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徽对口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246600安徽安庆市岳西科技信息信息学校江道礼 劝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 輮的工序使它成为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 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 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良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 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大夹,然 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知识】 字音 靛青 dian 蓼蓝 輮以为轮rou 虽有槁暴gopu 参省乎己xng 跤而望qi 假舆马者 舟楫 跬步 kuI 骐骥一跃qij 锲而不舍q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 四、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一词多义 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1 2010 安徽对口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246600 安徽安庆市岳西科技信息信息学校 江道礼 劝 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 輮的工序使它成为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 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 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良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 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大夹,然 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知识】 一、字音 靛青 diàn 蓼蓝 liǎo 輮以为轮 róu 虽有槁暴 gǎo pù 参省乎己 xǐng 跂而望 qì 假舆马者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骐骥一跃 qíjì 锲而不舍 qiè 驽马 nú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藏身;今:托付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一词多义 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水为之 代词,代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 须臾之所学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终日而思 表修饰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 跋而望 表修饰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登高而高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顺风而呼 表修饰 青于蓝 介词,比 而闻者彰 表转折 寒于水 介词,比 而致千里 表转折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而绝江河 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锲而舍之 表承接 见者远 的人 锲而不舍 表承接 闻者彰 …的人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假舆马者 ……的人 假舟楫者 …的人 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用心一也 师说 【课文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 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 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 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 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 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己。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 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文学常识】 《师说》是唐(朝代)的韩愈(人名)的作品。作者字退之,谥号文,世称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作者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请写出另外七位分别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提倡“文以载道”(四字)。 说”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议,就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具一格,行文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 幅一般不长 【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 3今之众人 普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重点词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2.孰能无惑 3惑而不从师 却 4.生乎吾前 于,在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6.君子不齿 与。。同列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发语词:难道:取消句子独立性 8是故无贵无贱 因此:无论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不如 10.是故圣益圣 更加 11.则耻师焉,惑矣 胡涂 12.句读之不知同“逗”语意未尽,停顿13.或不焉 14.士大夫之族 类 15.官盛则近谀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17.闻道有先后 懂得 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2 水为之 代词,代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 须臾之所学 结构助词,的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终日而思 表修饰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前置的标志 跂而望 表修饰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登高而高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顺风而呼 表修饰 青于蓝 介词,比 而闻者彰 表转折 寒于水 介词,比 而致千里 表转折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而绝江河 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锲而舍之 表承接 见者远 ……的人 锲而不舍 表承接 闻者彰 ……的人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假舆马者 ……的人 假舟楫者 ……的人 一: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用心一也 专一 师说 【课文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 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 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 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 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 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 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文学常识】 《师说》是唐(朝代)的韩愈(人名)的作品。作者字退之,谥号 文,世称 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作者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请写出另外七位分别是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作者是 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提倡“文以载道”(四字)。 “说” 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议,就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具一格,行文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 幅一般不长。 【重点词语】 一.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 3 今之众人 普通人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二.重点词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2. 孰能无惑 疑惑 3.惑而不从师 却 4. 生乎吾前 于,在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本来 6. 君子不齿 与。。同列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发语词; 难道;取消句子独立性 8.是故无贵无贱 因此;无论 7.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 9.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不如 10. 是故圣益圣 更加 11. 则耻师焉,惑矣 胡涂 12.句读之不知 同“逗”语意未尽,停顿 13. 或不焉 同“否” 14. 士大夫之族 类 15 . 官盛则近谀 高 16.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17.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 17. 闻道有先后 懂得 18.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
19.不拘于时 束缚 19.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 20.圣人无常师 固定 20.作师说以贻之 21.是故无贵无贱 地位高/低 词多义 于1不拘于时 (介)被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比 3其皆出于此乎 (介)由于 4学于余 (介)向 5于其身也 介)对于 之1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 提宾标志 四.词类活用 名作动: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2.吾师道也 3.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意动: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 形作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蠢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 3.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师道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1不拘于时 提宾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小学而大遗 可遗大 介词结构后置: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而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4学于余 省略句:1.吾从(之)而师之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六.重点翻译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七.本文中心:本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使学习甚至讥笑从师的士大夫阶 层 八语言特点:整散结合,以散为主,杂以对偶这样的整句,错落有致,明快恣肆,加上了一些感叹和反问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加 强了,又赋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翻译】 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 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 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岀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岀使呢?ˉ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 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 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 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 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 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 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 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 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髙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員看,群臣都欢呼“万 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 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 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
3 19. 不拘于时 束缚 19. 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 20. 圣人无常师 固定 20..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21. 是故无贵无贱 地位高/低 三、一词多义 于 1 不拘于时 (介)被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比 3 其皆出于此乎 (介)由于 4 学于余 (介)向 5 于其身也 (介)对于 之 1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代道理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句读之不知 提宾标志 四.词类活用 名作动: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2. 吾师道也 学习 3. 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意动: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 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 形作名: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蠢的人 2. 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 3. 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吾师道也 4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1 不拘于时 提宾句: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 小学而大遗 学小而遗大 介词结构后置: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 而耻学于师 3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省略句:1. 吾从(之)而师之 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六.重点翻译 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七.本文中心: 本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使学习甚至讥笑从师的士大夫阶 层。 八.语言特点:整散结合,以散为主,杂以对偶这样的整句,错落有致,明快恣肆,加上了一些感叹和反问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加 强了,又赋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翻译】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 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 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 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 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 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 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 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 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 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 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 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 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 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
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 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 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 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 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 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 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 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 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 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 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 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 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 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 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 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 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 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 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 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 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 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 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 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 样的地步啊!” 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知识积累】 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e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4 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 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 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 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 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 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 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 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 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 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 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 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 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 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 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 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 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 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 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 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 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 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 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 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 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知识积累】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i):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a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i):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5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