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老舍与市民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老舍那样,提供给读者如此丰富如此 生动的市民形象及其社会。在他描绘的市民形象画廊中,既有带着浓厚宗法封建性 固守传统规矩的旧派市民系列,又有追逐洋化、人格堕落的新派市民形象,以及挣扎 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群体。正因为老舍创造出包罗万象的完整的市民社会,且极富 中国文化地域性,所以老舍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集大成者。 第一节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800万字。1980年,人 民文学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该文集共16卷,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 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 校勘。1999年,为纪念老舍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老舍文集》出版的基础 上,又推出了《老舍全集》计19卷 老舍的生平创作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1899年2月3日,他诞生于北京一户舒姓的满族 贫民家庭.父亲是名满洲正红旗的皇城护军;在老舍还不满两岁时,父亲在八国联军入 侵时保卫京畿的巷战中阵亡,一家老小靠着目不识丁、性格倔强的母亲充当杂役和给 人缝洗衣服为生,家境更加艰辛。这种家庭背景和底层生活经验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文 学资源。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当汉语教员,这期间他创作了早期代表作《老张 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开启了对中国国民性 进行反省的文学创作之路。1929年由英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完成长篇《小坡的生 日》。回国后老舍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30年代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和成熟 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1931)、《猫城记》 (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短 篇小说《微神》、《黑白李》、《月牙儿》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南下汉口,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 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积极提倡通俗文艺,并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 各种形式的通俗文艺作品,并开始戏剧创作,一连写下《残雾》(1939)、《国家至
第九章 老舍与市民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老舍那样,提供给读者如此丰富如此 生动的市民形象及其社会。在他描绘的市民形象画廊中,既有带着浓厚宗法封建性、 固守传统规矩的旧派市民系列,又有追逐洋化、人格堕落的新派市民形象,以及挣扎 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群体。正因为老舍创造出包罗万象的完整的市民社会,且极富 中国文化地域性,所以老舍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集大成者。 第一节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800万字。1980年,人 民文学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该文集共16卷,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 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 校勘。1999年,为纪念老舍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老舍文集》出版的基础 上,又推出了《老舍全集》计19卷。 一、老舍的生平创作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1899年2月3日,他诞生于北京一户舒姓的满族 贫民家庭.父亲是名满洲正红旗的皇城护军;在老舍还不满两岁时,父亲在八国联军入 侵时保卫京畿的巷战中阵亡,一家老小靠着目不识丁、性格倔强的母亲充当杂役和给 人缝洗衣服为生,家境更加艰辛。这种家庭背景和底层生活经验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文 学资源。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当汉语教员,这期间他创作了早期代表作《老张 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开启了对中国国民性 进行反省的文学创作之路。1929年由英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完成长篇《小坡的生 日》。回国后老舍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30年代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和成熟 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1931)、《猫城记》 (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短 篇小说《微神》、《黑白李》、《月牙儿》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南下汉口,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 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积极提倡通俗文艺,并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 各种形式的通俗文艺作品,并开始戏剧创作,一连写下《残雾》(1939)、《国家至
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抗战后期,他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初, 老舍开始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 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 百万言,描写了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同期,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 《鼓书艺人》,并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 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是老舍创作又一个高峰期,除小说、 散文创作外,其话剧创作尤为引人注目,并取得很高的成就。1951年,创作话剧《龙 须沟》。作品上演后,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老舍因之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1955年话剧《茶馆》问世,遂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 建国后老舍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 的培养和辅导。 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市民社会为自己小说 的主要描写领域,以一以贯之的国民性思考主题和独特的文化批判视角,以卓著的京 味艺术和幽默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家。 老舍对于老北京文化的省察与展示以及由此酿成的“京味”,是其文学创作的独 特性所在。老北京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市井巷里间的人情世故与风俗习惯,故都的 外在风貌,市民群众的内在心态,与他们的过去与现在,在老舍笔下熔铸为一体。老 舍总是满怀深情表白自己与这座城市无法分割的情感联系:“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 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它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 思念中有北平”,以致“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有一个完整的自己”。北京作为千 年古都,同时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但老舍所写的,并不是作为帝王之都的 北京,涉及精英文化的北京的也不多。他写得最多也最为出色的,是那些居住在胡同 杂院的平民百姓,尤其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民,与恪守传统的所谓老北京。通过他 的视野,这个原本灰色暗淡的社会角落,不被文学观照的社会群体,显现出艺术的光 彩,而且变得富有深意,老舍也因此赢得了市民小说集大成者的桂冠
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抗战后期,他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初, 老舍开始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 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 百万言,描写了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同期,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 《鼓书艺人》,并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 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是老舍创作又一个高峰期,除小说、 散文创作外,其话剧创作尤为引人注目,并取得很高的成就。1951年,创作话剧《龙 须沟》。作品上演后,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老舍因之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1955年话剧《茶馆》问世,遂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 一。建国后老舍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 的培养和辅导。 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市民社会为自己小说 的主要描写领域,以一以贯之的国民性思考主题和独特的文化批判视角,以卓著的京 味艺术和幽默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家。 老舍对于老北京文化的省察与展示以及由此酿成的“京味”,是其文学创作的独 特性所在。老北京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市井巷里间的人情世故与风俗习惯,故都的 外在风貌,市民群众的内在心态,与他们的过去与现在,在老舍笔下熔铸为一体。老 舍总是满怀深情表白自己与这座城市无法分割的情感联系:“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 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它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 思念中有北平”,以致“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有一个完整的自己”。北京作为千 年古都,同时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但老舍所写的,并不是作为帝王之都的 北京,涉及精英文化的北京的也不多。他写得最多也最为出色的,是那些居住在胡同 杂院的平民百姓,尤其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民,与恪守传统的所谓老北京。通过他 的视野,这个原本灰色暗淡的社会角落,不被文学观照的社会群体,显现出艺术的光 彩,而且变得富有深意,老舍也因此赢得了市民小说集大成者的桂冠
二、主要作品内容简介 (一)、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老舍早期文学创作即开始从新旧文化 对照中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老张的哲学》中的主要人物,大都烙印着新旧交替、 变态的思想痕迹。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为我们着力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社会类型的形象 即市井恶棍老张和洋场恶少蓝小山。老张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哲学。他的人生哲学是 经商、当兵、办学堂,“钱本位而三位一体”,政治哲学是“凡公事之有纳入私事范 围内之可能者,以私事对事之”。作品通过旧中国市民社会层面透视民族的社会心 理,从而揭示出小市民卑琐灰色的生活和扭曲灵魂 《赵子曰》写的是20年代北京大学生的生活。作家“在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 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我怎样写〈赵子曰〉》),讽 刺指向这些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 《二马》是有意识地将一对“老中国的儿女”放到西方列强的文化背景下,把中 华民族的文化劣根性,通过资本主义强国的民族性来加以表现和批判的长篇小说。作 品的题旨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老舍跨越空间的距离,从中国来到 伦敦,然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时间距离却无法跨越,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工业文化,他 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入手,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劣根性并使它与英 国的民风民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英国的风俗文化为参照系,老舍反观中国传统的风 俗习惯时不自觉地平添了许多批判的锋芒和理性的目光 (二)、《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文化讽刺小说。老舍解释他创作《猫城记》的原因 是:“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猫城记》采取类似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体 裁,带有奇特的科幻和寓言的色彩,作者旨在讽刺一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在火星上 的“猫人”国家里,“我”亲自观察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文化百态及社会情状,目睹了 猫国在“矮人”国军队人侵下的亡国灭种经过。这个猫人国自诩为“一切国中最古的 国”,他们以“迷叶”为“国食”,以金钱为“国魂”,他们天性敬畏外国人,讲究 男女有别等等。作品讽刺麻木愚昧的民族痼疾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告诫人们中国
二、主要作品内容简介 (一)、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老舍早期文学创作即开始从新旧文化 对照中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老张的哲学》中的主要人物,大都烙印着新旧交替、 变态的思想痕迹。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为我们着力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社会类型的形象; 即市井恶棍老张和洋场恶少蓝小山。老张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哲学。他的人生哲学是 经商、当兵、办学堂,“钱本位而三位一体”,政治哲学是“凡公事之有纳入私事范 围内之可能者,以私事对事之”。作品通过旧中国市民社会层面透视民族的社会心 理,从而揭示出小市民卑琐灰色的生活和扭曲灵魂; 《赵子曰》写的是20年代北京大学生的生活。作家“在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 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我怎样写〈赵子曰〉》),讽 刺指向这些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 《二马》是有意识地将一对“老中国的儿女”放到西方列强的文化背景下,把中 华民族的文化劣根性,通过资本主义强国的民族性来加以表现和批判的长篇小说。作 品的题旨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老舍跨越空间的距离,从中国来到 伦敦,然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时间距离却无法跨越,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工业文化,他 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入手,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劣根性并使它与英 国的民风民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英国的风俗文化为参照系,老舍反观中国传统的风 俗习惯时不自觉地平添了许多批判的锋芒和理性的目光。 (二)、《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文化讽刺小说。老舍解释他创作《猫城记》的原因 是:“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猫城记》采取类似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体 裁,带有奇特的科幻和寓言的色彩,作者旨在讽刺一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在火星上 的“猫人”国家里,“我”亲自观察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文化百态及社会情状,目睹了 猫国在“矮人”国军队人侵下的亡国灭种经过。这个猫人国自诩为“一切国中最古的 国”,他们以“迷叶”为“国食”,以金钱为“国魂”,他们天性敬畏外国人,讲究 男女有别等等。作品讽刺麻木愚昧的民族痼疾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告诫人们中国
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情绪和对于革命的严重误 解 《离婚》成功地刻画了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深刻揭示并批判了市民性格的劣根 性及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审视的出发点在民众,通过对思想文化革命在普 通平民阶层中引起的反映,来透视传统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 挑战。首先,传统文化意识培育出来的庸俗、实用、自足心态在与现代思想对话的时 候,表现出了相当的隔膜与对立。张大哥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遵循着传统的道德 观念,恪守着封建宗法的人伦关系,绝不费尽心机获取没有得到的,却有滋有味地安 于现状,与世无争。市民阶层善良热心的传统美德与市民意识中陈旧、落后的市侩习 气两个矛盾的方面统一在张大哥身上,这种病态的精神现象在小市民阶层中颇有代表 性;其次,作品对五四以来的女性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复杂矛盾进行了多重辨析。无论 李太太、吴太太、马少奶奶、邱太太,都使我们体味到传统女性命运的悲剧色彩, 方面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精神缺陷在某种意义上默许或承认了男性中心主义的存在 与延伸,从对女性命运的揭示中,老舍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积弊,同时也指出妇女 解放必须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离婚》用大量幽默笔调写出来了 令人慨叹的人生结局,幽默未了即悲从中来,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属于老舍的 笑中含泪、泪里带笑的喜悲剧艺术风格,就此被基本确立下来。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一个“没有准家准姓准 名”的路边弃婴,被牛氏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于模 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过程。可与《离婚》看作姊妹篇。 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城市贫民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以都市暗娟为题材的中篇。 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式的故事内叙述,特别是从内部的和女性人物本位的视点出发,以 平视近距的角度深入女性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写出母女两代怎样一步一步由贫乏走向 毁灭的共同命运。小说中通过女儿的情感心理变化不断反射出母亲的沉沦历程,当女 儿同样经历了人生的崎岖坎坷之后,终于原宥了母亲当初令她羞辱的选择,而且自己 走上了母亲的旧路。从憎恶到排斥,从逃避到认可,直至最后的屈从,她终于认识 到“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母亲沉重而凄零的一生象一面镜子,映射着 女儿可怕的未来去向。无论她怎样努力挣脱,也不能从母亲的阴影中突围。虽然作者
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情绪和对于革命的严重误 解。 《离婚》成功地刻画了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深刻揭示并批判了市民性格的劣根 性及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审视的出发点在民众,通过对思想文化革命在普 通平民阶层中引起的反映,来透视传统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 挑战。首先,传统文化意识培育出来的庸俗、实用、自足心态在与现代思想对话的时 候,表现出了相当的隔膜与对立。张大哥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遵循着传统的道德 观念,恪守着封建宗法的人伦关系,绝不费尽心机获取没有得到的,却有滋有味地安 于现状,与世无争。市民阶层善良热心的传统美德与市民意识中陈旧、落后的市侩习 气两个矛盾的方面统一在张大哥身上,这种病态的精神现象在小市民阶层中颇有代表 性;其次,作品对五四以来的女性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复杂矛盾进行了多重辨析。无论 李太太、吴太太、马少奶奶、邱太太,都使我们体味到传统女性命运的悲剧色彩,一 方面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精神缺陷在某种意义上默许或承认了男性中心主义的存在 与延伸,从对女性命运的揭示中,老舍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积弊,同时也指出妇女 解放必须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离婚》用大量幽默笔调写出来了 令人慨叹的人生结局,幽默未了即悲从中来,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属于老舍的 笑中含泪、泪里带笑的喜悲剧艺术风格,就此被基本确立下来。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一个“没有准家准姓准 名”的路边弃婴,被牛氏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于模 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过程。可与《离婚》看作姊妹篇。 (三)、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城市贫民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以都市暗娟为题材的中篇。 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式的故事内叙述,特别是从内部的和女性人物本位的视点出发,以 平视近距的角度深入女性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写出母女两代怎样一步一步由贫乏走向 毁灭的共同命运。小说中通过女儿的情感心理变化不断反射出母亲的沉沦历程,当女 儿同样经历了人生的崎岖坎坷之后,终于原宥了母亲当初令她羞辱的选择,而且自己 走上了母亲的旧路。从憎恶到排斥,从逃避到认可,直至最后的屈从,她终于认识 到“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母亲沉重而凄零的一生象一面镜子,映射着 女儿可怕的未来去向。无论她怎样努力挣脱,也不能从母亲的阴影中突围。虽然作者
将母女轮回的命运归结为经济上的贫困,但却忽略了女儿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的母亲 的泪水和面影。它隐蔽而强烈地扭曲着女儿的灵魂世界,直到把她又一次推向深渊 另外,《阳光》、《月牙儿》和《微神》中的女主角构成了老舍创作中一个独特的年 轻女性群体,这些女性都是新学堂出来的知识女性,而在传统市民社会里,这些新女 性也毫无出路。如《月牙儿》里的整个结构,妈妈为生计所迫当妓女养活女儿,使她 受教育,而最后新的知识女性百般挣扎也没能逃脱母亲命运的覆辙。《微神》里的女 孩儿等不了“我”留洋回来,也去当了暗娼。这些贫民的出路差不多最后就是出卖自 己。而《阳光》的富家知识女性,最后也无法获得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小说创作的特点 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见其创作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反思 老舍如同鲁迅、张天翼等现代作家一样同属批判“国民性”的作家群而见著于文 学史册,他虽然继承了自鲁迅伊始的批判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开拓。他拒斥与嘲讽传统 文化的负面因素,却颂扬和眷念传统文化的优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方式具有现代眼 光和超前意识。在小说中,老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濡染而成的、体现于小市 民身上的老大中国的种种劣根性予以了批判,显示出一种叛逆儒学传统的姿态,尤其 是《二马》把中国国民性置于中西民族特性的对比中,以独特的角度透视中国传统文 化,显示了开阔的文化批判视野。《猫城记》在“猫国”这个“异城”中探讨古老民 族的性格和命运,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身上的毒瘤。《离婚》批判由传统文化沉积 在男女、婚姻、家庭中随遇而安、消沉疲惫的“好人”哲学,表现作者的文化批判意 识已相当自觉。《骆驼祥子》中小福子、虎妞的悲惨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封建家长 手造成的。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却体现得更趋辩证和 全面,既希望在战火中清算传统文化的毒瘤,又满怀更新民族性格的信念,表达了对 儒家理想家庭模式的深情眷念。总之,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不懈反思民族传统、以 文化批判意识著称的杰出作家 (二)乡土气息的弥漫 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而展开的,因此被称为“北京市 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他的小说世界虽不乏济南等其他地域民俗风情的穿插
将母女轮回的命运归结为经济上的贫困,但却忽略了女儿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的母亲 的泪水和面影。它隐蔽而强烈地扭曲着女儿的灵魂世界,直到把她又一次推向深渊。 另外,《阳光》、《月牙儿》和《微神》中的女主角构成了老舍创作中一个独特的年 轻女性群体,这些女性都是新学堂出来的知识女性,而在传统市民社会里,这些新女 性也毫无出路。如《月牙儿》里的整个结构,妈妈为生计所迫当妓女养活女儿,使她 受教育,而最后新的知识女性百般挣扎也没能逃脱母亲命运的覆辙。《微神》里的女 孩儿等不了“我”留洋回来,也去当了暗娼。这些贫民的出路差不多最后就是出卖自 己。而《阳光》的富家知识女性,最后也无法获得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三、小说创作的特点 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见其创作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反思 老舍如同鲁迅、张天翼等现代作家一样同属批判“国民性”的作家群而见著于文 学史册,他虽然继承了自鲁迅伊始的批判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开拓。他拒斥与嘲讽传统 文化的负面因素,却颂扬和眷念传统文化的优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方式具有现代眼 光和超前意识。在小说中,老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濡染而成的、体现于小市 民身上的老大中国的种种劣根性予以了批判,显示出一种叛逆儒学传统的姿态,尤其 是《二马》把中国国民性置于中西民族特性的对比中,以独特的角度透视中国传统文 化,显示了开阔的文化批判视野。《猫城记》在“猫国”这个“异城”中探讨古老民 族的性格和命运,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身上的毒瘤。《离婚》批判由传统文化沉积 在男女、婚姻、家庭中随遇而安、消沉疲惫的“好人”哲学,表现作者的文化批判意 识已相当自觉。《骆驼祥子》中小福子、虎妞的悲惨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封建家长 一手造成的。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却体现得更趋辩证和 全面,既希望在战火中清算传统文化的毒瘤,又满怀更新民族性格的信念,表达了对 儒家理想家庭模式的深情眷念。总之,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不懈反思民族传统、以 文化批判意识著称的杰出作家。 (二)乡土气息的弥漫 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而展开的,因此被称为“北京市 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他的小说世界虽不乏济南等其他地域民俗风情的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