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 201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工卷的第三、四大题为 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 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 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 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干 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 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 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 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 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
辽宁省大连市 2010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工卷的第三、四大题为 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 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 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 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 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 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 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 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 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
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 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 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 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 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 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 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 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 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 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 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 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 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 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 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 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 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 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 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 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 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 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 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 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 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 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 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 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 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 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 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 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 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 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 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 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冋往 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 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 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 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 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 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 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 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 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 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日:“我 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 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 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 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 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 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 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 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 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 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 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 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 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 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 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 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 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 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 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 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 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
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 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 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 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 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 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 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5分)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 泊自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 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 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 分) (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 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 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 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 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5 分)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 8~9 题。 泊自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 山野之民 8.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乙选考题 注意: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题号 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 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 养成鹌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 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 山野之民。 8.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 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乙 选考题 注意: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题号 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 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 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 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