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柔石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晒客(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 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 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哂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 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 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 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 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教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 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斩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 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 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 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 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 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哂”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 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 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 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 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扬 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售货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 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 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 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 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 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 黑”族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 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人民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11版,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 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
浙江省宁海县柔石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晒 客(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 2007 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 月份教育 部公布的 171 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 和各种各样的 BBS 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 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 了他 8 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 布自己月收入 4786 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教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 基金、“晒”股票…… 2006 年才在互联网上斩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 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 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 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 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 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 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 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 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 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扬 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售货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 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 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 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 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 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 黑”族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 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人民日报》2007 年 9 月 25 日第 11 版,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 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
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也可 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的“哂黑”,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 推动问题的解决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晒客借助网络而“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 的融合。 B.“晒黑”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 气用事。 C.“哂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杈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 量 D.人们对哂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 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 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 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 观分析。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7题(14分) 流浪的本义(余秋雨) (1)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 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 (2)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 (3)这条大街是逛不厌的,我先是和伙伴们一起逛,不过瘾,再独个儿慢慢逛,逛完,再 急急地拉伙伴们去看我发现的好去处。 (4)这里不分当地人和外来人,不分西班牙人和外国人,不分东方人和西方人,大家都是 流浪者,因此也不分严格意义上的卖者和买者。这种浑然一体又互不相识的气氛,让人迷醉。 所有的卖家多半不是真正的商人,而是昨天和明天的行者,只因今天缺钱,便在这里稍稍闹 腾。主要不是闹腾资金和商品,而是手艺和演技。和艺术衔接在一起,大街光鲜夺目,绝招 纷呈,就像过节一般。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规范,在这里出现的一切,必须干净、文雅、礼 貌、美观,不涉恶浊,不重招徕,绅士风度,君子作派,自尊自爱,心照不宣。这就使它与 我们常见的喧闹划出了界线,具备了国际旅游素质,让人每一步都走得放松,走得自在 (5这些特点,在我看来,全都体现了世间优秀流浪者的素质。他们的溶化本领,谋生能 力,开阔心境,自控风范,物化为一条群体人格的长廊,煕煕攘攘。其实,这也是一切远行 者的进修学校 (6)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 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 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
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也可 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的“晒黑”,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 推动问题的解决。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晒客借助网络而“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 的融合。 B.“晒黑”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 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 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 识。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 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 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 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 观分析。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4--7 题(14 分) 流浪的本义(余秋雨) ⑴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 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 ⑵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 ⑶这条大街是逛不厌的,我先是和伙伴们一起逛,不过瘾,再独个儿慢慢逛,逛完,再 急急地拉伙伴们去看我发现的好去处。 ⑷这里不分当地人和外来人,不分西班牙人和外国人,不分东方人和西方人,大家都是 流浪者,因此也不分严格意义上的卖者和买者。这种浑然一体又互不相识的气氛,让人迷醉。 所有的卖家多半不是真正的商人,而是昨天和明天的行者,只因今天缺钱,便在这里稍稍闹 腾。主要不是闹腾资金和商品,而是手艺和演技。和艺术衔接在一起,大街光鲜夺目,绝招 纷呈,就像过节一般。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规范,在这里出现的一切,必须干净、文雅、礼 貌、美观,不涉恶浊,不重招徕,绅士风度,君子作派,自尊自爱,心照不宣。这就使它与 我们常见的喧闹划出了界线,具备了国际旅游素质,让人每一步都走得放松,走得自在。 ⑸这些特点,在我看来,全都体现了世间优秀流浪者的素质。他们的溶化本领,谋生能 力,开阔心境,自控风范,物化为一条群体人格的长廊,熙熙攘攘。其实,这也是一切远行 者的进修学校。 ⑹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 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 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
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⑦)据我自己的经验,几乎没有遇见过一个喜欢远行的现代流浪者是偏激、固执、阴郁 好斗的。反之,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 谁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 散。流浪,一个深为他们耻笑的词汇,却又谈何容易! (8)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因此,在我眼中,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也就是开通者大街,高贵者大街。 (9)流浪者大街的东端直通地中海,逛街劳累后我想吹吹风,便向海边走去。 0海边是一个广场,中间有一柱高塔,直插云端。高塔底部,有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尔 女王的雕像,他们坐姿端庄,神态安详,一副指挥若定地在做大事业的模样。说是底部,人 们还须仰视。仰视完他们再抬头,分明看到在高塔的顶部,还有一尊立像 aD这会是谁呢?连堂堂国王和女王都在那么低下的部位守护着他,侍候着他,难道他是 上帝吗? ⑩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 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 3我立即猜出来了,只能是他,哥伦布。 040一问,果然。 5这座哥伦布高塔,正与流浪者大街连成一直线,那么,这位航海家也就成了大街上全 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或者说,他是这里的第一流浪者。 0其实岂止在这里。他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者 D他发现了一片大陆。 8想到这里我豁然领悟,什么是流浪的本性… 4.作者初到巴塞罗那,就被流浪者大街吸引住了,这条大街凭哪些特点吸引住作者,请分 三点来说明。(3分) 5.“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谁扛行李、 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这里, 作者记述了一些“书斋文人”的表现,其作用是什么?(3分) 6.“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 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这一句主要属于什么描写,请分析这个描写的 作用。(4分) 7.文章从“流浪者大街”写到“哥伦布雕像”,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⑺据我自己的经验,几乎没有遇见过一个喜欢远行的现代流浪者是偏激、固执、阴郁、 好斗的。反之,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 谁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 散。流浪,一个深为他们耻笑的词汇,却又谈何容易! ⑻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因此,在我眼中,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也就是开通者大街,高贵者大街。 ⑼流浪者大街的东端直通地中海,逛街劳累后我想吹吹风,便向海边走去。 ⑽海边是一个广场,中间有一柱高塔,直插云端。高塔底部,有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尔 女王的雕像,他们坐姿端庄,神态安详,一副指挥若定地在做大事业的模样。说是底部,人 们还须仰视。仰视完他们再抬头,分明看到在高塔的顶部,还有一尊立像。 ⑾这会是谁呢?连堂堂国王和女王都在那么低下的部位守护着他,侍候着他,难道他是 上帝吗? ⑿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 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 ⒀我立即猜出来了,只能是他,哥伦布。 ⒁一问,果然。 ⒂这座哥伦布高塔,正与流浪者大街连成一直线,那么,这位航海家也就成了大街上全 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或者说,他是这里的第一流浪者。 ⒃其实岂止在这里。他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者。 ⒄他发现了一片大陆。 ⒅想到这里我豁然领悟,什么是流浪的本性…… 4.作者初到巴塞罗那,就被流浪者大街吸引住了,这条大街凭哪些特点吸引住作者,请分 三点来说明。(3 分) ---------------------------------------------------------------------------------------------------------------------- ---------------------------------------------------------------------- 5.“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谁扛行李、 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这里, 作者记述了一些“书斋文人”的表现,其作用是什么?(3 分) --------------------------------------------------------------------------------------------- --------------------------------------------------------------------------------------------- 6.“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 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这一句主要属于什么描写,请分析这个描写的 作用。(4 分) ---------------------------------------------------------------------------------------------------------------------- ---------------------------------------------------------------------- 7.文章从“流浪者大街”写到“哥伦布雕像”,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4 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莢),诸县争 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 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 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 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 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 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歪曲,枉曲)法。以亲嫌, 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 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 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 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 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 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潏皖山谷寺、石牛 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 9.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问薏/青麻头伏焉 D.其重之也如此/之壮也,犹不如人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 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 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 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 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l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4分) 译文: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 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 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 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 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 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 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 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 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 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 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 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 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 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9.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 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 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 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 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2.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 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13.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三)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第1题为必做题,2-5四题任选三题, 每格1分)(8分)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①。《桥边的老人》 (美国)②。《娜塔莎》 (俄国) (2)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论语.为政以德》)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 赋》) (4)人道是、 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长相思》)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普通人的文明和野蛮 龙应台 没有想到我会亲眼目睹这一幕。 台湾南部乡下小镇,半夜十二点,十字路口,一家二十四小时豆浆店。这大概是台湾对 中华文化最美好的贡献,三更半夜,你可以随时从幽黑寒冷的巷道走进这温暖明亮的地方, 看着平底大锅上锅贴在滋滋煎烧,新鲜的豆浆气息在空气里弥漫,脆脆的油条、松松的烧饼、 香得让人受不了的葱油饼,全在眼前。忙碌工作的几个年轻妇人用轻快的语音问客人要吃什 么。整个小镇都沉在黑暗中,这简陋的小厅就像个光亮的橱窗,正在展出生活的温煦和甜美 个穿着拖鞋的客人大踏步进来,显然认出了正在低头喝豆浆的朋友,用力拍了他肩膀, 说:“怎样?我们来赌吧。赌你们贏我们六十万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3 题 读长恨辞 宋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2.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 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 分) 13.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4 分) (三)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4。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第 1 题为必做题,2--5 四题任选三题, 每格 1 分)(8 分)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①。《桥边的老人》-------------(美国) ②。《娜塔莎》--------------(俄国) (2)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论语.为政以德》) (3)----------------,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 赋》) (4)人道是、---------------。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普通人的文明和野蛮 龙应台 没有想到我会亲眼目睹这一幕。 台湾南部乡下小镇,半夜十二点,十字路口,一家二十四小时豆浆店。这大概是台湾对 中华文化最美好的贡献,三更半夜,你可以随时从幽黑寒冷的巷道走进这温暖明亮的地方, 看着平底大锅上锅贴在滋滋煎烧,新鲜的豆浆气息在空气里弥漫,脆脆的油条、松松的烧饼、 香得让人受不了的葱油饼,全在眼前。忙碌工作的几个年轻妇人用轻快的语音问客人要吃什 么。整个小镇都沉在黑暗中,这简陋的小厅就像个光亮的橱窗,正在展出生活的温煦和甜美。 一个穿着拖鞋的客人大踏步进来,显然认出了正在低头喝豆浆的朋友,用力拍了他肩膀, 说:“怎样?我们来赌吧。赌你们赢我们六十万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