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五四”小说迅速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原因 1、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促使小说地位改变 2、传媒手段的变化、稿费制度的形成使小说的创作与流行成为可能 3、“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4、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小说的读者群体。 5、西洋小说的介绍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转型,为现代小说赢得大批读者 二、问题小说与为人生小说 (一)形成的原因: 1、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整个时代的一个焦点。如国难问题、 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爱情问题、人生观问题、贞操问题……等等。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 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而文学研究会正是以“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文学 追求的。 2、外国(欧洲与俄国)文学的启示和文学理论的倡导。1918年4月周作人作《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 达》的演讲,很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在《人的文学》中进一步提出新文学 应该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与此同时,随着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译 介,“五四”后,以戏剧的形式来提出和剖析诸如婚姻、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等社会问题的“问题 剧”风行一时,也直接启迪了“问题小说”的兴起与流行,正如沉雁冰指出:“文学中讨论到社会上种种 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 但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 窄。如心的《超人》(典型的问题小说)。文笔与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差甚远,重在描写人物心理 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不过由于作家是以小说的形式(一些简明的故事或单薄的形象)来阐释自己对社会问 题的思考,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人物往往成为作家主观精神的传声筒,因而显得比较空疏,带有虚 幻、玄想色彩,明显带有五四特征。当1921年五四落潮,时代的聚焦点已经不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以 后,“问题小说”也就度过短暂的辉煌而衰落了。原来以“问题小说”走向文坛的作家,如叶圣陶、王统 照等则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走向了探索社会人生的更加广阔的成熟的现实主义道路。到1923年 前后则为另一潮流—一乡土小说流所取代 (二)代表作家及其创作 1、冰心的泛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温馨的家庭,爱的摇篮。宗教经历与情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女作家(世纪 老人):小说、散文、(小)诗的开创性 (2)早期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斯人独憔悴》、《去国》一一各种社会问题的提出。 3)代表作《超人》主人公何彬:“冷”/孤零交际/信件/房间无生气-花草人生:空虚/演戏/无意识 (义)禄儿/伤/呻吟想母亲/繁星/花梦中母亲禄儿的花/感激回报:泪/月/星-花“超人”:尼采式的人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五四”小说迅速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原因 1、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促使小说地位改变 2、传媒手段的变化、稿费制度的形成使小说的创作与流行成为可能。 3、“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4、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小说的读者群体。 5、西洋小说的介绍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转型,为现代小说赢得大批读者。 二、问题小说与为人生小说 (一)形成的原因: 1、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整个时代的一个焦点。如国难问题、 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爱情问题、人生观问题、贞操问题……等等。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 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而文学研究会正是以“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文学 追求的。 2、外国(欧洲与俄国)文学的启示和文学理论的倡导。1918年4月周作人作《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 达》的演讲,很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在《人的文学》中进一步提出新文学 应该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与此同时,随着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译 介,“五四”后,以戏剧的形式来提出和剖析诸如婚姻、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等社会问题的“问题 剧”风行一时,也直接启迪了“问题小说”的兴起与流行,正如沉雁冰指出:“文学中讨论到社会上种种 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 但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 窄。如心的《超人》(典型的问题小说)。文笔与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差甚远,重在描写人物心理, 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不过由于作家是以小说的形式(一些简明的故事或单薄的形象)来阐释自己对社会问 题的思考,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人物往往成为作家主观精神的传声筒,因而显得比较空疏,带有虚 幻、玄想色彩,明显带有五四特征。当1921年五四落潮,时代的聚焦点已经不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以 后,“问题小说”也就度过短暂的辉煌而衰落了。原来以“问题小说”走向文坛的作家,如叶圣陶、王统 照等则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走向了探索社会人生的更加广阔的成熟的现实主义道路。到1923年 前后则为另一潮流——乡土小说流所取代。 (二)代表作家及其创作 1、冰心的泛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温馨的家庭,爱的摇篮。宗教经历与情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女作家(世纪 老人):小说、散文、(小)诗的开创性。 (2)早期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斯人独憔悴》、《去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提出。 (3)代表作《超人》主人公何彬:“冷”/孤零交际/信件/房间无生气-花草人生:空虚/演戏/无意识 (义)禄儿/伤/呻吟想母亲/繁星/花梦中母亲禄儿的花/感激回报:泪/月/星-花“超人”:尼采式的人
物:由“憎”转向“爱”(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一一爱),传达了作家用爱的哲学来改良充满矛盾的 社会人生的主观愿望(人道主义的温馨,但空疏)。 2、庐隐的女性小说 (1)生平与创作:(略)坎坷经历,自我奋斗。与冰心齐名。 (2)早期“问题小说”。《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么》 (3)女性小说:(1921年后)《或人的悲哀》(1922)、《丽石的日记》(1923),中篇《海滨故 人》(1923)等。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但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她们觉醒时的 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 悲哀的情感。实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首先便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 的投影一一创作特征近似自叙小说。 《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自己的朋友们在海滨联袂欢唱,憧憬人生后,却 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 却“只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和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 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因此 庐隐是“五四”时期自觉地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 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 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KY的9封信 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 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一的, 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 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的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 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 中叙述出来的。 3、许地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中学毕业后因家 境衰微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正是在这些颠沛流离的现实磨难中,他受到佛 教的影响。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开始潜心研究宗教。1918年他与郑振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 刊》,1919年直接参加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他小说创作 的独特个性—一别样人生的小说。(教材称之为“传奇小说”。实际上它与追求离奇的“传奇”还是有明 显的区别) (2)小说特点: ①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 带来明显不同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 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 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 ②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 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
物:由“憎”转向“爱”(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爱),传达了作家用爱的哲学来改良充满矛盾的 社会人生的主观愿望(人道主义的温馨,但空疏)。 2、庐隐的女性小说 (1)生平与创作:(略)坎坷经历,自我奋斗。与冰心齐名。 (2)早期“问题小说”。《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么》 (3)女性小说:(1921年后)《或人的悲哀》(1922)、《丽石的日记》(1923),中篇《海滨故 人》(1923)等。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但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她们觉醒时的 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 悲哀的情感。实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首先便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 的投影——创作特征近似自叙小说。 《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自己的朋友们在海滨联袂欢唱,憧憬人生后,却 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 却“只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和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 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因此, 庐隐是“五四”时期自觉地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 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 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KY的9封信 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 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一的, 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 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的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 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 中叙述出来的。 3、许地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中学毕业后因家 境衰微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正是在这些颠沛流离的现实磨难中,他受到佛 教的影响。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开始潜心研究宗教。1918年他与郑振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 刊》,1919年直接参加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他小说创作 的独特个性——别样人生的小说。(教材称之为“传奇小说”。实际上它与追求离奇的“传奇”还是有明 显的区别) (2)小说特点: ①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 带来明显不同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 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 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 ②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 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
分析《商人妇》、《缀网劳蛛》:在尚洁等人物的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积极 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术概括,也包含有“五四”落潮期一 部分青年面对难以超越的人生困境的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五四”时期唤醒民众改造人生走向 现代的民主革命主潮有所抵触,但是作品所揭示的沉重的人生苦难以及别样的人生却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 4、王统照的人生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直接就读(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爱尔兰著名象征主义诗 人叶芝的影响,早期作品具有淡淡的象征色彩 (2)早期问题小说:《微笑》、《沉思》《雪后》一一作家自述说,这些作品往往“从空中设境或安 排人物”,“重在‘写意’”,也就是“把思想寄托在作品里面”。所谓“寄托”,就是把主观感受到的 人生哲理,用象征手法客体化。这正与他推崇的叶芝的艺术手法相通 (3)转向严酷的现实人生(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走向)。代表作《湖畔儿语》 (4)长篇小说《一叶》 5、叶圣陶的为人生小说(专节讲) 乡土小说”的形成及其作用。 1、形成 “乡土小说”这个概念源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的“乡土文学”。鲁迅 在评述了蹇先艾的小说之后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 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 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被鲁迅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还有许钦文、鲁彦、黎锦明等。因限于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各集的划分,这种归属是不完全的。实际上还应包括许杰、彭家煌、王任叔、 台静农、冯文炳等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大致于1923年前后在北京的《晨报 副刊》、《京报·副刊》、《语丝》、《莽原》、《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 显示出某种共同的艺术特点和趋势的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乡土小说”潮流 2、成因 (1)理论倡导 如前所述1921年新文化运动落潮后,“问题小说”潮也走向衰落。1922年文学研究会围绕“自然主 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批评了“问题小说”主观化与理想化的倾向,潜在地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问 题。1923年乡土小说兴起后,周作人又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 术”。认为“新兴文艺”要克服“太抽象化”的不足,就需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 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表现出“风土的力”。另一方面,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文学研究会、语丝 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为人生”倾向的社团的作家,“为人生”成为他们的创作指向一一所以乡土小说 可以说是承接“问题小说”潮(是对它的扬弃与发展)而崛起的又一个更充实的“为人生”的小说潮流 2)鲁迅的示范与影响。 鲁迅小说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故乡绍兴,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和创造,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致建构起 个充满浓郁浙东水乡色彩的以鲁镇、未庄与S城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因而在当时便被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
分析《商人妇》、《缀网劳蛛》:在尚洁等人物的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积极 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术概括,也包含有“五四”落潮期一 部分青年面对难以超越的人生困境的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五四”时期唤醒民众改造人生走向 现代的民主革命主潮有所抵触,但是作品所揭示的沉重的人生苦难以及别样的人生却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 4、王统照的人生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直接就读(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爱尔兰著名象征主义诗 人叶芝的影响,早期作品具有淡淡的象征色彩。 (2)早期问题小说:《微笑》、《沉思》《雪后》——作家自述说,这些作品往往“从空中设境或安 排人物”,“重在‘写意’”,也就是“把思想寄托在作品里面”。所谓“寄托”,就是把主观感受到的 人生哲理,用象征手法客体化。这正与他推崇的叶芝的艺术手法相通。 (3)转向严酷的现实人生(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走向)。代表作《湖畔儿语》 (4)长篇小说《一叶》。 5、叶圣陶的为人生小说(专节讲) 三、"乡土小说"的形成及其作用。 1、形成 “乡土小说”这个概念源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的“乡土文学”。鲁迅 在评述了蹇先艾的小说之后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 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 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被鲁迅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还有许钦文、鲁彦、黎锦明等。因限于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各集的划分,这种归属是不完全的。实际上还应包括许杰、彭家煌、王任叔、 台静农、冯文炳等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大致于1923年前后在北京的《晨报 ·副刊》、《京报·副刊》、《语丝》、《莽原》、《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 显示出某种共同的艺术特点和趋势的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乡土小说”潮流。 2、成因 (1)理论倡导。 如前所述1921年新文化运动落潮后,“问题小说”潮也走向衰落。1922年文学研究会围绕“自然主 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批评了“问题小说”主观化与理想化的倾向,潜在地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问 题。1923年乡土小说兴起后,周作人又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 术”。认为“新兴文艺”要克服“太抽象化”的不足,就需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 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表现出“风土的力”。另一方面,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文学研究会、语丝 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为人生”倾向的社团的作家,“为人生”成为他们的创作指向——所以乡土小说 可以说是承接“问题小说”潮(是对它的扬弃与发展)而崛起的又一个更充实的“为人生”的小说潮流。 (2)鲁迅的示范与影响。 鲁迅小说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故乡绍兴,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和创造,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致建构起一 个充满浓郁浙东水乡色彩的以鲁镇、未庄与S城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因而在当时便被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
满熏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乡土小说家大多受到鲁迅的影响,如鲁 彦、许钦文听过鲁迅的课,与鲁迅同乡的许钦文自称是鲁迅的“私塾弟子”,蹇先艾也在他的《短篇小说 选·后记》中明确宣称:“我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接受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乡土小 说”对生活场景客观如实的描写,透过世道习俗对落后社会心理的发掘,由回忆煽起的感伤的“故乡 风”,都可以从鲁迅的《孔乙己》、《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中找到某种渊源。(题材领 域、审美世界、艺术风格、文体样式及其情趣笔调) (3)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 人生 (4)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3、乡土小说的特征。 (1)在题材上转向了故乡的生活,既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描写的 客观现实性,推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乡土色彩与写实性)他们不同于先期的“问题小 说”潮流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们不再从某一观念出发去寻找生活材料提出问题,而是以回忆的视角直接 切入故乡的生活。因而注重典型环境的构造与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许钦文那古老而沉闷的乡镇,许杰 那民风强悍的(天台)原始性山区,蹇先艾那崇山峻岭中的贵州僻地,王鲁彦那受到近代工业文明冲击的 滨海村镇等,展现出独异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环境氛围。 (2)隐现着浓郁的“乡愁”。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五四”前后汇聚到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学青年 在“五四”落潮期苦闷彷徨的时代风气的冲击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的视野转向了故乡,企图从思乡 中去寻求感伤的寄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故乡既是生命的起源地,又是家族生息繁衍的物质依托 和精神家园。因而他们或是感慨故乡的凋敝,或是沉痛家园的毁灭,或是怀恋阔别的童年,或是同情乡亲 的不幸……都充溢着一股缠绵的感伤情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伤情调并不像问题小说或自我小说 那样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隐含在客观具体的场景或氛围的描绘之中,所以被称作“隐现”。同时由于这 种“乡愁”是在作家的回忆中展开的,因而在这乡村写实的底幕上是一幅淡淡的都市背景,并蕴含着一种 乡村/都市二维结构的张力。 4、意义、影响 (1)给文坛带来了泥土气息; (2)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 (3)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代表作家及作品 (1)鲁彦的乡土写实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1901-1944),本名王衡,浙江镇海人。王衡仿效鲁迅而取笔名“鲁彦”,正表明 他对鲁迅先生的自觉师法。他出身于商人之家,早年在上海商店做学徒,1920年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 旁听鲁迅先生的课。1923年开始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出版《柚子》《黄金》等9部小说集。 ②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菊英的出嫁》叙述浙东宗法制农村冥婚的习俗;双重态度(民俗:亲情/愚昧).代表 作《黄金》:
满熏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乡土小说家大多受到鲁迅的影响,如鲁 彦、许钦文听过鲁迅的课,与鲁迅同乡的许钦文自称是鲁迅的“私塾弟子”,蹇先艾也在他的《短篇小说 选·后记》中明确宣称:“我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接受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 “乡土小 说”对生活场景客观如实的描写,透过世道习俗对落后社会心理的发掘,由回忆煽起的感伤的“故乡 风”,都可以从鲁迅的《孔乙己》、《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中找到某种渊源。(题材领 域、审美世界、艺术风格、文体样式及其情趣笔调) (3)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 人生。 (4)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3、乡土小说的特征。 (1)在题材上转向了故乡的生活,既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描写的 客观现实性,推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乡土色彩与写实性)他们不同于先期的“问题小 说”潮流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们不再从某一观念出发去寻找生活材料提出问题,而是以回忆的视角直接 切入故乡的生活。因而注重典型环境的构造与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许钦文那古老而沉闷的乡镇,许杰 那民风强悍的(天台)原始性山区,蹇先艾那崇山峻岭中的贵州僻地,王鲁彦那受到近代工业文明冲击的 滨海村镇等,展现出独异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环境氛围。 (2)隐现着浓郁的“乡愁”。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五四”前后汇聚到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学青年。 在“五四”落潮期苦闷彷徨的时代风气的冲击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的视野转向了故乡,企图从思乡 中去寻求感伤的寄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故乡既是生命的起源地,又是家族生息繁衍的物质依托 和精神家园。因而他们或是感慨故乡的凋敝,或是沉痛家园的毁灭,或是怀恋阔别的童年,或是同情乡亲 的不幸……都充溢着一股缠绵的感伤情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伤情调并不像问题小说或自我小说 那样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隐含在客观具体的场景或氛围的描绘之中,所以被称作“隐现”。同时由于这 种“乡愁”是在作家的回忆中展开的,因而在这乡村写实的底幕上是一幅淡淡的都市背景,并蕴含着一种 乡村/都市二维结构的张力。 4、意义、影响 (1)给文坛带来了泥土气息; (2)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 (3)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5、代表作家及作品 (1)鲁彦的乡土写实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1901-1944),本名王衡,浙江镇海人。王衡仿效鲁迅而取笔名“鲁彦”,正表明 他对鲁迅先生的自觉师法。他出身于商人之家,早年在上海商店做学徒,1920年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 旁听鲁迅先生的课。1923年开始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出版《柚子》《黄金》等9部小说集。 ②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菊英的出嫁》叙述浙东宗法制农村冥婚的习俗;双重态度(民俗:亲情/愚昧). 代表 作《黄金》:
总结: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乡民陋习(“陈四桥人”性格)的批判;并体现出殖民主义冲击下宗法制 农村人性的异化。 (2)冯文炳(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田园牧歌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P198-199)1922年考入北大预科,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加入语丝社,师从周作 人 ②早期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作家是以写诗(而且是绝句)的方式来写作小说的。那看似恬淡简略却意味深长的文字铸造了一种空 灵迷蒙的美,由这空灵迷蒙则开放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并蒙上了一层清新别致与梦幻迷离交织的色 彩 特点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乡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 纯朴美德:田园牧歌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沿着这一指向,废名后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并开启了“京 派”小说的艺术探索。 (3)其它作家与作品 ①许杰(1901-1993),浙江天台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慘惨雾》(玉湖庄和环溪村:香桂—一宗族之间的血腥械斗)《赌徒吉顺》—一(与柔石《为奴隶的 母亲》、罗淑《生人妻》比较) ②许钦文(1897-1984),浙江山阴人。语丝社作家 《疯妇》——(婆媳一一封建礼教的压抑;《原野》《寒夜》) 《鼻涕阿二》在人物性格变态的张力中显示出一定的人性深度。 ③彭家煌(1898-933),湖南湘阴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陈四爹的牛》:陈四爹是一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意识的阿Q式农民形象。虽然还没有达到阿Q的深 度,但也见出鲁迅的影响 《活鬼》——含蓄的喜剧中嘲讽了宗法制农村小孩子娶大媳妇的陋习,而这种陋习又根源于传宗接代 的传统家族伦理。 ④蹇先艾(1906-994),贵州遵义人。文学研究会作家。《水葬》一一桐村古已有之的惯例 ⑤静农(1903-990),安徽霍丘人。未名社的重要作家 《天二哥》\《拜堂》汪二拜堂一一沉重的精神压抑 第二节叶圣陶的小说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1、生平与 创作:原名叶绍钧,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任小学教员。1914年 起发表了《玻璃窗内之画像》等文言小说。1915年秋到上海郊区一中学任教,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 课本。1919年春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硏究会,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
总结: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乡民陋习(“陈四桥人”性格)的批判;并体现出殖民主义冲击下宗法制 农村人性的异化。 (2)冯文炳(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田园牧歌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P198-199)1922年考入北大预科,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加入语丝社,师从周作 人。 ②早期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作家是以写诗(而且是绝句)的方式来写作小说的。那看似恬淡简略却意味深长的文字铸造了一种空 灵迷蒙的美,由这空灵迷蒙则开放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并蒙上了一层清新别致与梦幻迷离交织的色 彩。 特点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乡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 纯朴美德;田园牧歌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沿着这一指向,废名后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并开启了“京 派”小说的艺术探索。 (3)其它作家与作品 ①许杰(1901-1993),浙江天台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惨雾》(玉湖庄和环溪村:香桂——宗族之间的血腥械斗)《赌徒吉顺》——(与柔石《为奴隶的 母亲》、罗淑《生人妻》比较) ②许钦文(1897-1984),浙江山阴人。语丝社作家。 《疯妇》——(婆媳——封建礼教的压抑;《原野》《寒夜》) 《鼻涕阿二》在人物性格变态的张力中显示出一定的人性深度。 ③彭家煌(1898-933),湖南湘阴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陈四爹的牛》:陈四爹是一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意识的阿Q式农民形象。虽然还没有达到阿Q的深 度,但也见出鲁迅的影响。 《活鬼》——含蓄的喜剧中嘲讽了宗法制农村小孩子娶大媳妇的陋习,而这种陋习又根源于传宗接代 的传统家族伦理。 ④蹇先艾(1906-994),贵州遵义人。文学研究会作家。《水葬》——桐村古已有之的惯例。 ⑤静农(1903-990),安徽霍丘人。未名社的重要作家。 《天二哥》\《拜堂》汪二拜堂——沉重的精神压抑 第二节 叶圣陶的小说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1、生平与 创作:原名叶绍钧,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任小学教员。1914年 起发表了《玻璃窗内之画像》等文言小说。1915年秋到上海郊区一中学任教,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 课本。1919年春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