理论分析而滥用相关 数为预测值,随着预测周期向前移动,相邻的周期也向前移 分析。其次,相关分析必须以历史上大量数据资料为依据。 动,逐一求出不同周期的数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进行短期 第三,相关系数所表明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被研究的变量可 预测比较适宜。 能有因有果,可能互为因果,也可能彼此间无直接或间接的影 其数学模型公式为: 响,而只是同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共同变动。 S1=Mg)=+X1+…+X N 信贷资金的数理统计预测法(Mathematical Statistics式中,S,一下期的预测值; Forecast of Credit Funds) 1一周期数; 信贷资金的数理统计方法是把数学的研究方法和经济现 M一第1期移动平均值,(1)表示第一次移动平均: 象的时间动态联系起来,从而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 X,一t期数据: 的一种预测方法。这种方法首先从动态数列的研究开始,随 N—一移动平均段内数据点数。 后就发展到运用数学模型,建立起直线和多种曲线方程来进 N值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预测的目的。如果要求预测值 行预测。数理统计方法在有关数理统计专著中有较详细的介 精确,可把N取得小些,在5左右。如果只是需要对总体趋势 绍,这里仅就目前常用的一些数理统计方法作实用性说明。 预测,N可取大些。 1.平均增减量趋势预测法。在长期的统计分析实践中, (2)加权移动平均趋势预测法。加权平均法最大的特点 人们会发觉尽管动态数列所表现的经济现象变动很多,但从是:在计算平均值时,认为实际值距预测值越近,影响越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