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其星划过夜空 己就有了很多土地,结婚时,妻子带来了更多的土地。可那 个时代,把出产的农产品卖到欧洲,再从欧洲买回必需的工 业品,一进一出,并无多少收益。带兵打仗的几年,他没拿 一分钱军饷,回到山庄后手头更为拮据。为这次出门去费城, 华盛顿还预先给表兄路特写信,借一些现金以备出门之需。 在费城制宪会议代表中,借债来开会的还不止一个两个。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是穷人,而是在当时,很多美国人的财产 都是土地,过着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手头现金短缺的现象非 常普遍,代表们也不能幸免。 家里的事让将军牵挂。他自己身体不好,又刚刚失去最 亲密的一个兄弟。临行几天前得到消息,他78岁的母亲病得 很重,他不得不带病急驰去母亲那儿探望。母亲的状况让他 不放心。他把农庄委托侄子照管,那是春耕的要紧时刻,一 年的收成得靠春夏两季的细心照料。他要侄子经常写信向他 报告,一定是因为担心着秋天的收成。 他牵挂着家事,却还是在1787年5月9日上路,离开了 维农山庄的家。按照历史学家的描绘,他一早出来,登上自 家的马车。马车由两匹马拉着,车夫坐在前面高高的驾座上, 将军坐在有玻璃小窗户的车厢里。他的坐骑,备着马鞍,跟 在车后。 想来将军心事重重。后面是一个舍不得离开的家,前面 是前景难测、困难重重的制宪会议。 不知他是否想到,此一去,他又将重返公职,维农山庄 的乡居生活,再次被推开,成为一个遥远的梦。 在乡间的林中小屋给你写着华盛顿将军的故事,仿佛听 32
着马车走在山林小路中寂寞的声响。我也尝试着追随体味两 百多年前,在美国南方疏朗的乡村里,绅土政治家的状态和 心情。 今天就写到这儿吧。 祝好! 林达 艰难的尝试行不通 33
到费城去开会 卢兄: 制宪会议召开的费城,我们去过 两次,非常喜欢那个城市。最近收到 DZ来信,他总是问起你,并让我向你 转达问候。他和他的钢琴家妻子,刚 刚搬到那里。以后再去,我们就可以 去他们家落脚了。我们喜欢费城,大 概是因为我们一直转在老城区,也就 是制宪会议举行的独立宫附近。相对 来说,老城区街道不那么宽,建筑物 也没有那么尖利炫目,历经岁月的红 色砖墙,温和、给人以亲近感。 当然,今天费城的老城区也已经 发展了。虽然独立宫附近的街道,还 保持了二百多年前的大致格局,路面 的设施,却完全现代化了。惟有独立 宫门口这一段路面还铺着小石块,其 余街道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面了。遥想 34
当年,这里还都是土路,过着马车,下雨天一片泥泞,远不 是那么干净。为了制宪会议,独立宫前面的道路曾经给撒上 一层小石子,这已经是非常考究的待遇了。 1787年,费城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多大呢?人口40000。 你也许会问到纽约,纽约当时比费城还小,只有33000居民。 波士顿更是只有18000人。这就算是美国的几个最大都市了! 只要作个比较,你就可以知道美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了。当时的巴黎有60万人口,伦敦有95万人口。根据今天 专家的考证,当时的北京的人口大致是100万,面积据说比 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是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所 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人眼中没有美国,因为直 到今天还有这样的规律: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一个穷乡僻壤发 生了什么事情。 我提到过华盛顿将军本不想来开制宪会议,另一个原因 是,在制宪会议同时,还有一个“辛辛那提”退伍军人协会, 也正在费城聚会。协会由独立战争的退伍军官们组成,华盛 顿将军作为当年义军总司令,理所当然就成了协会的名誉主 席。虽说那是民间团体,可是不论古今,军人团体,又都是 打下江山的功臣,在政局不稳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担心他们 提着枪出来影响局势。尽管华盛顿知道没有这种可能性,可 是,他毕竞是惟一一个跨越“两会”的人,他本能地就想避 嫌,内心非常顾虑。 华盛顿最后决定出席制宪会议,就想让自已小心翼翼地 避开辛辛那提协会。战斗岁月刚刚过去四年,他一定也很想 和昔日军中袍泽聚会,可他还是给协会写信说,自己身体欠 到费城去开会35
如其军划过夜空 佳,不能出席。不过,当华盛顿将军到达费城的时候,辛辛 那提协会的弟兄们,还是在诺克斯将军的带领下,骑马列队 迎接了他们昔日的统帅。费城人也热情洋溢地欢迎这位独立 战争的英雄,教堂为此敲响了钟声,礼炮齐鸣,费城人在马 路边,看着辛辛那提协会的军官们,簇拥着华盛顿将军,把 他一路送到他的住处,豪斯夫人开设的小旅馆。 华盛顿抵达费城的时候,当时36岁的詹姆斯·麦迪逊, 已经在那里等候着他了。是的,你一定觉得他年轻。我上次 提到的那位天才汉密尔顿,也是制宪会议纽约州的代表,他 那年才30岁,55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43岁。最年轻的26 岁。而年纪最大的,就是那个用风筝从天上扯下雷电、发明 避雷针的富兰克林,他那年81岁了。 在小旅馆等着华盛顿将军的麦迪逊,是召开这次会议的 主要发起人,也是个非常仔细认真的人。他第一个到达费城, 想趁机有更多时间读书和思考。 在弗吉尼亚州的政界,麦迪逊和托马斯·杰佛逊的关系 非常密切。他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爱好读书、都熟悉18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不同的是杰佛逊比麦迪逊稍年长,长 期被美国派驻在法国。杰佛逊简直是热爱法国,他受法国思 潮的影响就更深;而麦迪逊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受的教育,更 多地接受了那儿二手的苏格兰启蒙思想。 1784年,杰佛逊以美国驻法大使身份去巴黎的时候,他 们俩约定互通信息。麦迪逊给杰佛逊送去了北美大陆特有的 动物、植物,以便向欧洲人证明新大陆是一块丰饶的土地; 而杰佛逊给麦迪逊运来欧洲先进的器物,还有一大批法国和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