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可以说是一种招摇撞骗(科学上的招摇撞骗事件,已发生过几 住在什么地点,而且他的大群兔子又在什么地点;结果却毫无回 次)但是它竞然会蒙骗了美国的一家农业杂志。这次报导的内 音。于是我就写信告诉这位蒙在鼓中的赫斯先生他引用作为自 容是:在荷兰,用牛属中各个种互相杂交,育成了新品种的牛(我恰 己著作的主要论据的这篇文章,竟是伪造的货色;不久,他以极其 好已经知道,牛属中有几个种,是杂交不育的),而这个报导者竟然 可敬的态度,在回信中附来了一小张印刷的[刊误声明〕纸条;他已 厚颜无耻地说,他已经同我通过信,而且我对他所获得的成就的重 经把这些小纸条附进了[书店中]尚未出售的每本书中了。 要性,深受感动。这篇报导文章,是由英国农业杂志的编辑转寄给 我的;这位编辑先请我对它发表意见,然后准备要把它刊载在他的 四 志上 第二次,有一位作者报导了几个变种;它们是用报春属中的不 我具备了一些井井有条的习惯和方法;这对我独特的工作方 同的种来育成的;他说尽管它们的亲本植株被严密防护,隔离,不 法很有一些用处。最后我还不急葡谋生现食所以就有了充分 让昆虫接触结果还是自发地结生了大量种子。这篇报导文章,是 的空困时间。即使是我身体很坏,而且它使我在一生中损失了几 在我未发现花柱异长的意义以前发表的;其中的全部叙述,或者全 年的(宝贵〕光阴,但同时也使我避免了许多散漫的社交生活和游 是骗人的谎话,或者是在隔离昆虫接触方面有很大的漏洞,以致难 乐,节约了时间,也不无小补。 以使人相信 因此,根据我所能作出的判断,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的成功,不 第三次报导,更加使人奇怪了:赫斯先生在他的论著《近亲婚 管它有多大,是取决于种种复杂的思想品质和条件的。其中最为 姻》一书中,发表了几长段的摘录;这是从一位比利时著者的论文 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在 摘引来的;这位比利时著者肯定说他把亲系极近的兔子交配,已 观察和收集事实资料方面勤奋努力;还有相当好的创造发明本领 经进行了很多世代,毫无有害的后果。这篇文章,发表在一种内容 和合理的想法。确实使人惊异的是:像我所具有的这些中等水平 极其丰富的科学杂志上,就是在《比利时皇家医学会会刊》上。可 的本领,竟会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对科学家们的信念,起了相当重 是,我对它却仍旧难免发生怀疑: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 要的影响 难道总是这样(的成功〕举不出任何一种失畋的〕事例来呢?可 是,根据我自己繁育动物的经验看来,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不很确 毕黎译) 因此,我在这种非常犹疑不决的情况下,就写信给望·贝耐登 教授,向他询问,对这位著者[的论文内容〕是否确实可靠。不久 我从他的复信中得悉:比利时皇家医学会已经发觉,这全篇报导文精 章都是伪造的,因此大为震惊。在该会的《会刊》上,公开向这位著粹 3字宙简史 者责问,要他明确答复:他在进行为时几年的养兔试验工作时,居
阅读提示】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伟大物理学家,199年被美国 《时代》志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科学上杰出的贡献是创立 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根本认识,以及对宇宙的基本看法。以 上两篇文章都选自《爱因新坦文集》第一考卷。 科学探棠的动机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这两篇著名文章给了我们一个经 典的阐释。他回了自己青少年时代逐渐对科学发生兴趣的过程,这种兴趣 主要来譚于对世界慼到“惊奇",因此就渴望去探究竟是“什么东西深深地 藏在事情后面”。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探索三要有两种纯粹的动机:一是要 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悉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找到内肉心的自由和 安宁”;二是婴“以發适合于他自已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的可以理解的世界图 蒙;然后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科学研究的 目标就是要归纳出一蝕基本厚理来解释经脸现象,这些甚本原理是“人的创 造物”,它们与经检现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这一点正是人类理性 思维最令人 感到惊齊的地方:它创造了一种世界图像,用这种图像可以来解 释现实世界,然而这两个世界香起来又是如此不相似。正如爱因斯坦自己说 约:“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 【关键词]谜,惊奇,概念体系,世界图像 自述(节选) 爱因期 我 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 样的东西。我做这件事,不仅因为希耳普博士已经说服了 A我,而且我自己也确实相信,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一个人自 在之一个面大时养它开们人直存在,在们面一个大的 寅已努力和探素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 料的及 简事。稍作考虑以后我就觉得这种尝试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完美无 体来代督分的,共讨后着 召的方式板出一轴篇的和可理解世里作,然后拼过图出世的转 史缺的。因为,工作的一生不论怎样短暂和有限,其间经历的歧途不
论怎样占优势,要把那些值得讲的东西讲清楚,毕竟是不容易的 内心的自由和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固里从思想上 现在67岁的人已完全不同于他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 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面有意无意 候了。任何回忆都染上了当前的色彩,因而也带有不可幕的观点。 地浮现在我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 这种考虑可能使人畏难而退。然而,一个人还是可以从自己的经 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 验里提取许多别人所意识不到的东西。 不象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迟 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梅过。 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我在这里所说的,仅仅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正像一张不多 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 几笔的画,只能在很有限的意义上反映出一个细节混乱的复杂对 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 象一样。如果一个人爱好很有条理的思想,那末他的本性的这 就法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可能 方面很可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而显得更为突出,并且愈来愈 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 明显地决定着他的精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人在回顾中 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 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种千篇一律的有系统的发展,然而,他的 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 实际经验却是在千变万化的单个情况中发生的。外界情况是多种 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的12岁那年就 多样的,意识的瞬息内容是狭隘的,这就引起了每一个人生活的 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 种原子化。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其发展的转折点在于,自己的主要 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 兴趨逕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而转向力求 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 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从这个观点来看,可以象上面这样简要地 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 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 说出来的纲要式的评述里,已包含着尽可能多的真理了 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 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 准确地说,“思维”是什么呢?当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 果关系,它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 象,这还不是“思维”。而且,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 中每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这也还不是“思维”。可是,当某一 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桔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 形象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反复出现时,那末,正是由于这种再现, 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 它就成为这种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那些本身 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的 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精 4没有联系的系列联结了起来。这种元素便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 认为丛自由联想或者“做梦”到思维的过 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粹 在 其中所起的或多少的支配作用来表的。概念决不是一定要同 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35 史通过感觉可以知觉的和可以再现的符号(词)联系起来的;但是如
果有了这样的联系,那末思维因此就成为可以交流的了。 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 读者会问,这个人有什么权利,在这样…个有问题的领域里 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容置疑的命题 如此轻率而原始地运用观念,而不作丝毫努力去作点证明呢? 来加以证明,那末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比如,我记得,在这本神 的辩护是:我们一切思维都是概念的一种自由游戏至于这种游戏 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册拉斯定理 的倉理,那就要看我们货助于它来概括感觉经验所能达到的程 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 度。“真理”这个概念还不能用于这样的结构;按照我的意见,只有 “证明了”这条定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 在这种游戏的元素和规则已经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意见(约定)的时 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 候,才谈得上这个“真埋”的概念。 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門,才需要证明。而且,几何学研 对我来说,毫无疑间我们的思维不用符号词)绝大部分也都 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 能进行页具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否则,为什么我们 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地存 有时会完全自发地对某一经验感到“惊奇”呢?这种“惊奇”似乎只 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刚性杆、截段等等)的关系,这种原 是当经验同我们的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每当 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L.Kant)提出邢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 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以一种决定性的方 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式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这个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 如果因此好像用纯粹思维就可能得到关于经验对象的可靠知 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识,那末这种“惊奇”就是以错误为依据的。但是,对于第一次经验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 到它的人来说在纯粹思维中竞能达到如此可而又纯粹的程度 懊,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 像希腊人在几何学中第一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是足够令人惊讶 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 (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 既然我已经打断了刚开始的讣告而且扯远了,因此,我将毫不 这种经验给我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 蹄躇地在这里用几句话来说明我的认识论信条,虽然有些话在前 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物,不会引起这种反 面已经顺便谈过了。这个信条实际上是在很久以后才慢慢地发展 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 起来的,而且同我年轻时候所持的观点并不 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我一方面看到感觉经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看到书中记载的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 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 思想的 概念和命题的总和。概念和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逻辑的性 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精 实质,而逻辑思维的任务则严格限于按照一些既定的规则(这是逻辑 宙学研究的问题)来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和命题 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粹 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 简只有通过宾们回感觉经验的联系才获得其“意义”和“内容”后者 史同前者的联系纯粹是直觉的联系,并不具有逻辑的本性。科学“真
理”同空涧幻想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联系,即这种直觉的结合能够被 (A. Bernstein)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是一部有五、六卷的著作 保证的可靠程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概念体系连同那些构成概念 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 体系结构的句法规则都是人的创造物。虽然概念体系本身在逻辑 作。当我17岁那年作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 上完全是任意的,可是它们受到这样个目标的限制,就是要尽 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能做到同感觉经验的总和有可靠的(直觉的)和完备的对应 在那里,我有几位卓越的老师,比如,胡尔维兹(A. Hurwitz) ( Zuordnung)关系;其次,它们应当使逻辑上独立的元索(基本概念 明可夫斯基(H. Minkowski),所以照理说,我应该在数学方面得到 和公理),即不下定义的概念和推导不出的命题,要尽可能的少。 深造。可是我大部时间却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工作,迷恋于同经验 命题如果是在某一逻辑体系里按照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 的,它就是正确的。体系所具有的真理内容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 直接接触。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在家里阅读基尔霍夫(G.R kirchhof、亥姆霍茲(H.L.F. von helmholtz)、赫茲(H.R, Hertz) 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正确的命题是从它所属的体系 等入的著作。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 的真理内容中取得其“真理性”的 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 对历史发展的一点意见。休谟( David Hurne)清楚地了解到 有些概念,比如因果性概念,是不能用逻辑方法从经验材料中推导 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 出来的。康德完全确信某些概念是不可缺少的,他认为这些概念 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①一样 它们正是这样挑选出来的—是任何思维的必要前提,并且 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 把它们同那些来自经验的概念区别开来。但是,我相信,这种区分 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 是错误的,那就是说,它不是按自然的方式来正确对待问题的。 同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此外 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的概念,从逻辑观点看来,完全象因 我对自然知识的兴趣,无疑地也比较强:而且作为一个学生,我还 果性概念一样,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而这个问题首先是从因 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人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 果性概念提出来的。 数学方法联系着的。只是在几年独立的科学研究作以后,我才 逐渐地明白了这一点。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 现在再回到讣告上来。在12-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 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 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 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和 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 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 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的 A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 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 buridan 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李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读物中知道 宙 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城里的主要成果和力法,这部著作(伯恩斯坦 个证论 友先吃哪堆十草,结果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