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谜题 命题人:王连仓 2010-10-6 第Ⅰ卷阅读(7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鼎有三足囻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 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 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 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 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 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 前就有了青铜冶台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 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 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 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 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 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 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 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 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
1 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连仓 2010-10-6 第Ⅰ卷 阅读(7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 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 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 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 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 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 4000 多年 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 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 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 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 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 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 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 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 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
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 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 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 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 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 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 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 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 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 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 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2 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 1995 年 10 月 2l 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我国政府向联 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 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 2.1 米,象征 2l 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 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 0.5 米,2 米见方,上铸 56 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 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 2600 年的农业税。同年 9 月 29 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 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 4000 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 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 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 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47每小题3分8题10分)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 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 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 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 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 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 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 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 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 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 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 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 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忐·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 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 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 濡须水而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 而曹公已临其境 B.以为阳羡长 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C.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表子琮举众以降 D.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惟瑜、肃执拒之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4—7 每小题 3 分 8 题 10 分)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 且周公立法 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 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 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 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 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 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 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 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 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 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 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 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 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 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 濡须水而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 而.曹公已临其境 B.以为.阳羡长 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C.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表子琮举众以.降 D.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惟瑜、肃执拒之.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 )
①策薨,以事授权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 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 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杈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 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 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2分)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4分)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4分) (二)古诗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0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 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10、这首诗写出了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4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 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 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 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 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2 分)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4 分)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4 分) (二)古诗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9—10 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 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 分) 10、这首诗写出了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1.(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2-15题。 山乡的五月 金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 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 西,去窑场地叫你大(爸)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 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 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 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嫰嫩的青麦,嘴-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 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汘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 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 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 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 上的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 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5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6 分,每空 1 分) 11.(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登飞来峰》) (2)、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 12—15 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 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 10 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 西,去窑场地叫你大(爸)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 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 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 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 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 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 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 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 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 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 700 斤麦子,6 毛钱 一斤才 420 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