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华师范大学教学大纲力学课程名称课程号072105学院物理工程学院物理学专业班级
1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 力学 课 程 号 072105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物理学
《力学》教学大纲072105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力学Mechanics英文名称41建议修读学期学分0实验学时72其中实践学时18总学时数其他学时18高等数学预修课程考核方式课堂讨论,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适用专业物理学朱保刚大纲审核人王海龙大纲执笔人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物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是学习其它物理专业课的基础课。本课程在大一新生高中物理知识和微积分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相关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而训练和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并能较为灵活地加以运用。(支撑毕业要求3)2.了解物理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4、8)3.在保证力学课程体系完备的前提下,注意与数学、热学、电磁学等相关课程的街接与配合,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支撑毕业要求3、4、7)2
2 《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105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力学 英文名称 Mechanics 学分 4 建议修读学期 1 总学时数 72 其中:实践学时 18 实验学时 0 其他学时 18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 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适用专业 物理学 大纲执笔人 朱保刚 大纲审核人 王海龙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 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是学习其它物理专业课的基础课。本课程在大一新生高中 物理知识和微积分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 生运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相关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质。进而训练和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 生未来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 并能较为灵活地加以运用。(支撑毕业要求 3) 2. 了解物理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力 学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3、4、8) 3. 在保证力学课程体系完备的前提下,注意与数学、热学、电磁学等相关课 程的街接与配合,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支撑毕业要求 3、4、7)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从学会到会学,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培养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支撑毕业要求2、6、8)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意义。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课程目标4引路人。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1.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2.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自然科学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目标3学科知识解决力学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力学的实际问题。1.掌握物理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物理学科认知特点:领会物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中学物理教材:掌握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课程目标32.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做笔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3
3 4.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从学会到会学,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 学问题,培养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 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支撑毕业要求 2、6、8)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1. 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 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 业性和意义。 2. 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能够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 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 引路人。 3.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 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 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 法,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 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自然科学 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 学科知识解决力学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力学的实际 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1. 掌握物理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物 理学科认知特点;领会物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 中学物理教材;掌握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2. 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做笔 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和 一般讲授方式方法;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学习内容的能力。1.通过力学相关知识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教育原理和规律。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课程目标42.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参与组织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和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业领域发展的意识;2.通过学习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方法以及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3.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生涯规划;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型。2.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养终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课程目标4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技术。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第一节展着的物理学;第二节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章物理学和力学第三节间和长度的计量:第四节位课程目标1(2学时)制和量纲;课程目标3第五节量级估计:第六节参考系·坐标系与时间坐标轴。4
4 3. 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 学习内容的能力。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1.通过力学相关知识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学生身 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教育原理和规律。 2.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能够在参与组织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融入思 政和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 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业领域 发展的意识; 2. 通过学习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方法以及 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 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 3. 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的生涯规划;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1.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 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型。 2.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养终 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 息的能力,了解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 技术。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4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学时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第一章 物理学和力学 (2 学时) 第一节 展着的物理学; 第二节 理学科的特点; 第三节 间和长度的计量; 第四节 位 制和量纲; 第五节 量级估计; 第六节 参考系·坐标系与时间坐标轴。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1第一节微积分初步;数学知识补充课程目标2((4学时)第二节矢量。课程目标3第一节质点的运动学方程;第二节瞬时速度矢量与瞬时加速度失量;第三节质点直线运动方程一从坐标到速度和加速度:课程目标1第四节质点直线运动方程一从加速度第二章质点运动学课程目标2到速度和坐标:(9学时)课程目标3第五节平面直角坐标系·抛体运动:课程目标4第六节自然坐标系·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第七节极坐标系·径向速度与横向速度;第八节伽利略变换。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第二节惯性质量和动量:第三节主动力和被动力:课程目标1第三章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课程目标2律第五节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课程目标3(10学时)第六节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课程目标4第七节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第八节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节能量:第二节力的元功·用线积分表示功;第三节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课程目标1第四章动能和势能第四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课程目标2(7学时)第五节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目标3第六节对心碰撞:课程目标4第七节非对心碰撞;第八节质心参考系的运用·粒子的对5
5 数学知识补充 (4 学时) 第一节 微积分初步; 第二节 矢量。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第二章 质点运动学 (9 学时) 第一节 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第二节 瞬时速度矢量与瞬时加速度矢 量; 第三节 质点直线运动方程—从坐标到 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节 质点直线运动方程—从加速度 到速度和坐标; 第五节 平面直角坐标系·抛体运动; 第六节 自然坐标系·切向和法向加速 度; 第七节 极坐标系·径向速度与横向速 度; 第八节 伽利略变换。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三章 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 律 (10 学时)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 第二节 惯性质量和动量; 第三节 主动力和被动力; 第四节 牛顿定律的应用; 第五节 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 第六节 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 第七节 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 理; 第八节 动量守恒定律。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7 学时) 第一节 能量; 第二节 力的元功·用线积分表示功; 第三节 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 第四节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第五节 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六节 对心碰撞; 第七节 非对心碰撞; 第八节 质心参考系的运用·粒子的对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