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最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结构调整 也可能导致失误。 4.结构调整的内容有: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数量与比例)方随着经济 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是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之上增加 二三产业的比重 ②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 业的数量与比例); ③各亚系统内部的调整根据需要与可能,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内部 都要提高单位产量与品质、改善作物与畜禽的种类与品种, 发展高附加值作物与动物产品)。 (三)农业产业布局 1.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是农业各部门、个生产项目、 各种作物和畜禽以及各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布局。 2.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①农业生产在地区间的分工,即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社会需 要,确定其生产的专业化方向,规模及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形成优势农产 品基地 ②区内生产组合和空间分布,包括区内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 的确定,优势产业或作物、畜禽的选择与开发等, ③区域问的经济联系,使各区域间的农业生产布局既突出区域特色,又重视 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3.农业生产布局合里与不合理的表现: 合理则:各种产业、项目或作物与畜禽等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取长补短,统筹 兼顾,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不合理则:张冠李戴、阴阳错位、生物与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相违背等。 第二节农业生产总体部署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是切切实实的物质生产,因此要 切合实际,即切合
①本国、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要强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可以吸收外 国外地对本系统有用的东西,但不能照搬外国、外地的经验: ②农业生产要素状况与自然和人工环境条件。 ③农业生产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当前生产水平。 ④当前已有的农作制类型和内容、结构、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⑤可能提供的资金、物质、技术、人才、市场等的可行性。 二.需求原则 需求,包括农民家庭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在自给型的生产阶段,农作制的 重要目的是满足农民家庭本身的需求:在商品农作制阶段,结构调整主要决定于市场需 求:政府通过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实行市场运作与宏观 调控相结合。 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国家宏观需要; ②遵守价值规律,供求关系; ③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 根据需求原则,农业生产要采取:①按社会需求与价格决定生产与经营,②要兼顾 各方面的需求,如国家、地方、农民等。 三.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原则 根据生物与环境统一性原理,A种环境就必然有A群生物,相反,A种生物 必然生存于与之相适应的A种环境。例如,森林必然存在于多水的土地上,草原 必然出现在少水的半干旱地区。动物亦然,中国的北方主要是黄牛,长江以南则 多水牛,寒冷的青藏高原则为牦牛。从人与环境的角度看,人口集中的地方对农 产品需求就多,反之就缺乏市场。 农业生物生存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决定植物生长发育 的自然要素主要是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学因素(地势、地形、地质、土 壤):决定农业生产发展的人工要素主要有灌溉、肥料、工具、资金、技术等。 这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发展农业生产,要避免单纯自然生态观点、也要避免 夸大人工力量而违反自然规律。 适应性有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之分。例如,在中国小麦在青藏 高原为最适宜区(但不是主产区),全国小麦最高产量记录就出现在这里:小麦 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只是较适宜区,南方湿热,多为次适宜和不适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