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 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 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 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 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 “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 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 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 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 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 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 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 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 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 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 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 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 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 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 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 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 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 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晢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 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 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 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年7月17日《人 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南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 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 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 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 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 “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 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 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 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 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 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 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 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 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 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 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 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 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 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 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 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 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 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 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 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 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 2017 年 7 月 17 日《人 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 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 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 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 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 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 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 论述透彻,结构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 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 “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 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的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 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 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盏马灯 薛培政 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 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老头子却 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26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 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 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 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 们的想象。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6至10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 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 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 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 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 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 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 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 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 “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 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的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 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 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盏马灯 薛培政 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 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老头子却 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 那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26 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 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 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 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 们的想象。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 6 至 10 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
来的松木。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 上马匹拖过冰面。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但 我二话没说,马上组织战士开始运输,再困难也要完成任务。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 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60余米,最深处约105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 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 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 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 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 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夜幕渐渐降临,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漆黑一片的冰面上,别说战士难 以行进,就连拉木头的马匹都扭动着身子不愿前行。 见此情景,我瞬间便做出第二个决定:由我提着马灯走在前面开路,大家看着灯 光,跟我保持距离连成一线行进。如果一旦看不见灯光,要赶紧卸下木材,立即 返回原地,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一一”在这罕无人迹的天山上,战士们那悲怆的回答响彻旷野,我感到 肩头上有千钧的压力。 我提着这盏马灯在前挪动,身后运木材的人员马匹形成一条长龙,渐渐向天池对 岸靠近。 经过两个整夜的紧张抢运,终于将所有木材运到对岸。这时人困马乏,都盼着早 点返回营区休整。 两天后,当我站在营区门口,看着所有人员和马匹安全进入营区后,竟一头晕倒 在地…… 若干年之后,当那些身处天南地北、已是子孙满堂的老战友,偶尔与我见面或电 话联系时,总少不了提起这档子事,都认为我当年提着马灯在前开路,颇有些“壮 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分娩的妻子,倘若我那夜 掉进湖去,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可是,想想担负的任务,再看看身边的战士, 作为指挥员,我别无选择。所幸的是,我把他们一个个安全的带回来了……” 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略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就扣合了题目“一盏马灯”,并用梁老老伴的话作铺垫,而后自然 引出有关马灯的一段往事。 B.梁老之所以把已经没有实际用途的马灯当作宝贝,珍爱有加,是因为马灯见 证了当年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往事,保存了那段珍贵的记忆 C.“我”只是对马灯好奇,并没问什么,梁老却主动给“我”讲那段往事,表 明梁老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与马灯有关的故事。 D.小说以十分简洁的细节描写结尾,梁老那抚摸马灯的动作表现了他对马灯的 深情,那微眯的笑眼则表现了他回忆往事时的欣慰 5.“老边防”梁英才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来的松木。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 上马匹拖过冰面。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但 我二话没说,马上组织战士开始运输,再困难也要完成任务。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 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 60 余米,最深处约 105 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 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 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 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 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 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夜幕渐渐降临,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漆黑一片的冰面上,别说战士难 以行进,就连拉木头的马匹都扭动着身子不愿前行。 见此情景,我瞬间便做出第二个决定:由我提着马灯走在前面开路,大家看着灯 光,跟我保持距离连成一线行进。如果一旦看不见灯光,要赶紧卸下木材,立即 返回原地,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在这罕无人迹的天山上,战士们那悲怆的回答响彻旷野,我感到 肩头上有千钧的压力。 我提着这盏马灯在前挪动,身后运木材的人员马匹形成一条长龙,渐渐向天池对 岸靠近。 经过两个整夜的紧张抢运,终于将所有木材运到对岸。这时人困马乏,都盼着早 点返回营区休整。 两天后,当我站在营区门口,看着所有人员和马匹安全进入营区后,竟一头晕倒 在地…… 若干年之后,当那些身处天南地北、已是子孙满堂的老战友,偶尔与我见面或电 话联系时,总少不了提起这档子事,都认为我当年提着马灯在前开路,颇有些“壮 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分娩的妻子,倘若我那夜 掉进湖去,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可是,想想担负的任务,再看看身边的战士, 作为指挥员,我别无选择。所幸的是,我把他们一个个安全的带回来了……” 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4 期,略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就扣合了题目“一盏马灯”,并用梁老老伴的话作铺垫,而后自然 引出有关马灯的一段往事。 B.梁老之所以把已经没有实际用途的马灯当作宝贝,珍爱有加,是因为马灯见 证了当年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往事,保存了那段珍贵的记忆。 C.“我”只是对马灯好奇,并没问什么,梁老却主动给“我”讲那段往事,表 明梁老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与马灯有关的故事。 D.小说以十分简洁的细节描写结尾,梁老那抚摸马灯的动作表现了他对马灯的 深情,那微眯的笑眼则表现了他回忆往事时的欣慰。 5.“老边防”梁英才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的基本情节完全由主人公梁英才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就在写杨振宁的两本传记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之际,《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①记者:上个月,三联书店刚刚出版了《杨振宁传》。台湾作家江才健 于2002年写就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最近也在大陆公开出版。你对 这两本传记评价如何? 杨振宁:我想再三地讲,中国对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历史很长,但现在 像西方写人物传记那样去做的,却是很少的。西方人写传记,最大的特点是求真 实。而中国当代的很多传记,比如关于华罗庚的、陈景润的,都有失真之处,是 “传记文学”,与文学相关,有空想的成分在里头。而这两本,比较像西方的写 这两本书相当不一样,《杨振宁传》的作者杨建邺是物理学教授,他的 物理知识很多,又读了大量的文献,对我的工作有很多详细的、半通俗的描写。 江才健的好处是,他在美国访问了很多人,可能有100多人,都是我人生不同时 代的朋友,所以也有他的特色。 个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如果把这两本书加起来的话,我人生经历过 的,有80%都在里头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很熟的朋友,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在了 两位作者没有机会跟这些人接触,所以两本书的内容都不那么全面 ②记者: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刚颁布,获得诺贝尔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 影响? 杨振宁:多半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获奖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都 是在科学前沿非常专注地做研究,获奖之后,也还是继续做下去。有没有少数人 的注意力转移了呢?是有的,但也是少数的。我以为,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 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③记者:但目前中国的科技界,也有很多不好的风气和弊端。因此有人 认为即使再过很多年,中国依然没有人能够拿到诺贝尔奖。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 问题? 杨振宁:中国科技界的问题,我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点是,社会上风 气不好,作假很多。这个风气已经从商业领域蔓延到学校、科研机构。为什么会 有这个现象,原因很复杂,但这是不是就会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肯定是 会的。第二点是关于资金的分配。国家现在有钱了,在资金分配的问题上,吵得 很凶。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改正。可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就否定中国科技发展 的前景,是不对的 ④记者:你投身于理论物理的硏究,将物理与数学结合得很好。但这些 学科在外人看来不仅非常难以理解,而且是很枯燥的。你从中体会到的美妙之处, 和获得的乐趣。能够给我们描述出来,让我们分享吗? 杨振宁:我曾经专门撰写过一篇文章,叫《美与物理学》。物理学是非 常美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结构是非常美的。研究物理你就会感到,在世界复杂的 表象之下,有非常简洁的秩序和规律可循。举个例子,现在的网络通讯、X光、 伽马射线,所有这些非常复杂的技术和现象,都是基于几个非常简单的方程式。 当年,麦克斯韦用了四行方程式,就定下无线电、网络通讯的基础。学物理的人
6.小说的基本情节完全由主人公梁英才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就在写杨振宁的两本传记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之际,《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①记者:上个月,三联书店刚刚出版了《杨振宁传》。台湾作家江才健 于 2002 年写就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最近也在大陆公开出版。你对 这两本传记评价如何? 杨振宁:我想再三地讲,中国对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历史很长,但现在 像西方写人物传记那样去做的,却是很少的。西方人写传记,最大的特点是求真 实。而中国当代的很多传记,比如关于华罗庚的、陈景润的,都有失真之处,是 “传记文学”,与文学相关,有空想的成分在里头。而这两本,比较像西方的写 法。 这两本书相当不一样,《杨振宁传》的作者杨建邺是物理学教授,他的 物理知识很多,又读了大量的文献,对我的工作有很多详细的、半通俗的描写。 江才健的好处是,他在美国访问了很多人,可能有 100 多人,都是我人生不同时 代的朋友,所以也有他的特色。 一个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如果把这两本书加起来的话,我人生经历过 的,有 80%都在里头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很熟的朋友,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在了。 两位作者没有机会跟这些人接触,所以两本书的内容都不那么全面。 ②记者: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刚颁布,获得诺贝尔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 影响? 杨振宁:多半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获奖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都 是在科学前沿非常专注地做研究,获奖之后,也还是继续做下去。有没有少数人 的注意力转移了呢?是有的,但也是少数的。我以为,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 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③记者:但目前中国的科技界,也有很多不好的风气和弊端。因此有人 认为即使再过很多年,中国依然没有人能够拿到诺贝尔奖。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 问题? 杨振宁:中国科技界的问题,我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点是,社会上风 气不好,作假很多。这个风气已经从商业领域蔓延到学校、科研机构。为什么会 有这个现象,原因很复杂,但这是不是就会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肯定是 会的。第二点是关于资金的分配。国家现在有钱了,在资金分配的问题上,吵得 很凶。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改正。可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就否定中国科技发展 的前景,是不对的。 ④记者:你投身于理论物理的研究,将物理与数学结合得很好。但这些 学科在外人看来不仅非常难以理解,而且是很枯燥的。你从中体会到的美妙之处, 和获得的乐趣。能够给我们描述出来,让我们分享吗? 杨振宁:我曾经专门撰写过一篇文章,叫《美与物理学》。物理学是非 常美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结构是非常美的。研究物理你就会感到,在世界复杂的 表象之下,有非常简洁的秩序和规律可循。举个例子,现在的网络通讯、X 光、 伽马射线,所有这些非常复杂的技术和现象,都是基于几个非常简单的方程式。 当年,麦克斯韦用了四行方程式,就定下无线电、网络通讯的基础。学物理的人
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式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 复杂的。那是一种庄严感、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奧秘的畏惧感。物理学家从中 体会到的美,我想正像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 最终极的美。 ⑤记者:1999年5月,你的好友、普林斯顿高等硏究院教授弗里曼·戴 森称你是“保守的革命者”,你对他这个说法怎么看? 杨振宁:他说得非常对!当年我发现了“宇称不守恒”,这不是物理学 的局部问题,而是改变了整个物理学的前沿的问题,因此是“革命性的”。同时, 我又是比较保守的。比如,清末民初,钱玄同和傅斯年发表文章说,中国落后的 原因是汉字导致的,因此他们主张废除中文,要用拼音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些过 于激进的做法,我是完全不同意的。所以总的来说,我的确是一个“保守的革命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振宁认为,中国的人物传记写作历史很长,但是现在的很多传记却 写得不如西方的好,即便是写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也存在严重问题 B.杨振宁认为,中国科技界的两点问题确实需要改正,但并不能因为有 问题就否定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 C.在文章中,杨振宁对于枯燥的物理学作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描述,让 人充分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 D.好友弗里曼·戴森批评杨振宁是“保守的革命者”,杨振宁表示接受, 这表明杨振宁很虚心,有自知之明。 8.从杨振宁对两本传记的评价来看,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要求?请简要陈 述 (5分) 9.杨振宁同意别人说他是“保守的革命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保守的 革命者”的理解和认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 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 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 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 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 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 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 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 祀典。卫为之安。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 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 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 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 不敢弄法。迕蔡间有巨盜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
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式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 复杂的。那是一种庄严感、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家从中 体会到的美,我想正像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 最终极的美。 ⑤记者:1999 年 5 月,你的好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 森称你是“保守的革命者”,你对他这个说法怎么看? 杨振宁:他说得非常对!当年我发现了“宇称不守恒”,这不是物理学 的局部问题,而是改变了整个物理学的前沿的问题,因此是“革命性的”。同时, 我又是比较保守的。比如,清末民初,钱玄同和傅斯年发表文章说,中国落后的 原因是汉字导致的,因此他们主张废除中文,要用拼音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些过 于激进的做法,我是完全不同意的。所以总的来说,我的确是一个“保守的革命 者”。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振宁认为,中国的人物传记写作历史很长,但是现在的很多传记却 写得不如西方的好,即便是写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也存在严重问题。 B.杨振宁认为,中国科技界的两点问题确实需要改正,但并不能因为有 问题就否定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 C.在文章中,杨振宁对于枯燥的物理学作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描述,让 人充分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 D.好友弗里曼·戴森批评杨振宁是“保守的革命者”,杨振宁表示接受, 这表明杨振宁很虚心,有自知之明。 8.从杨振宁对两本传记的评价来看,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要求?请简要陈 述。 (5 分) 9.杨振宁同意别人说他是“保守的革命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保守的 革命者”的理解和认识。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 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 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 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 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 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 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 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 祀典。卫为之安。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 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 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 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 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