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未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潮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
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 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顾 复。之后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和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 论》等教材相继出版。前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后两部教材内容比较厚实。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系中国农村实际,阐述的内容一般有: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 村经济、农村组织、农村自治等。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 续和深入。经过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初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这个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参与理论斗争的 知识分子缺乏亲身实际调查和具体认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构成中国社会底极大部分; 因此农村经济底研究,对于整个社会底认识自然占有重要地位。" 也就是说,不认识中国农村社会, 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因此,怎样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研究,必然转向中国农村社会性 质的讨论。 当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组主任、社会学家陈瀚笙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者,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先后在江苏、上海、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广东以及华 北地区进行农村调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租赁关系和 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 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亩的差异》、《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广东农村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和《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等。他们的这些调查研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人士的 警觉。陈瀚生在所内的调查越来船受到刁难、阻挠,因此愤而辞职,到上海联络钱俊瑞、薛暮桥、 王寅生等进步青年,于1933年6月发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在1934年l0月创办了《中国农 村》杂志。《中国农村》一诞生,就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各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论战,其中 尤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独树一帜,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对立双方,一方是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以陈瀚 笙、钱俊瑞和薛薯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经 济》杂志,以主编邓飞黄和主要撰稿人王宜等为首,称"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聒有两个:第 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殖民地半 封建这一根本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奢谈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来考察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必须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对象,才能正确认 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孤立地看待生产力,只能是旧秩序 的持续和局部改良。中国生产力的真正发展首先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农村派”和”中国经济派”主要就帝国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土地 关系、租赁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战。“中国经济派“无视农村中广泛存在 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按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划分阶级的科学方法, 把土地问题作为论证农村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所 制服,中国农村土地资本主义化了。“中国农村派“用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剥 削和统治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必须坚持农村人口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标 准来划分农村各阶级,无论是从地主、富农来看,还是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各阶层来看,农村的阶 级关系并未资本主义化。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以“中国农村派”的胜利而告终。1935年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将论战 双方的主要论文汇编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一书,这场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 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 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摸棱两可, 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形成的一场改良运动,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 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二三十年代 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最 著名的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前者主 要体现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后者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有八个方面:(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其措施一是改良 和推广优良品种,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提倡副业;(3)流通金融,主要措施是成立借贷处或称借贷 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 种合作社;(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措施之一 是设立乡村医院,为农民看病治痛,措施之二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为农民布种牛痘和注射预防 霍乱、脑膜炎、白喉等传染有的预防针,措施之三是重视学校卫生、宣传卫生常识,措施之四是传 播妇幼保健知识,试行新法接生;(门)移风易俗。其措施有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 婚、禁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如晏阳初聘请燕京大学 社会学讲师李景汉等主持定县调查,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书;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聘请燕 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许仕毫和杨开道主持邹平县调查,出版了(社会调查与邹平社会)等书:1933年成立 社会调查部,更广泛地开展了社会调查
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来考察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必须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对象,才能正确认 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孤立地看待生产力,只能是旧秩序 的持续和局部改良。中国生产力的真正发展首先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农村派"和"中国经济派"主要就帝国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土地 关系、租赁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战。"中国经济派"无视农村中广泛存在 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按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划分阶级的科学方法, 把土地问题作为论证农村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所 制服,中国农村土地资本主义化了。"中国农村派"用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剥 削和统治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必须坚持农村人口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标 准来划分农村各阶级,无论是从地主、富农来看,还是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各阶层来看,农村的阶 级关系并未资本主义化。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以"中国农村派"的胜利而告终。1935年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将论战 双方的主要论文汇编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一书,这场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 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 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摸棱两可, 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二)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形成的一场改良运动,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 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二三十年代 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最 著名的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前者主 要体现了粱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后者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有八个方面:(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其措施一是改良 和推广优良品种,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提倡副业;(3)流通金融,主要措施是成立借贷处或称借贷 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 种合作社;(5)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措施之一 是设立乡村医院,为农民看病治痛,措施之二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为农民布种牛痘和注射预防 霍乱、脑膜炎、白喉等传染有的预防针,措施之三是重视学校卫生、宣传卫生常识,措施之四是传 播妇幼保健知识,试行新法接生;(7)移风易俗。其措施有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 婚、禁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如晏阳初聘请燕京大学 社会学讲师李景汉等主持定县调查,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书;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聘请燕 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许仕毫和杨开道主持邹平县调查,出版了(社会调查与邹平社会)等书;1933年成立 社会调查部,更广泛地开展了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