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县2014届高三三诊语文学科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轧钢/相互倾轧觊觎/坚贞不渝坍圮/杞人忧天贝壳/金蝉脱壳 B.作坊/作茧自缚孱弱/大言不惭信笺/流水浅浅铜臭/遗臭万年 C.蔓延/顺蔓摸瓜奴婢/大有裨益叱咤/姹紫嫣红下载/千载难逢 D.累赘/罪行累累炽热/秩序井然玷污/拈花惹草曲牌/曲径通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揉合 明信片 轻歌曼舞 能屈能伸 B.坐镇 冒失鬼 事必躬亲 共商国是 C.平添 度假村 蜂拥而至 雍荣华贵 D.张皇 钉书机 滥竽充数 猝不及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可他因要处理私事,没等会议结束,就擅自 离开了,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B.教育子女是父亲不可推托的责任,然而,父亲缺席是家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 题,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通常过少。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而现在家用轿车满街 跑,整个社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让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但在具体实施 时,既要注重教学的高效,更要注重形式的美。 B.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 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C.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在学习方面,成绩的 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刻苦的程度。 D.现阶段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除了増加警力加强道路指挥外,我们还应 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 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 (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 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 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 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
四川省武胜县 2014 届高三三诊语文学科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轧钢/相互倾轧 觊觎/坚贞不渝 坍圮/杞人忧天 贝壳/金蝉脱壳 B.作坊/作茧自缚 孱弱/大言不惭 信笺/流水浅浅 铜臭/遗臭万年 C.蔓延/顺蔓摸瓜 奴婢/大有裨益 叱咤/姹紫嫣红 下载/千载难逢 D.累赘/罪行累累 炽热/秩序井然 玷污/拈花惹草 曲牌/曲径通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揉合 明信片 轻歌曼舞 能屈能伸 B.坐镇 冒失鬼 事必躬亲 共商国是 C.平添 度假村 蜂拥而至 雍荣华贵 D.张皇 钉书机 滥竽充数 猝不及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可他因要处理私事,没等会议结束,就擅自 离开了,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B.教育子女是父亲不可推托的责任,然而,父亲缺席是家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 题,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通常过少。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而现在家用轿车满街 跑,整个社会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让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但在具体实施 时,既要注重教学的高效,更要注重形式的美。 B.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 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C.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在学习方面,成绩的 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刻苦的程度。 D.现阶段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除了增加警力加强道路指挥外,我们还应 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 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 (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 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 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左传》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 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
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 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 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 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 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 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 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 “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 之推故事发生地一一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一一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 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 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 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 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 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 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 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 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 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 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5.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 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 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 公历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 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 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 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 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 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 元 105 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 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到了重 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 “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 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 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 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 五日”。公元 790 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 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 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 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 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 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 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 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5.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 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左传》称为“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C.早在周代就有“清明”的名称,作为节气出现是在汉代出现。《淮南子·天文 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D.清明节在唐代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 等一系列活动并存,而在明清时成为了春天唯一的大节。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等重要日子, 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B.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两千多年再也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 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在其忌日禁火、冷食,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 于此,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须祭扫陵墓,但从邵雍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节 已变得快乐明朗,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 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 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 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 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晁错,颖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 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 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 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 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 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 出?”袁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髙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 诸侯,削夺其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 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 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 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 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 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责备 B.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到。 C.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 谪 D.吾亦恨之 恨:痛 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发兵以御之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B.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C.其意不在错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扫而有肃穆悲伤;又因 踏青游春而有了欢乐喜庆。 B.由于“晋”字相同,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 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C.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李唐王朝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 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连通。 D.元代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祓禊除灾的上巳节淡出,于是,清明节成为 了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晁错,颖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 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 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 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 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 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 出?”袁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 诸侯,削夺其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 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 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 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 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 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让:责备。 B.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到。 C.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 谪。 D.吾亦恨之 恨:痛 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发兵以御之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B.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C.其意不在错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4分) 译文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分) 译文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晁错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限8处)(4分)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史记·袁盎晁错 列传第四十一》)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赠郑征君 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注】①古时称朝廷征召而未赴的士人为“征君”。②燕鸿:比喻功名地位。谢 公:谢灵运。 (1)俞陛云说,这首酬赠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征君的“微讽”之意。请结合 诗意,简要说明“微讽”之意是什么。(4分) 答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3 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 4 大题,12 小题。 四、(31 分) 10.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4 分) 译 文: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4 分) 译 文: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晁错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限 8 处)(4 分)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史记·袁盎晁错 列传第四十一》)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 分) 赠郑征君① 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②。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注】①古时称朝廷征召而未赴的士人为“征君”。②燕鸿:比喻功名地位。谢 公:谢灵运。 (1)俞陛云说,这首酬赠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征君的“微讽”之意。请结合 诗意,简要说明“微讽”之意是什么。(4 分) 答:
(2)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中对比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 杂诗》)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 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 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 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 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 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 就是某种欲望所裏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 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 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 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 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 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 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
(2)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中对比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答: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 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 杂诗》) (4)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 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 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5~18 题。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 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 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 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 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 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 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 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 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 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 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 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