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0年代的散文 虽然散文这一概念在古代便已经出现,但泛指一切非韵文的散体文章。现代散文的概念是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吸取西方散文理论而逐渐形成的。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文学的 散文”,虽然还包括 fiction(小说)和 essay,但已经将它作为与诗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并将一切应用性文章、科学著述排除在外。 后来周作人在《美文》(1921)中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一—“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 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批评性的,是学术性的。二是记述性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 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关系夹杂的。”进一步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划出了 界限,并确认了散文具有其它文学种类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这样,现代散文便成为了一种“与 诗、小说、戏剧并举的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 举凡诗、小说、戏剧文学之外的文学体裁,诸如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游记、 讯、回忆录、散文诗,以及文学性强的书信、日记等都被归入散文的门下。 而且散文不仅体裁不拘,姿态万千,笔法自然,自由舒展,并能在随意之中真切地表现出作家 的人格与个性,因而受到作家的普遍喜爱。诗人、小说家几乎都同时写作散文,而专心致志于散文 的耕耘的散文作家也不乏其人,因而散文领域呈现出格外的热闹与喧哗,展示出多种的样式与风 格。正如朱自清所指出:“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 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 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 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现代散文没有像其它文学体裁那样有过大力的提倡或激烈的论争,它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长 大、成熟的,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已硕果累累。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 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 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 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 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 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五四"时期散文 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兴盛的原因 后起的散文,在五四时期极一时之盛。其中原因有 1、文体自身的原因 2、时代的特殊需求 3、文学革命的需要 4、文学传统的继承。 《新青年》的“随感录”作家群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 虽然散文这一概念在古代便已经出现,但泛指一切非韵文的散体文章。现代散文的概念是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吸取西方散文理论而逐渐形成的。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文学的 散文”,虽然还包括fiction(小说)和essay,但已经将它作为与诗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并将一切应用性文章、科学著述排除在外。 后来周作人在《美文》(1921)中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 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批评性的,是学术性的。二是记述性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 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关系夹杂的。”进一步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划出了 界限,并确认了散文具有其它文学种类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这样,现代散文便成为了一种“与 诗、小说、戏剧并举的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 举凡诗、小说、戏剧文学之外的文学体裁,诸如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游记、通 讯、回忆录、散文诗,以及文学性强的书信、日记等都被归入散文的门下。 而且散文不仅体裁不拘,姿态万千,笔法自然,自由舒展,并能在随意之中真切地表现出作家 的人格与个性,因而受到作家的普遍喜爱。诗人、小说家几乎都同时写作散文,而专心致志于散文 的耕耘的散文作家也不乏其人,因而散文领域呈现出格外的热闹与喧哗,展示出多种的样式与风 格。正如朱自清所指出:“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 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 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 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现代散文没有像其它文学体裁那样有过大力的提倡或激烈的论争,它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长 大、成熟的,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已硕果累累。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 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 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 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 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 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五四"时期散文 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一、兴盛的原因 后起的散文,在五四时期极一时之盛。其中原因有: 1、文体自身的原因 2、时代的特殊需求 3、文学革命的需要 4、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新青年》的“随感录”作家群
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裏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硏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
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裹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研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
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別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别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 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 概括。 3、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 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 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例如:《北京的茶食》。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 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 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 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一一虽 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又如《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 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他同时 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 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一一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 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 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宵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 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文至此处,作者笔锋一转,言及佐茶之食:“江南茶 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 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 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于是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在 瓦屋纸窗之下,乡间朴野之处,啜饮清茶,细嚼茶干,于朴淡中领略悠远,于平常处体味清脱。当 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搦:周德和格五香油 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 洇入读者的心田 (三)周作人散文的影响: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 有其一定影响。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 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 (一)冰心的散文创作 1、概况 心散文: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她优美的抒情散文 《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表 现了乐观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 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 概括。 3、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 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 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例如:《北京的茶食》。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 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 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 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 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又如《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 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他同时 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 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 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 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宵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 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文至此处,作者笔锋一转,言及佐茶之食:“江南茶 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豆 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 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于是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在 瓦屋纸窗之下,乡间朴野之处,啜饮清茶,细嚼茶干,于朴淡中领略悠远,于平常处体味清脱。当 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搨:周德和格五香油 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 洇入读者的心田。 (三)周作人散文的影响: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 有其一定影响。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 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 (一) 冰心的散文创作 1、概况 冰心散文: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她优美的抒情散文 《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表 现了乐观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 绪的书写。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 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 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 的苦闷与彷徨。 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 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2、"冰心体"的散文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 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 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 其间。《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3、“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 她以人生奥秘的探寻,母爱、童心、自然的讴歌,既表现了新时代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寻 找光明的理想,又以“哀而不伤,动中法度”的风范,为传统文化所容纳; 她的笔调既有大西洋彼岸的清新之风,更有含蓄、幽婉的中华古典之美,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 的中华现代语体文。 她的散文除了基本词汇和语法都以白话为文体以外,同时又能够合理地吸取和溶化某些文言词 汇和文言文句式,并且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 文的凝炼,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结束以后 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 ”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 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 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 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硏究会成员,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转向 散文创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 (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 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 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2、朱自清的散文观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 绪的书写。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 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 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 的苦闷与彷徨。 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 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2、"冰心体"的散文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 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 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 其间。《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3、“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 她以人生奥秘的探寻,母爱、童心、自然的讴歌,既表现了新时代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寻 找光明的理想,又以“哀而不伤,动中法度”的风范,为传统文化所容纳; 她的笔调既有大西洋彼岸的清新之风,更有含蓄、幽婉的中华古典之美,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 的中华现代语体文。 她的散文除了基本词汇和语法都以白话为文体以外,同时又能够合理地吸取和溶化某些文言词 汇和文言文句式,并且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 文的凝炼,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结束以后 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 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 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 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转向 散文创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 (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 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 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2、朱自清的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