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一节小说创作概况 小说创作特点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时代,而小说,正如巴金所说又是“各个部 门中成绩最大的。这的确是一个收获小说的时代 仅从作家队伍看,可以称为小说大师的就有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沈从文 等。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丰收的小说原野上,活跃着一大批文学新人,他们人 数之多,阵营之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我们随便就可列出一串名字:艾芜、沙汀、柔石、张天翼、何家槐、陈荒煤、李 守章、芦焚、吴组缃、蒋光慈、丁玲、叶紫、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洪灵菲、胡也 频、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靳以、萧乾、林徽因、草明、王西彦…… 这十年的小说创作,较之五四后的第一个十年,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 首先,小说创作的队伍更加壮大了。以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为代表的 第一代文学大师们,经过时代熔炉的锻炼,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现代小说之父 一鲁迅已经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担负着引导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历史重 任。同时以巴金、老舍、丁玲、柔石、胡也频、张天翼、叶紫、沙汀、萧军、萧红等 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小说家的不断涌现,也给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 液 其次,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农村题材、抗日题材大量涌现。30年代现实生 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作品的主题也在不断的深化,表现出与革 命斗争结合的自觉性。有的直接歌颂土地革命,描写武装斗争,有的深入挖掘人民受 难的社会根源,表现他们的革命觉醒,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更鲜明突出。同时在 艺术技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作家更自觉地从时代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和 描写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更成为左翼作家创作的 自觉要求;心理描写和讽刺艺术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左翼作家把社会结构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一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一、小说创作特点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时代,而小说,正如巴金所说又是“各个部 门中成绩最大的。这的确是一个收获小说的时代。 仅从作家队伍看,可以称为小说大师的就有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沈从文 等。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丰收的小说原野上,活跃着一大批文学新人,他们人 数之多,阵营之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我们随便就可列出一串名字:艾芜、沙汀、柔石、张天翼、何家槐、陈荒煤、李 守章、芦焚、吴组缃、蒋光慈、丁玲、叶紫、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洪灵菲、胡也 频、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靳以、萧乾、林徽因、草明、王西彦…… 这十年的小说创作,较之五四后的第一个十年,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 首先,小说创作的队伍更加壮大了。以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为代表的 第一代文学大师们,经过时代熔炉的锻炼,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现代小说之父 ——鲁迅已经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担负着引导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历史重 任。同时以巴金、老舍、丁玲、柔石、胡也频、张天翼、叶紫、沙汀、萧军、萧红等 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小说家的不断涌现,也给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 液。 其次,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农村题材、抗日题材大量涌现。30年代现实生 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作品的主题也在不断的深化,表现出与革 命斗争结合的自觉性。有的直接歌颂土地革命,描写武装斗争,有的深入挖掘人民受 难的社会根源,表现他们的革命觉醒,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更鲜明突出。同时在 艺术技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作家更自觉地从时代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和 描写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更成为左翼作家创作的 自觉要求;心理描写和讽刺艺术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左翼作家把社会结构
的剖析与心理结构的分析结合起来,将讽刺锋芒更自觉地指向社会,在读者中产生了 巨大影响。 再次,中长篇小说的成就引人注目。1927年以前虽然有20多部中长篇问世,但是 这些小说的内容大都很肤浅,艺术也不成熟。进入本时期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矛盾的《蚀》三部曲的陆续出现,他广阔地反映了大转折时期的社会面貌,在 艺术上把现代中、长篇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尔后,经过《虹》到达 《子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一座新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纪念碑。中国现代 长篇小说在茅盾手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数以百计,其中优秀的 有影响的作品有:叶绍钧的《倪焕之》、王统照的《山雨》、巴金的《家》、老舍的 《骆驼祥子》、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劫人的《死水微澜》 和王鲁彦的《野火》等 总之,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左翼”作家,同时也包括民 主、爱国的友军,他们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风云激荡的旧中国的苦难,写出了 人民的觉醒与斗争的历程。毫无疑义,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进一步成为小说创 作的主流。同时时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小说类型,如聚集在北京及青岛等北方城市 的一些没有加入“左联”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时称之为“北方作家群”,以后又 有“京派”之称;与“京派”作家及“左联”作家创作形成对立的,是被称为“海 派”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另外,还有被人称为社会言情小说家的张恨水,这个时 期也有新作。他的《啼笑因缘》颇有影响。作品仍以少男少女的爱情纠葛为主,故事 缠绵曲折,但在一定程度上注入爱国抗日的内容,绝不能与众所周知的“鸳鸯蝴蝶 派”划分在一起。还有巴金的家庭小说,老舍的市民小说,张天翼的讽刺小说等。 、小说流派概观 革命小说 1928年前后,左翼文坛兴起了革命小说的创作高潮,这些小说表现出一种“革命 的浪漫蒂克”倾向,这是一种按照小资产阶级的幻想、狂热和情调来组构革命生活的 倾冋,表现岀主观性违背客观真实性的特征。瞿秋白用“革命的浪漫蒂克”一词来指 称这种倾向,这种小说形成了特定的叙事模式。主要有:革命加恋爱模式、革命不难 模式、革命突变模式。创作这类小说的主要是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批青年作家,如蒋
的剖析与心理结构的分析结合起来,将讽刺锋芒更自觉地指向社会,在读者中产生了 巨大影响。 再次,中长篇小说的成就引人注目。1927年以前虽然有20多部中长篇问世,但是 这些小说的内容大都很肤浅,艺术也不成熟。进入本时期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矛盾的《蚀》三部曲的陆续出现,他广阔地反映了大转折时期的社会面貌,在 艺术上把现代中、长篇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尔后,经过《虹》到达 《子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一座新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纪念碑。中国现代 长篇小说在茅盾手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数以百计,其中优秀的 有影响的作品有:叶绍钧的《倪焕之》、王统照的《山雨》、巴金的《家》、老舍的 《骆驼祥子》、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劫人的《死水微澜》 和王鲁彦的《野火》等。 总之,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左翼”作家,同时也包括民 主、爱国的友军,他们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风云激荡的旧中国的苦难,写出了 人民的觉醒与斗争的历程。毫无疑义,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进一步成为小说创 作的主流。同时时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小说类型,如聚集在北京及青岛等北方城市 的一些没有加入“左联”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时称之为“北方作家群”,以后又 有“京派”之称;与“京派”作家及“左联”作家创作形成对立的,是被称为“海 派”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另外,还有被人称为社会言情小说家的张恨水,这个时 期也有新作。他的《啼笑因缘》颇有影响。作品仍以少男少女的爱情纠葛为主,故事 缠绵曲折,但在一定程度上注入爱国抗日的内容,绝不能与众所周知的“鸳鸯蝴蝶 派”划分在一起。还有巴金的家庭小说,老舍的市民小说,张天翼的讽刺小说等。 二、小说流派概观 1、革命小说 1928年前后,左翼文坛兴起了革命小说的创作高潮,这些小说表现出一种“革命 的浪漫蒂克”倾向,这是一种按照小资产阶级的幻想、狂热和情调来组构革命生活的 倾向,表现出主观性违背客观真实性的特征。瞿秋白用“革命的浪漫蒂克”一词来指 称这种倾向,这种小说形成了特定的叙事模式。主要有:革命加恋爱模式、革命不难 模式、革命突变模式。创作这类小说的主要是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批青年作家,如蒋
光慈、洪灵菲、阳翰笙、戴平万、钱杏邨、楼适夷、丁玲、胡也频等。其中洪灵菲有 《流亡》三部曲,阳翰笙有《地泉》,蒋光慈有《野祭》。1932年7月湖风书局重版 《地泉》,岀版前,阳翰笙特请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撰写表示批评意见的 序文,他本人也写了自序,这些文章对《地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或自我批评,对左 翼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瞿秋白认为《地泉》是新兴文学所要学习 的“不应当这么写的标本”。使《地泉》成为普罗小说创作的前车之鉴。 蒋光慈是“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他的《野祭》是“革命加恋爱”小说 最早文本,其它作品如《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也都有“革命加恋爱”的框架。 丁玲则是“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纠正者。 2、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则十分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交代,注重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复 杂的社会矛盾的描绘,从而揭示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社会结构 和社会走向。茅盾的小说大多属于这一类社会分析、阶级关系分析的小说,代表作有 《子夜》、《农村三部曲》等。茅盾之所以创作社会剖析小说,这与他是中共最早的 党员之一有关(1921年入党),也与他亲自参加的工人运动和大革命的实践有关,还 与他早期即1927年以前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有关。这样,一个革命家的头脑 个理论家的头脑、一个艺术家的头脑,三位一体,必然会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来。叶圣 陶先生说茅盾是用“文艺家写创作”和“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来写小说的。所以 茅盾的小说,由于深刻的洞察、缕析之力而有了理性化特征,又由于重视生活体验而 避免了概念化。概括而言,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呈现出注重题材的重大性、时代性、史 诗性,采用政治——经济复合视角,从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塑造人物性格, 追求宏大谨严的结构,善于把社会历史剖析与心理剖析熔为一炉,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类小说以茅盾的 《子夜》为代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3、京派小说 “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 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这是不同
光慈、洪灵菲、阳翰笙、戴平万、钱杏邨、楼适夷、丁玲、胡也频等。其中洪灵菲有 《流亡》三部曲,阳翰笙有《地泉》,蒋光慈有《野祭》。1932年7月湖风书局重版 《地泉》,出版前,阳翰笙特请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撰写表示批评意见的 序文,他本人也写了自序,这些文章对《地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或自我批评,对左 翼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瞿秋白认为《地泉》是新兴文学所要学习 的“不应当这么写的标本”。使《地泉》成为普罗小说创作的前车之鉴。 蒋光慈是“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他的《野祭》是“革命加恋爱”小说 最早文本,其它作品如《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也都有“革命加恋爱”的框架。 丁玲则是“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纠正者。 2、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则十分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交代,注重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复 杂的社会矛盾的描绘,从而揭示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社会结构 和社会走向。茅盾的小说大多属于这一类社会分析、阶级关系分析的小说,代表作有 《子夜》、《农村三部曲》等。茅盾之所以创作社会剖析小说,这与他是中共最早的 党员之一有关(1921年入党),也与他亲自参加的工人运动和大革命的实践有关,还 与他早期即1927年以前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有关。这样,一个革命家的头脑、一 个理论家的头脑、一个艺术家的头脑,三位一体,必然会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来。叶圣 陶先生说茅盾是用“文艺家写创作”和“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来写小说的。所以, 茅盾的小说,由于深刻的洞察、缕析之力而有了理性化特征,又由于重视生活体验而 避免了概念化。概括而言,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呈现出注重题材的重大性、时代性、史 诗性,采用政治——经济复合视角,从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塑造人物性格, 追求宏大谨严的结构,善于把社会历史剖析与心理剖析熔为一炉。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类小说以茅盾的 《子夜》为代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3、京派小说 “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 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这是不同
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他们既反对左翼 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 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 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 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 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 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 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 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京派小说孕育成长于五四小说,同时又不同于五四小说。五四小说的主体构成为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京 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 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 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 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是在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它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表作家主要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新感觉”是左翼文学对这个上海现代派文学的定名,来源于 20年代崛起于日本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有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人 日本新感觉文学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 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谓由“感觉”构成 的“新现实”。新感觉派重视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即从直觉,主观感受出发来革新小 说技巧 5、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一批东北青年作家,离开哈尔滨,陆续流亡到关内 许多人后来又汇聚左翼文学的大本营一一上海,他们之中有的并未正式加入“左
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他们既反对左翼 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 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 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 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 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 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 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 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京派小说孕育成长于五四小说,同时又不同于五四小说。五四小说的主体构成为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京 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 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 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 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4、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是在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它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表作家主要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新感觉”是左翼文学对这个上海现代派文学的定名,来源于 20年代崛起于日本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有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人, 日本新感觉文学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 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谓由“感觉”构成 的“新现实”。新感觉派重视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即从直觉,主观感受出发来革新小 说技巧。 5、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一批东北青年作家,离开哈尔滨,陆续流亡到关内, 许多人后来又汇聚左翼文学的大本营——上海,他们之中有的并未正式加入“左
联”,但其创作实际上已成为左翼文学一部分。这个流亡者作家群包括萧军、萧红、 李辉英、舒群、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孙陵等。他们的创作开抗战文学的 先河,形成一种共同的特点:以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遥祭关外失去的国土,描写东北 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和敌伪统治的仇恨与反抗,抒写他们光复国土的企盼和割舍不断的 乡愁。表现出一种粗犷、阳刚的艺术风范。 第二节左翼小说新人的创作 “左翼小说新人”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一批具有左翼倾向 的青年作家 蒋光慈、丁玲、柔石、叶紫、沙汀、艾芜、张天翼、萧军、萧红等,就是这批小 说新人的代表。我们这里有选择地讲授几个小说新人的小说创作,由此来反映整个左 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基本面貌。 、丁玲的小说 丁玲,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思想与才华的青年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在小说新人 的创作中也是思想之力最强劲的 1、生平简介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 的封建世家。现代小说家。丁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豪门世家,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 大。1911至1921年在常德、长沙、桃源等地完成中小学教育。1922年与挚友王剑虹同 赴上海,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春,离上海赴北 平,求学不成,在孤寂清苦的生活中结识了胡也频、沈从文,次年与胡也频结为伉 俪。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写成《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在文艺界引 起很大反响。1928年春返上海,继续写作并发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反映青 年女性的作品。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志,冬 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 命加恋爱”小说。1931年胡也频不幸被捕遇害,对丁玲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 响。她留沪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作上力图摆脱“革命加恋爱”模式,用现 实主义方法创作了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血火交织的阶级斗 争,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赞扬,另有短篇《田家冲》,未完成的长篇
联”,但其创作实际上已成为左翼文学一部分。这个流亡者作家群包括萧军、萧红、 李辉英、舒群、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孙陵等。他们的创作开抗战文学的 先河,形成一种共同的特点:以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遥祭关外失去的国土,描写东北 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和敌伪统治的仇恨与反抗,抒写他们光复国土的企盼和割舍不断的 乡愁。表现出一种粗犷、阳刚的艺术风范。 第二节左翼小说新人的创作 “左翼小说新人”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一批具有左翼倾向 的青年作家。 蒋光慈、丁玲、柔石、叶紫、沙汀、艾芜、张天翼、萧军、萧红等,就是这批小 说新人的代表。我们这里有选择地讲授几个小说新人的小说创作,由此来反映整个左 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丁玲的小说 丁玲,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思想与才华的青年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在小说新人 的创作中也是思想之力最强劲的。 1、生平简介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 的封建世家。现代小说家。丁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豪门世家,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 大。1911至1921年在常德、长沙、桃源等地完成中小学教育。1922年与挚友王剑虹同 赴上海,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春,离上海赴北 平,求学不成,在孤寂清苦的生活中结识了胡也频、沈从文,次年与胡也频结为伉 俪。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写成《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在文艺界引 起很大反响。1928年春返上海,继续写作并发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反映青 年女性的作品。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志,冬 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 命加恋爱”小说。1931年胡也频不幸被捕遇害,对丁玲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 响。她留沪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作上力图摆脱“革命加恋爱”模式,用现 实主义方法创作了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血火交织的阶级斗 争,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赞扬,另有短篇《田家冲》,未完成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