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图根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后,在点的右侧以分数的形 式注明点号和高程,如图中的1、2、3、4、5点。 最后用比例尺在图纸上量 750 47.67 取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与 700 由两点坐标求算的实地水平 650 23 1 46.32 距离相比较,作为已展绘的 4.2 600 4 控制点的检核依据,其最大 46.54 550 误差在图纸上应不超过0.3 500 500 550 600650 700 750 mm,否则应重新展绘。 展绘控制点
图根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后,在点的右侧以分数的形 式注明点号和高程,如图中的 1 、 2 、 3 、 4 、 5点。 8.1.1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最后用比例尺在图纸上量 取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与 由两点坐标求算的实地水平 距离相比较,作为已展绘的 控制点的检核依据,其最大 误差在图纸上应不超过0.3 mm,否则应重新展绘。 展绘控制点
8.1.2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1.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点为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地形测绘的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碎部点的正 确、合理选择。 碎部点的位置及立尺点分布
8.1.2 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1. 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点为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地形测绘的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碎部点的正 确、合理选择。 碎部点的位置及立尺点分布
8.1.2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1)地物碎步点的选择 地物碎部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线的转折点,如房屋角点、 道路边线转折点以及河岸线的转折点等。 主要碎部点应独立测定,一些次要碎部点可以用量距、 交会等几何作图方法绘出。 以居民地测绘为例,碎部点选择要求如下: ①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 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②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 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8.1.2 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1) 地物碎步点的选择 地物碎部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线的转折点,如房屋角点、 道路边线转折点以及河岸线的转折点等。 主要碎部点应独立测定,一些次要碎部点可以用量距、 交会等几何作图方法绘出。 以居民地测绘为例,碎部点选择要求如下: ① 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 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② 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 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8.1.2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③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 质分类,注记层数。1:500及1:1000比例尺测图,房屋应逐 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1:2000比例尺房屋测量可适 当取舍,图上宽度小于0.1mm的小巷可按线表示。 ④1:500比例尺测图,房屋内部天井宜区分表示;1: 1000比例尺测图,图上0.6mm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⑤城墙两侧轮廓应按比例尺表示,城楼、城门均应实 测;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根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 性等综合考虑取舍
③ 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 质分类,注记层数。1:500及1:1000比例尺测图,房屋应逐 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1:2000比例尺房屋测量可适 当取舍,图上宽度小于0.1mm的小巷可按线表示。 ④ 1:500比例尺测图,房屋内部天井宜区分表示;1: 1000比例尺测图,图上0.6mm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⑤ 城墙两侧轮廓应按比例尺表示,城楼、城门均应实 测;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根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 性等综合考虑取舍。 8.1.2 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8.1.2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2)地貌碎部点选择 地貌碎部点是地面坡度及方向的变化点。地貌碎部点应 选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顶、鞍部、山脊线、山谷线、山 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 地貌碎部点的选择要求如下: ①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及 坡、坎和其他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表示,梯田、坡顶及 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 ②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其坡度在70°以上 时表示为陡坡,在70°以下时表示为斜坡
(2) 地貌碎部点选择 地貌碎部点是地面坡度及方向的变化点。地貌碎部点应 选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顶、鞍部、山脊线、山谷线、山 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 地貌碎部点的选择要求如下: ① 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及 坡、坎和其他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表示,梯田、坡顶及 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 ② 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其坡度在70°以上 时表示为陡坡,在70°以下时表示为斜坡。 8.1.2 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