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艺评论重“网感”更要重“美感” 胡一峰 ①2017年,被视为网络文艺回归理性、走向规范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 网络文艺的发展态势是“网络”裹挟着“文艺”狂飙突进,今年开始网络文艺将 进入“文艺”再塑“网络”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与此相对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却 稍显逊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作者和评论者普遍更关注、重视“网 感”。“网感”有时却被等同于“颜值”“恶搞”“炒作”等,如果重“网感” 轻“美感”甚至以“网感”取消“美感”,评论就会陷入以点击率论成败、以市 场份额论英雄、以“点赞”“吐槽”论优劣的误区 ②文艺的永恒追求是真善美。人们希望从文艺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 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感是衡量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也是文艺评价应秉持 的基本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仅重视“网感”不够,还应捕捉并发掘“美 感”,探究“网感”和“美感”相互作用的机制。 ③每当一种新兴艺术走向成熟,其从业群体渐趋壮大,总会伴随着文艺 评论家的群体“分裂”和新生。当年电影批评摆脱“文学式评论”争论和“影评 人”共同体的群体自觉,都是很好的例证。网络文艺评论已经走到类似的关口, 而网络文艺评论家这一新“身份”的真正确立,除了对“网感”捕捉之外,更重 要的还在于把握网络文艺的“美感”,并作学理化阐发 ④网络文艺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显露出与传统文艺的差别,而且按照自 己的逻辑发生着内部细分,新的艺术样态也不断涌现,这使其复杂性大大加强。 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艺“美感”的动态变化。在视频网站或数字博物馆欣赏、 消费、品评艺术获得的美感与在电影院里、电视机前或博物馆中也是不一样的, “进入”网络游戏所营造的互动空间得到的感受,与坐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视作 品更是有很大差别。 ⑤因此,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艺术理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艺大家 族特别是其新生代成员时,理论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会清晰地凸现出来。而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达,可以预见,文艺对感官的触动还将迎来 一场全新的变革,一种前所未有因而也很难套用现成理论加以阐释的美感体验也 将来临。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网络文艺评论不但要深入研究互联网 对人的认知、心理、情绪以及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要探究 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追踪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产生和变化的轨 迹,进而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家应该“网 感”“美感”两手抓,既像一个听风者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像 个严谨的地质学家,揭示网络文艺这座文化新矿的构造,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 康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 (选自2018年3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 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网络文艺评论重“网感”更要重“美感” 胡一峰 ①2017 年,被视为网络文艺回归理性、走向规范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 网络文艺的发展态势是“网络”裹挟着“文艺”狂飙突进,今年开始网络文艺将 进入“文艺”再塑“网络”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与此相对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却 稍显逊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作者和评论者普遍更关注、重视“网 感”。“网感”有时却被等同于“颜值”“恶搞”“炒作”等,如果重“网感” 轻“美感”甚至以“网感”取消“美感”,评论就会陷入以点击率论成败、以市 场份额论英雄、以“点赞”“吐槽”论优劣的误区。 ②文艺的永恒追求是真善美。人们希望从文艺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 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感是衡量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也是文艺评价应秉持 的基本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仅重视“网感”不够,还应捕捉并发掘“美 感”,探究“网感”和“美感”相互作用的机制。 ③每当一种新兴艺术走向成熟,其从业群体渐趋壮大,总会伴随着文艺 评论家的群体“分裂”和新生。当年电影批评摆脱“文学式评论”争论和“影评 人”共同体的群体自觉,都是很好的例证。网络文艺评论已经走到类似的关口, 而网络文艺评论家这一新“身份”的真正确立,除了对“网感”捕捉之外,更重 要的还在于把握网络文艺的“美感”,并作学理化阐发。 ④网络文艺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显露出与传统文艺的差别,而且按照自 己的逻辑发生着内部细分,新的艺术样态也不断涌现,这使其复杂性大大加强。 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艺“美感”的动态变化。在视频网站或数字博物馆欣赏、 消费、品评艺术获得的美感与在电影院里、电视机前或博物馆中也是不一样的, “进入”网络游戏所营造的互动空间得到的感受,与坐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视作 品更是有很大差别。 ⑤因此,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艺术理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艺大家 族特别是其新生代成员时,理论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会清晰地凸现出来。而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达,可以预见,文艺对感官的触动还将迎来 一场全新的变革,一种前所未有因而也很难套用现成理论加以阐释的美感体验也 将来临。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网络文艺评论不但要深入研究互联网 对人的认知、心理、情绪以及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要探究 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追踪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产生和变化的轨 迹,进而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家应该“网 感”“美感”两手抓,既像一个听风者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像 一个严谨的地质学家,揭示网络文艺这座文化新矿的构造,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 康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 (选自 2018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当前,网络文艺评论正在回归理性、走向规范,步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一度丧失文艺本质的网络文艺评论将重返文艺阵营,重塑美感形象 B.网络文艺美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数字博物馆欣赏艺术,在电影 院里观看影视作品所获得的独特美感就是它的具体呈现。 C.真正成熟的网络文艺评论要求文艺评论家既要对“网感”有精准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还在于捕捉并发掘“美感”,并做理论化阐述。 D.网络文艺评论创作者过度看重网感,对网感存有错误认知,甚至以此“绑 架”评论者,这是网络文艺评论发展逊色于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网络文艺及网络文艺评论的现状写起,指出了后者的发展滞后于 前者,点明了二者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B.第②段强调了美感在文艺及文艺评论中的重要地位,从侧面提出了网络文 艺评论要重网感、更要重美感的中心观点。 C.第③④段由一般到具体,采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 美感在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中的地位 D.第⑤⑥段结合实际情况,展望了网络文艺未来的发展前景,对网络文艺评 论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指出了网络文艺评论家为网络文艺健康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感是网络文艺在生产、传播和接受时与“网生代”心理产生共振时表现 出来的特性,准确捕捉了网感,不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 能否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是衡量网络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准确把 握、深入挖掘网络文艺的美感,是网络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新的网络文艺样态会不断涌现, 美感体验将更加丰富,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 D.如果网络文艺评论家能够清晰地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弥补并完善其理论手段和理论工具,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新浪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 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 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 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 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 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 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一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 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 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
A.当前,网络文艺评论正在回归理性、走向规范,步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一度丧失文艺本质的网络文艺评论将重返文艺阵营,重塑美感形象。 B.网络文艺美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数字博物馆欣赏艺术,在电影 院里观看影视作品所获得的独特美感就是它的具体呈现。 C.真正成熟的网络文艺评论要求文艺评论家既要对“网感”有精准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还在于捕捉并发掘“美感”,并做理论化阐述。 D.网络文艺评论创作者过度看重网感,对网感存有错误认知,甚至以此“绑 架”评论者,这是网络文艺评论发展逊色于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①段从网络文艺及网络文艺评论的现状写起,指出了后者的发展滞后于 前者,点明了二者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B.第②段强调了美感在文艺及文艺评论中的重要地位,从侧面提出了网络文 艺评论要重网感、更要重美感的中心观点。 C.第③④段由一般到具体,采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 美感在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中的地位。 D.第⑤⑥段结合实际情况,展望了网络文艺未来的发展前景,对网络文艺评 论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指出了网络文艺评论家为网络文艺健康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网感是网络文艺在生产、传播和接受时与“网生代”心理产生共振时表现 出来的特性,准确捕捉了网感,不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 B.能否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是衡量网络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准确把 握、深入挖掘网络文艺的美感,是网络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 C.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新的网络文艺样态会不断涌现, 美感体验将更加丰富,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 D.如果网络文艺评论家能够清晰地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弥补并完善其理论手段和理论工具,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新浪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 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 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 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 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 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 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一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 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 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
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 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 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 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 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 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 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 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 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 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 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 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 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 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 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 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 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 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 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 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 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 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 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 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 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 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 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 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 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 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 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 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 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 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 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 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 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 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 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 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 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 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 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 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 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 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 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 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 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 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 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 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 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 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 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的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低碳发展战略在交通领域效果显著,不仅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 气污染,而且能提髙城市交通效率,减少拥堵,是双贏战略。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主要是小汽车造成的,要减少小汽车的碳排放,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选择,最重 要的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为城市交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环保的出行方式:步行、 自行车等非机动慢行交通方式;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电车等能效较高的公共交 通方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然保持着较高慢行交通比例,但随着城市小汽 车拥有量的增加,慢行交通的比例逐年下降。丹麦哥本哈根在20世纪90年代慢 行交通比例下降,但2005年后,自行车出行数量反超小汔车。哥本哈根的经验 很明显,单纯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慢 行交通服务设施网络,才能保证形成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 (摘编自何柳《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材料 骑车出行为啥总不尽如人意?山西省社科院周洁表示,自行车道被占用 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她认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爆发式增 长,原有的机动车道不够用,因此大量挤占自行车道。加上当今以车为本的理念 非常突出,城市规划过于重视快速路网建设,逐渐忽视了自行车道。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自行车道之所以 总是被迫“瘦身”,涉及规划和管理两个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规划过程中 忽视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自行车道屡被占用 针对广大居民对自行车骑行环境建设的需求,记者专门对北京市民进行 了问卷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 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 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的特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低碳发展战略在交通领域效果显著,不仅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 气污染,而且能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拥堵,是双赢战略。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主要是小汽车造成的,要减少小汽车的碳排放,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选择,最重 要的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为城市交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环保的出行方式:步行、 自行车等非机动慢行交通方式;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电车等能效较高的公共交 通方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然保持着较高慢行交通比例,但随着城市小汽 车拥有量的增加,慢行交通的比例逐年下降。丹麦哥本哈根在 20 世纪 90 年代慢 行交通比例下降,但 2005 年后,自行车出行数量反超小汔车。哥本哈根的经验 很明显,单纯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慢 行交通服务设施网络,才能保证形成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 (摘编自何柳《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材料二 骑车出行为啥总不尽如人意?山西省社科院周洁表示,自行车道被占用 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她认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爆发式增 长,原有的机动车道不够用,因此大量挤占自行车道。加上当今以车为本的理念 非常突出,城市规划过于重视快速路网建设,逐渐忽视了自行车道。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自行车道之所以 总是被迫“瘦身”,涉及规划和管理两个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规划过程中, 忽视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自行车道屡被占用。 针对广大居民对自行车骑行环境建设的需求,记者专门对北京市民进行 了问卷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
020%40%60%80%100% 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确保骑行安全 S87.3% 加强自行车道管理,不要让机动车占用 80.4% 加强自行车停放站安全管理 避免出现被盗现象 67.3% 提供更加方便的自行车停放站点, 使其与其他交通方式更好地衔接 494% 出台自行车骑行方面的交通规定, 41.1% 上骑行者按照交通规则行驶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服务 37.4% (材料摘编自2017年9月13日《山西经济日报》《自行车出行:路在何方? 图表来源于李振宇、尹志芳、廖凯、李超《北京居民自行车出行意愿调查与发展 对策》) 材料 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或骑车去上班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与乘坐 私人交通工具上班的人相比,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明显不太可能患有肥胖 症、高血压和糖尿病。 目前,纽约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自行车出行,现有的街道己有700 多英里(1英里=1.6093千米)自行车专用道和公园小道可供骑车,市区内的室 内和室外自行车停车泊位也增加不少。此外,纽约市对骑自行车还做了大量的宣 传工作,比如设立骑车资讯网站和电话服务平台;在健康公报上告诉市民如何 “安全骑车”;制定“街道守则”,告诫市民骑车规则: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骑车 地图和指示标志,向骑车者指示哪里可以免费停车和休憩;在公园里设有纽约市 步行计划,这些计划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规划了夏季步行街和周末步行街,以 供大家步行、骑车和做其他运动。过去5年,纽约市步行和骑车通勤的人数已翻 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新认识,“骑车出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英国人 对自行车的崇拜使得这个昔日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新时代的自行车王国。如 今的英国,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占用空间小、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便 快捷、绿色实用的交通工具,选择自行车出行更是一种能锻炼身体、使人更加健 康的生活时尚,成为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摘编自朱长青、郝生凤、车丽彬、黄俊《从健康的角度呼吁步行和自 行车交通发展》)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行车道被占用的现象,在我国各大城市都有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居民的骑行,对我国推行城市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不利
(材料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13 日《山西经济日报》《自行车出行:路在何方?》, 图表来源于李振宇、尹志芳、廖凯、李超《北京居民自行车出行意愿调查与发展 对策》) 材料三 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或骑车去上班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与乘坐 私人交通工具上班的人相比,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明显不太可能患有肥胖 症、高血压和糖尿病。 目前,纽约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自行车出行,现有的街道已有 700 多英里(1 英里=1.6093 千米)自行车专用道和公园小道可供骑车,市区内的室 内和室外自行车停车泊位也增加不少。此外,纽约市对骑自行车还做了大量的宣 传工作,比如设立骑车资讯网站和电话服务平台;在健康公报上告诉市民如何 “安全骑车”;制定“街道守则”,告诫市民骑车规则;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骑车 地图和指示标志,向骑车者指示哪里可以免费停车和休憩;在公园里设有纽约市 步行计划,这些计划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规划了夏季步行街和周末步行街,以 供大家步行、骑车和做其他运动。过去 5 年,纽约市步行和骑车通勤的人数已翻 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新认识,“骑车出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英国人 对自行车的崇拜使得这个昔日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新时代的自行车王国。如 今的英国,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占用空间小、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便 快捷、绿色实用的交通工具,选择自行车出行更是一种能锻炼身体、使人更加健 康的生活时尚,成为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摘编自朱长青、郝生凤、车丽彬、黄俊《从健康的角度呼吁步行和自 行车交通发展》)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行车道被占用的现象,在我国各大城市都有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居民的骑行,对我国推行城市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