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大纲总说明 一、《基础会计》数学大纲是依据私立华联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它 是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学专业和经济类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 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 工作的基本内容:运用各种会计的基本方法,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为学习 各专业课程奠定所必须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共九个项目,项目一为总论,是关于会计学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项 目二至项目七为会计核算基本理论与方法:项目八是会计报表,是会计报表的基本理论、编 制及分析方法:项目九是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三、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得实践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我相结合, 若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本课程在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56课时, 其它经济类相关专业可在不低于54节课的范围内调整。其各章的课时安排如下: 课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小计 讲授 实训+作业 项目、 总论 6 6 项目二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与账户 6 5 1 项目三复式记账 6 1 项目四会计凭证 6 3 项目五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16 项目六会计账簿 6 3 3 项目七财产清查 4 4 项目八财务会计报目 项目九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2 1 1 计 66 6 五、该大纲的参考书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006年修订版 2、《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质发 3、《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制定 4、《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制定 5、中国人民大学《基础会计》2013年版 6、《初级会计实务》财政部编2015年版 7、《中级会计实务》财政部编2015年版 六、该大纲由私立华联学院齐晨英讲师编写,由赖金明等修改审定。 1
1 《基础会计》教学大纲总说明 一、《基础会计》教学大纲是依据私立华联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它 是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学专业和经济类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 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 工作的基本内容;运用各种会计的基本方法,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为学习 各专业课程奠定所必须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共九个项目,项目一为总论,是关于会计学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项 目二至项目七为会计核算基本理论与方法;项目八是会计报表,是会计报表的基本理论、编 制及分析方法;项目九是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三、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得实践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着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本课程在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 56 课时, 其它经济类相关专业可在不低于 54 节课的范围内调整。其各章的课时安排如下: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分配 小 计 讲 授 实训+作业 项目一 总 论 6 6 项目二 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与账户 6 5 1 项目三 复式记账 6 5 1 项目四 会计凭证 6 3 3 项目五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16 14 2 项目六 会计账簿 6 3 3 项目七 财产清查 4 4 项目八 财务会计报告 4 3 项目九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2 1 1 合 计 56 45 11 五、该大纲的参考书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006 年修订版 2、《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国务院颁发 3、《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制定 4、《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制定 5、中国人民大学 《基础会计》 2013 年版 6、《初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编 2015 年版 7、《中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编 2015 年版 六、该大纲由私立华联学院齐晨英讲师编写,由赖金明等修改审定
《基础会计》教学大纲 项目一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等进行概括地说明,概括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 是会计学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什么是会计、 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核算基础、会计的方法:认识会计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 重要性:明确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任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会计的定义、职能、特点、方法,难点是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 则。 【教学内容】 一、会计的认知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学界比较公认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适应加强 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 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概念 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会计的科学定义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 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整套专门方法,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业、行政和 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便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主要特点 会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计算和记录。 3.有一套专门的方法。 (四)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 会计的职能随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但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 能则是基本稳定的。 (五)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为了实现不同的会计目 标,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1
1 《基础会计》教学大纲 项目一 总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等进行概括地说明,概括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 是会计学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什么是会计、 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核算基础、会计的方法;认识会计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 重要性;明确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任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会计的定义、职能、特点、方法,难点是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 则。 【教学内容】 一、会计的认知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学界比较公认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适应加强 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 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概念 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会计的科学定义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 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整套专门方法,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业、行政和 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便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主要特点 会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计算和记录。 3.有一套专门的方法。 (四)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 会计的职能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但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 能则是基本稳定的。 (五)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为了实现不同的会计目 标,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二、会计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目标 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就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时间和内容等进行会计核算应具备的重大理 论问题作出的全乎情理的限定。会计界比较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 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内容。 (三)会计核算的基础 正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屈期间,在会计上形成了两种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 生制。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内容 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检查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复习训练】 复习思考内容:1、会计的定义、职能、特点、方法:2、会计方法的概念、内容及其内 容之间的相互关系:3、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含义及内容:4、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作业训练内容:设计一个作业,练习会计核算基础。 项目二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与账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基础会计的核心内容。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和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 目和账户的含义、分类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意币点内容是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含义及分类。在教学中必须注 意上述重点、难点的教学,既要给予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体会这 些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一、会计对象
2 二、会计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目标 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就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时间和内容等进行会计核算应具备的重大理 论问题作出的全乎情理的限定。会计界比较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 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内容。 (三)会计核算的基础 正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在会计上形成了两种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 生制。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内容 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检查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复习训练】 复习思考内容:1、会计的定义、职能、特点、方法; 2、会计方法的概念、内容及其内 容之间的相互关系;3、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含义及内容;4、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作业训练内容:设计一个作业,练习会计核算基础。 项目二 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与账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基础会计的核心内容。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和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 目和账户的含义、分类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重点内容是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含义及分类。在教学中必须注 意上述重点、难点的教学,既要给予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体会这 些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的 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 资产的特征。 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 用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的含义和各自的内容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特征和分类。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内容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 的总流入。收入的基本特征是经营所得。它可以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的基本特 征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得代价,不是为取得收入而减少的资产或增加的负债则不属于费用的 范围。费用按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可以分为成本费用和期间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它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经营成果。 三、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结合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而形成的项目。 1.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 (2)会计科目按反映经济内容详细程度分类 三、会计账户 1.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提供动态和静 态指标的一种工具。 2.账户的基本结构 3.账户的分类 3
3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的 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 资产的特征。 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 用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的含义和各自的内容。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特征和分类。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内容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 的总流入。收入的基本特征是经营所得。它可以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的基本特 征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得代价,不是为取得收入而减少的资产或增加的负债则不属于费用的 范围。费用按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可以分为成本费用和期间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它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经营成果。 三、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结合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而形 成的项目。 1.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 (2)会计科目按反映经济内容详细程度分类 三、会计账户 1.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提供动态和静 态指标的一种工具。 2.账户的基本结构 3.账户的分类
4.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项目三复式记账 一、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 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 分析资金的结果。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揭示了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必然联 系和会计核算中最主要的平衡关系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发生增成培养变化的四种类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作用: 1.是设置账户的理论依据: 2.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3。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二、记账方法原理及内容 (一)记账方法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三)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优点 2.复式记账法的要素和种类 三、借贷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2.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1)记账符号 (2)账户的设置和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是: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 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贷方。成本费用 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账户的结构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 构基本相同。 (3)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账户的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含义、种类、编制要求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4)试算平衡 ①试算平衡的含义 ②试算平衡的种类 ③试算平衡表的编伟制 【复习训练】
4 4.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项目三 复式记账 一、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 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 分析资金的结果。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揭示了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必然联 系和会计核算中最主要的平衡关系。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发生增减培养变化的四种类型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作用: 1.是设置账户的理论依据; 2.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3.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二、记账方法原理及内容 (一)记账方法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三)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优点 2.复式记账法的要素和种类 三、借贷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2.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1)记账符号 (2)账户的设置和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是: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 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贷方。成本费用 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账户的结构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 构基本相同。 (3)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账户的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含义、种类、编制要求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4)试算平衡 ①试算平衡的含义 ②试算平衡的种类 ③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复习训练】