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课时】90 【学分】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本课程将系统讲授1917 1949年共32年的中国文学。所谓“现代文学”,既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它相 对1917年以前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1949年之后的当代文学等概念而存在),同 时,“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现代文 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 学”。“现代文学”的这一性质使它与此前的文学区别开来,而此后的“当代文 学”与之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区别,因此在学术领域往往与之合称为“中国现代文 学”或“中国新文学”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只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还普遍作为 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分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将现代32年的文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17 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分别介绍各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重点在对作家的文学成就的论 述,以及各文体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自身演变的历史线索的梳理。地区包括大陆和港 台,内容则包括纯文学和通俗文学。 【教学目标】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 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课时】90 【学分】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本课程将系统讲授1917- 1949年共32年的中国文学。所谓“现代文学”,既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它相 对1917年以前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1949年之后的当代文学等概念而存在),同 时,“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现代文 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 学”。“现代文学”的这一性质使它与此前的文学区别开来,而此后的“当代文 学”与之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区别,因此在学术领域往往与之合称为“中国现代文 学”或“中国新文学”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只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还普遍作为 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分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将现代32年的文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17- 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分别介绍各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重点在对作家的文学成就的论 述,以及各文体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自身演变的历史线索的梳理。地区包括大陆和港 台,内容则包括纯文学和通俗文学。 【教学目标】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 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
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 力 【教学要求】 本专业课程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好多东西还存在着争议,因此,教学时对文 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以勾画轮廓为主,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进入历史情境,还原历 史,作出符合历史的客观评价,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 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作家作品以解剖典型、解析疑难为主,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生 平、思想与创作全貌,细读经典,从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 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 法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论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文学史地位,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 景;了解“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主要教学内容 1、“现代文学”的定义及其含义 2、“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三、课堂讨论选题 “中国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六十年”等概念的合理性 及对文学史的意义 四、课外作业选题 “文学现代化”的真正内涵
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 力。 【教学要求】 本专业课程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好多东西还存在着争议,因此,教学时对文 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以勾画轮廓为主,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进入历史情境,还原历 史,作出符合历史的客观评价,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 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作家作品以解剖典型、解析疑难为主,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生 平、思想与创作全貌,细读经典,从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 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 法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绪 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文学史地位,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 景;了解“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现代文学”的定义及其含义 2、“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三、课堂讨论选题 “中国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六十年”等概念的合理性 及对文学史的意义 四、课外作业选题 “文学现代化”的真正内涵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学史背景;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外 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主要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等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课堂讨论选题 1、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为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哪些准 备 2、新文学发生的社会动力与契机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四、课外作业选题 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2、文学革命者与复古派论战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3、文学革命取得哪些重大的实绩? 4、简述周作人、胡适对新文学早期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鲁迅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学史背景;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外 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等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三、课堂讨论选题 1、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为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哪些准 备? 2、新文学发生的社会动力与契机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四、课外作业选题 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2、文学革命者与复古派论战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3、文学革命取得哪些重大的实绩? 4、简述周作人、胡适对新文学早期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 鲁 迅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三部小说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以 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1、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 2、《呐喊》、《彷徨》 3、《故事新编》 、课堂讨论选题 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课外作业选题 1、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2、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第三章20年代小说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五四以叶绍钧为代表的“为人生”派小说创作;以冰心等为代表的“问题小 说”;以蹇先艾等为代表的“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主观型小说等创作现 象 二、主要教学内容 1、20年代小说概述 2、叶绍钧等人的人生小说 3、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三部小说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以 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 2、《呐喊》、《彷徨》 3、《故事新编》 三、课堂讨论选题 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课外作业选题 1、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2、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第三章20年代小说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五四以叶绍钧为代表的“为人生”派小说创作;以冰心等为代表的“问题小 说”;以蹇先艾等为代表的“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主观型小说等创作现 象。 二、主要教学内容 1、20年代小说概述 2、叶绍钧等人的人生小说 3、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课堂讨论选题 1、问题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乡土小说的特点 四、课外作业选题 1、自叙传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2、叶绍钧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20年代的新诗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20年代新诗呈现的多样化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郭沫若和《女神》对20年代 新诗的贡献;闻一多与新格律诗对新诗的把拨;徐志摩与新月诗派对新诗的贡献;李 金发与象征诗派的特点、意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胡适与初期白话诗 2、郭沫若与《女神》 3、闻一多与新格律诗 、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5、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三、课堂讨论选题 1、泛神论思想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胡适“放脚体”诗歌的对现代新诗的意义 3、新月诗派的流派特色有哪些?
三、课堂讨论选题 1、问题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乡土小说的特点 四、课外作业选题 1、自叙传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2、叶绍钧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20年代的新诗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20年代新诗呈现的多样化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郭沫若和《女神》对20年代 新诗的贡献;闻一多与新格律诗对新诗的把拨;徐志摩与新月诗派对新诗的贡献;李 金发与象征诗派的特点、意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胡适与初期白话诗 2、郭沫若与《女神》 3、闻一多与新格律诗 4、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5、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三、课堂讨论选题 1、泛神论思想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2、胡适“放脚体”诗歌的对现代新诗的意义 3、新月诗派的流派特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